高校“讲好中国故事”的逻辑理路

2023-01-08 12:40于琬婷张伟高钰鑫
智库时代 2022年31期
关键词:思想大学生学生

于琬婷 张伟 高钰鑫

(大连民族大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①。中国故事,是指蕴涵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反映中国人民的实践创造、精神风貌和核心价值,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及成就的各种真实事例。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通过适当的载体和方式方法,向人们生动有效地讲述中国故事,以便更好地传播中国形象和中国声音。②高校是培育人才、思想价值引领的主阵地,“讲好中国故事”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命要求相契合,面对青年大学生群体,高校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传播力量,本文就高校“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意义、内容呈现、对策等方面进行探析和阐释。

一、高校“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意义

(一)高校“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中国故事的核心内涵是中国梦、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③。讲好中国故事,就是汲取故事背后的中国价值,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惩恶扬善等中国精神,体现在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高校讲好中国故事,是在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在当今新媒体时代,多元化的信息铺天而来,大学生不断受纷繁的社会思潮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通过生动讲述党治国理政的精彩事例,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有助于强化高校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时代责任,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高校“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中国故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故事资源库。中国故事孕育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具有宏大的叙事体系,映射出中国文明演变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内容,不同的历史时期,无数的中国故事凝练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诉求和伟大梦想,高校思想政治课可从中国故事中获取宝贵的教学资源。中国故事也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多以抽象、概括、提炼等方式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故事通过叙事的手法、艺术性的表达,以生动情节吸引人,以触及灵魂的思想感染人。思政课堂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将刻板的概念转换为生动情节,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吸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三)高校“讲好中国故事”顺应高校教育国际化趋势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间的国际化交流频率不断提高,交流层次不断加深,大量的人才互相交流,丰富的学术成果激荡碰撞。在人才国际化交流过程中,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必须考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高校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增加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更加明确交流“我是谁”“我如何交流”“我为谁交流”,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使人才在走出国门,学习知识,增长本领后,坚定报效祖国的信心。在文化传播方面,高校国际之间交流不断促进文化传播交流,不断提高着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以坚定的自信心向世界发声,打破西方固有看待中国的思路,让世界看到真实的中国,促进平等沟通,推进文化的交流借鉴,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高校“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呈现

(一)讲好中华民族历史故事

高校讲好中华民族的历史故事,应该讲好中华民族辉煌壮阔的古代故事、近代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故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富强的故事。

辉煌的古代史中,蕴藏着千年来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想演变的进程和规律,是国家、民族不竭生命的源泉,讲好古代历史故事,可以让大学生掌握文明演变的重要知识,增加文化自信,也为解决当今社会问题提供历史参考。

中国近代史展现了中华民族在饱受屈辱中开启救亡图存,谋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伟大抗争精神。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近代中国饱受战争摧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多种主义交织,多种思潮涌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领导人民打赢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讲好这些近代中国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故事,大学生才能不忘屈辱,铭记历史,深切缅怀寻求光明的革命先辈,知道如今的和平、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的改造、建设,从一穷二白到全国上下一心,建成完备的工业体系,抗美援朝、两弹一星,有伟大的发展成果,也有经验教训。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旺,直至今日,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路上奋力前行。讲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富强的故事,让大学生学习到党在不同时期处理不同矛盾的伟大智慧,深刻体会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二)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④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财富,对解决人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发掘其中优秀的人文精神、价值信仰、理念追求、道德范式等元素,不断提炼、展示其中蕴含的精神标识,并将之赋予时代特征。例如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德仁”为要义的政治文化、“先义后利”的经济文化、“以民为本”的社会文化、“天人合一”的环境文化,经过“去粗取精”,赋予时代内核后,都有很好的学习价值。

(三)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经历千难万险,领导着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孕育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之中。高校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须立足于伟大实践,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运用鲜活的实践事例,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的历史演变、内涵概念、特质特征,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验、智慧,让大学生获取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四)讲好校园故事

讲好校园故事,要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熟悉的人、鲜活的事,挖掘更具时代气息的师生典型,这样的校园故事,可以使中国故事更具感染力,更能起到对大学生的引领作用。校园故事更加真实,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师生关注的矛盾、焦点,选材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有鲜明的时代主题,有优秀的榜样力量,有平凡的师生故事,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在这些平凡却不失精彩的故事中,血肉丰满,彰显细节,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充分感染学生、引领学生。

三、高校“讲好中国故事”的对策探析

(一)优质选题,对“中国故事”严格把关

高校讲好中国故事要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大学生在社会的进步中承担重要使命,其思想状态、价值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着社会精神文明的追求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流思想意识,是大学生精神思想的灯塔与堡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⑥中国故事在国内外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根本在于其内在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高校在讲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必须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才会完成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国家主流思想意识的认同度,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理论水平、思辨能力,形成价值共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理解并应用于实践中,成为可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讲好中国故事要把握中国故事的时代性。当今,我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也呈现出新的历史特点和复杂情况,同时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使越来越多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呈现在大学生的视阈中。高校讲述中国故事,必须将中国故事与中国当前实际相结合,与当下最新的社会实践相匹配,提高思想教育的前瞻性和时效性,占据思想引领的主动权,使讲述的中国故事永葆青春活力。

