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背景下义乌地方文化数字化转型的对策研究

2023-01-09 10:39陈旦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23期
关键词:道情义乌可视化

摘要:义乌经济的发展,其背后必然有深厚的地方文化做支撑。孝义文化值得推崇、义乌兵文化应予传播、拨浪鼓文化需要传承。数字化转型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对外传播。目前地方文化的数字化集中在文字、图片与视频记录等方式,但数字化没有形成体系,且缺乏交互平台。因此,地方数字化需要进行转型升级。基于地方文化资源代表性、需求性、抢救性、可获得性的选择原则,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选择。数字化转型的建设路径包括建立数字化分类体系、探讨知识可视化表达以及构建多媒体交互平台。知识可视化表达与交互平台建设,为文化的传承、传播提供有效支撑,让地方文化以生动、易懂、多互动的形式惠及大众,有利于推动义乌文化多彩惠民、教育普惠均衡,推动义乌城市综合能级和现代化国际化品质内涵,主动服务与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地方文化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

关键词:地方文化;数字化转型;对策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3.010

1地方文化数字化转型的现实意义

互联时代科技飞速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我国正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大力推动地方文化的数字化转型,发挥国内市场的优势,激发内需消费潜力,同时进入外循环的国际市场,扩大国际影响力,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的高质量发展。

地方文化是当地人民生产实践过程中传承和积淀所形成的价值取向、人文素养、民族传统、文学艺术等,是历史文脉、生活智慧与精神价值的精华。地方文化的积淀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义乌经济的发展,其背后必然有深厚的地方文化做支撑。在深厚的城市历史脉络中,义乌形成了“因孝行义”的孝义文化,“刚正勇为”的义乌兵文化、“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拨浪鼓文化。孝义文化值得推崇、义乌兵文化应予传播、拨浪鼓文化需要传承。

以5G网络为代表的新技术推进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也引发地方文化数字化实践变革。文化的数字化转型将文化进行活化传承与发展,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对外传播。知识可视化表达的探索与多媒体交互平台的搭建,促进文化的活化传承与发展,让地方文化以生动、易懂、多互动的形式惠及大众,有利于推动义乌文化多彩惠民、教育普惠均衡,让城市文化更具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推动义乌城市综合能级和现代化国际化品质内涵,主动服务与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地方文化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

2义乌地方文化数字化转型的研究现状

文化的数字化转型是指通过数字采集文化元数据,通过数字储存、数字处理的方式将文化进行数字化转型,再通过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技术将文化的内容、形式、内涵等进行数字化再现或实现虚拟增强、混合现实增强等,并在多媒体交互平台上实现可共享、可再生、可互动的技术。目前数字化转型研究多集中在非遗文化产业。黄永林、谈国新认为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有四方面的作用,包括数字化采集与存储、数字化复原和再现、数字化展示与传播以及虚拟现实技术。非遗的数字化可以从非遗的数字化可以从数字化分类体系、创建数据采集技术标准、探讨可视化表达、构建新技术综合运用体系、搭建多媒体交互平台等方面进行设计。付跃安也认为图书馆地方文化遗产数字化可以从资源建设、数据建设、文本建设、服务与版权等方面进行建设。任浪以惠州龙门农民画为例,阐述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化保护思路,包括资源采集、基于文化内涵的内容整合、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搭建、虚拟展示技术等。

关于义乌地方文化的研究主要在商贸文化与经济发展、红色文化、传统村落文化、历史文化、信义文化、城市建设与文化传承等,但是关于如何通过数字化保护、推动、传播义乌地方文化的研究较少。地方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目前,义乌地方文化的数字化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的视频采集与拍摄,如2020年拍摄的《义乌通史》纪录片;义乌门户网站中关于地方特色文化的文字与图片;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推送的“佛堂小麻利道情脱口秀”等。

仅靠数字记录、储存很难讲地方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给予保存,且缺乏交互平台、大众接受与传播的效果欠佳。因此,地方文化的数字化需要进行转型升级,例如在数字记录和储存的基础上,加入三维动画、虚拟现实技术、交互功能等。本研究尝试将义乌地方文化进行分析、整理,选择适合的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型,并提出转型对策。

3数字化转型的文化资源选择原则

根据《国际图联数字化项目之南》(IFLA Guideline of Digitization Projects),文化资源数字化的选择标准可归纳为投入数字化的成本、用户对文化资源的需求量以及文化资源本身的濒危性。付跃安补充认为文化资源的代表性、抢救性、需求性、可获得性及先易后难都是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型的选择原则。

基于以上原则,义乌地方文化数字化转型的文化资源应优先考虑具有代表性的如当地特色名士文化、宗族家訓文化;具有抢救性的如道情文化、方言文化、非遗文化、桥头文化等;具有用户需求性的如义乌特色商贸文化、红色文化等;具有可获得性、较易获得的如古建遗韵、风物民俗、华川胜迹等。

4地方文化数字化转型的建设性路径

4.1建设数字化分类体系

地方文化资源丰富,种类多样:如名士文化、宗族家训文化富有传统性;道情文化、非遗文化等具有传承、演变的活态传承性;不同的文化种类之间又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具有整体性。因此,数字化分类时应结合多学科探索文化资源的构成要素,提取文化知识特征并对其归纳分析,从时间、地点、内容、形式、原因等方面分别对文化资源的发展演变、表现方法、形式、地域及其内涵进行资源整合,建立地方文化资源多层次分类体系,便于数字化技术的信息储存、分类检索和目录服务。

数据建设可分为元数据建设和拓展数据建设。元数据建设是基于已有文化资源进行的数字化建设,可分为文本类、图片类、视频类等。文字类,如民间文学与文献古籍等,包括名士文献、民间文学古籍、家训家谱、手稿、民间故事等;图片类,如传统美术与古物古迹等,包括义乌农民画、义乌漆画、桥头遗址古物、碑文、舆图等图片;视频类,如传统音乐、舞蹈、曲艺、喜剧、杂技与竞技义乌方言吟诵、道情曲艺、红糖制作工艺等。元数据建设需要注意文化内容、载体信息、数字化信息三方面的建设。文化内容描述包含文化资源作者、创作时间、类型、形式、地域、内涵等内容;载体信息包含文化资源数字化过程中的记录、存档、获取、使用等管理信息,如获取方式、权限数据、保存机构、分类信息等。数字化信息包括在数字化过程中产生的技术参数,如古籍、古迹的朝代索引可采用单字段检索,也可采用双字段检索,增加朝代、作者之间组配检索的精确度。拓展数据建设是在此基础上探索文化资源的知识可视化表达。

4.2探讨知识可视化表达

知识可视化是抢救性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的有效手段。黄永林、谈国新认为知识可视化表达主要包括知识源、文化知识特征及构成的描述、构建模型进行知识可视化表达以及基于知识可视化表达构建的知识应用。物质文化资源可通过图片、视频、三维动画实现知识可视化,包括史料记载、视频记录,并通过地域、时间、表现方式、表现形式、原因含义等文化空间知识描述其特征与构成;也可通过三维动画、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混合现实技术等实现知识可视化表达。非物质文化资源可视化不仅仅是知识源的记录和知识特征及构成的描述,更重要的是知识应用层面,也就是不同用户可以根据自身文化背景、知识构成、个人需求等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知识可视化表达方式,建立个性化交互档案,构建属于个人的文化交互空间。

通过可视化知识的学习,用户的信息也会随之更新,创造更多的发展与创新空间。如道情文化的可视化,不仅是让用户可以观赏道情演奏,更重要的是通过带有交互功能的虚拟仿真技术,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与喜好选择道情的“前世今生”进行学习,平台也可以帮助用户进行模仿和教学,学习道情技能,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将道情的使用方法和基础技能进行可视化展示。同时,用户根据数字化道情技艺的得分点进行线上学习,平台为用户的道情技能进行星级评价、提供改进建议,也可融入社交平台功能,进行道情名师线上教学、社交平台分享评价点赞等,以此推广和传承道情文化,将道情非遗技艺以生动、易懂、多互动的形式惠及大众。

4.3构建多媒体交互平台

在知识可视化基础上搭建多媒体交互平台。在数字化分类及知识可视化探索的基础上,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可以通过多媒体交互平台进行整合。搭建由政府主导的官方文化交互平台,针对不同的文化元素搭建不同的情境建模、知识建模、行为建模。情境建模适用于场景、人物类文化资源,如古建遗韵、华川胜迹、名士人物等。用户可以通过自主选择不同的角色进入不同的场景,用高效生动的情景再现义乌名士的儒雅风流,用高精度的地形建构与文化元素交互搭建,形成三维场景,将古建遗韵、华川胜迹进行可视化展示。这也适用于红色文化的交互体验,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将陈望道、冯雪峰等物质性红色文化遗产经过数字化处理,通过“5G+VR”构建“云上红色游”交互平台,激发用户的兴趣,提升地方红色文化的国内、国际影响力。行为建模适用于技艺传承与推广,用户可以通过平台角色互动、动作绑定、场景生成等技术习得文化。同时,为非遗传承人构建仿真人脸角色模型,捕捉传承人的技艺、手法行为数据,生成动作数据,将非遗传承人的技艺进行数字化记录和保护。用户也可根据可视化的技艺展现,模仿、学习技艺。用户不受地域、年龄、国别限制,都可参与交互体验,对文化资源的对外传播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5结语

地方文化的推广与传承离不开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分类体系、知识可视化表达、交互平台搭建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向外传播,助力义乌城市内涵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化内涵品质提升,也有助于更好地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主动服务与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但也需要注意,数字化转型的规范化与系统化,要平衡数字化技术与文化生态之间的关系,不能进行过度的数字化技术开发。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型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技术,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很高,从事数字化转型工作的人才需要具备人文艺术知识和信息工程专业等跨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02):49-55.

[2]付跃安.图书馆地方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6,(11):27-36.

[3]任浪.地方特色文化数据库建设探讨——以“惠州龙门农民画数据库”建设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23,(11):53-57.

[4]白小虎.文化内生制度与经济发展的文化解释——鸡毛换糖、义乌兵与板凳龙[J].浙江社会科学,2006,(02):116-122.

[5]张小余.义乌市红色文化的哲学家之对乡村振兴的意义及路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12):170-173.

[6]范珊珊.县域治理背景下义乌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發展对策研究——以义乌何宅村为例[J].2020,33(22):113-114.

[7]尹芳芳,潘建林.地方历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与路径探析——以义乌历史文化为例[J].2020,(12):154-156.

[8]藤进芝.关于培育和弘扬义乌“信义文化”的探索与思考[J].南方论刊,2016,(05):89-92.

[9]李霞,单彦名,安艺.城市特色与特色城市文化传承探讨——基于义乌城市建设文脉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06):13-17.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2年度义乌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双循环背景下义乌地方文化数字化转型的对策研究”(YD22050)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旦(1989-),女,汉族,浙江义乌人,硕士,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道情义乌可视化
下车镇赴义乌招商引资
义乌道情文化传承与发展探究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义乌展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历史回音壁
——蓝田上许村道情演唱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道情窝”里的演唱家
——陕北道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白明理访谈录
坚质浩气 妙道情真——傅山的美学思想及其书艺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