高校讲好中国故事要把握中国故事的融合性。一方面,要综合讲述不同类型的中国故事,不同类型的中国故事具有不同的特点,涵盖不同的内容、价值、背景信息,只有综合讲述不同类型的中国故事,才会为学生呈现出生动真实、立体化的中国形象。另一方面,要注意中国故事的跨学科、跨文化的融合,讲述中国故事绝不是人文学科的独有任务,中国故事更应该有机融合人文学科和理工学科的多种元素,使其理性要素与感性要素更平衡、更饱满。讲述中国故事也应该放眼全球视野,以更加开放、包容和自信的态度面对跨文化的交流,提高大学生对国际动态的洞察力和敏感性,进一步提高自身思辨能力。

(二)打造一支 “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想教育队伍

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素养是教师教学素养的重要构成,是思政课教师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介绍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和经验、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宣传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时所需要具备的品质。⑦立足当今“大思政”格局,高校讲好中国故事早已不仅仅是思政课专业教师的任务,而是应打造一支“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想教育队伍。

第一,要打造立体式、全覆盖的思想教育队伍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思政课教师、其他专业课教师、辅导员老师、党政机关的行政老师、工作人员等,都应该将中国故事有机融入到对学生的日常授课、教育、管理中。学生群体中的学生干部、“意见领袖”等,均应该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

第二,要提高思想教育队伍“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讲好中国故事,要符合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学习认知规律,不只满足于眼前的理论传授,更要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要打牢“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基础,要扩充自身专业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知识储备,增加所学广度,更好地做到融会贯通、信手拈来,同时要专攻“讲好中国故事”相关理论;思想教育队伍要提高对理论的传播能力、对实际问题的阐释能力、对社会思潮的把握能力和对不同观点的思辨能力,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能力保障;思想教育队伍还要转变、创新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方法,增强讲述的吸引力,善于运用多种形式的新媒体工具,拓宽讲述中国故事的渠道。

第三,在具体的讲述过程中,要做好计划,合理规划。选题上要精妙,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关注度;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语言体系上,不仅要追求语言的风趣幽默,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善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句,更要注意不能偏离思想教育的本质要求,讲述主题要鲜明,层次划分明确,讲述逻辑清晰,用词规范准确,符合思想教育政治性、严谨性的要求。

(三)打造“讲好中国故事”的多元化的宣传格局

第一,高校要立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充分整合多方资源,形成“讲好中国故事”的宣传合力。全校教职工要明晰在“讲好中国故事”宣传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责任划分,要做好协调配合,分工协作,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使中国故事的内在价值充分被学生内化;在大学生教育的不同阶段,中国故事的讲述要有不同主题和侧重,例如入学阶段以理想、志向为主的中国故事,让学生立大志,明方向,培养阶段以理论学习、拼搏钻研为主的中国故事,让学生树学风之正气,培养科研之精神,毕业阶段以就业选择、创业精神为主的中国故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品德;高校还应在学生素质、能力提升的各个方面深挖思想教育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社会竞争力。

第二,高校要运用新媒体,创新宣传渠道。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纵深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了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高校讲好中国故事,须善于运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媒体、直播媒体、问答类媒体等多种新媒体组合,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获得最新、最丰富的中国故事资源,以最快的速度对中国故事进行传播,做到中国故事的全覆盖宣传。新媒体的运用,也可以提高学生讲述“校园故事”的自主性,形成学生自主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政生态”。同时,新媒体的运用,更推进了师生双方的互动交流,进一步提升了讲述中国故事的亲和力、感召力。

第三,高校要推进媒体资源融合发展。高校讲好中国故事,各媒体资源不能单打独斗,要充分整合,形成媒体宣传的合力。要立足整体,做好媒体融合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统筹规划,合理推进。高校各职能部处,各学生培养单位,应明细各自媒体平台的分工定位,不同层级呈现不同层次的中国故事宣传内容,做到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形成内容优质、上下联动高效、广大师生喜欢的“讲好中国故事”新媒体矩阵。

【注释】

①崔潇.十八大以来“讲好中国故事”理念国内研究综述[J].对外传播,2017(2):50-52。

②林建辉.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使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5):117-120。

③崔潇.十八大以来“讲好中国故事”理念国内研究综述[J].对外传播,2017(2):50-52。

④人民日报.2018-8-23。

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⑦胡白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4):116-120。

猜你喜欢
思想大学生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