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重构

2023-01-09 22:52马无纤章彬刘千贺陈爽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23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全媒体重构

马无纤 章彬 刘千贺 陈爽

摘要:话语是思想表达的符号和工具。一个国家的话语体系是其治国理政思想理论体系的外在表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载了扩大主流话语影响力的重要任务,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必然要求。全媒体时代,传统思政教育相对封闭的话语环境被打破,高校在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时,要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就必须在内容、形式、话语主体转变上下功夫,通过话语体系的重构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全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重构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3.08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道理讲的好,话语很重要,话语是思想表达的符号和工具。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话语主体日益多元,话语表达的方式异常丰富,传播格局发生深刻变革。传播环境的转变也必然带来高校话语生态的变化。高校思政课要实现课程的高质量发展,完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重要任务,就必须顺势而为,重构全媒体背景下的思政课话语体系。

1全媒体背景下思政课话语主体的重构

传统思政课堂,教师凭借对知识资源的占有、个人的能力储备、自身的地位优势占据着话语的主导权,构成了相对封闭的教学链条,对学生进行单向度的知识传播,引领了课堂的价值取向。全媒体时代,信息生产者和接受者界限被打破,只要连上互联网人人都可以成为话语主体,“个个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有麦克风”是一种常态。全媒体技术扩大了普通参与者话语权的同时,也提升了大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权。

新时代的大学生被称为“数字一代”,他们是全媒体的主力军。有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10.32亿。学生网民占比最多,达到21%。这些青年人被互联网塑造,其生活方式、成长空间被各类媒体包围,是信息服务的主要消费者。他们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更感兴趣、使用更为频繁,是信息的生产者、技术的推动者,深刻影响了互联网发展潮流。在全媒体的普及中,大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也更为多元,微博、微信、知乎、B站等媒体平台都是他们青睐的资讯渠道,慕课、云课堂等在线教育越来越得到认可,在互联网上为知识付费是年轻人的一种时尚。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话语的绝对权威被打破。思政课要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就必须进行话语主体的重构。

首先要强调的是,话语主体的重构并不意味着教师话语权的丧失,相反全媒体时代的思政课话语体系更应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控制课堂的节奏,是教学的设计者。思政课教师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执行者和主力军,是学生的政治引领者和价值引路人。淡化教师的主体性,就淡化了教育者之于受教育者的最根本的职责定位,就有可能模糊甚至动摇思政课的立场。思政课话语体系的重构,第一要构建的就是教师主体的政治引导力。“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政治引导力的前提是领悟力。思政课教师要能领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政理,这离不开老老实实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真学真懂真信。在具备领悟力的基础上增强政治判断力,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甄别、批判影响学生的歪理。最后把领悟力和判断力用到说理上,就是发挥教师的引导力,通过讲透学生疑惑的事理,鼓励大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始终不渝跟党走。

另外,全媒体时代思政课话语体系重构必须更加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全媒体条件下,一些知识的获取已经不需要再占用课堂时间,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积累知识性认知,并通過全媒体平台进行效果反馈,使后续的课堂更有针对性。教师要做的是在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基础上,整合学生的知识碎片,以透彻的说理水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更系统深刻地扎根在学生心里。此外,全媒体背景下的青年人个体表达更为主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逐渐扎根网络,在各种议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积极发声。这就要求教师摆脱过去单向灌输的固定思维,鼓励学生从静听状态中活跃起来,让学生不再做单纯的思想接收者,还要成为思想理论的言说者、解读者。比如,在课堂上可以从教学目标出发,通过主动设置议题,鼓励学生以个体或小组为单位,发挥其善用媒体获取内容的特长,主动研究和分析问题,展现议题背后的青春态度和青年视角。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把控着课堂教学的政治方向,学生是问题的解决者和解读者,是课堂内容的生产者,二者同为话语主体,共同参与到思政课教育实践的过程,在互动研习中实现同频共振。

2全媒体背景下思政课话语内容的重构

传统思政课教学中,教师的话语体系的建立完全来自于书本,教材是话语内容的唯一来源。由于信息化程度低,教师对思政课内容的加工往往着力于理论和经典的挖掘。在缺乏足够的信息量,忽视对现实关切的情况下,思政课堂往往会陷入照本宣科的困局,失去活力。然而思政课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抽象理论的推演,而在于培养人。新时代的思政课更是要培养有信仰、有情怀,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思政课的话语内容不仅仅是原理、定论,还要走进社会大天地、放眼古今与环球。

全媒体的快速发展则进一步提高了对思政课话语内容重构的要求。全媒体条件下,信息纵横万端,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各类媒体赋予大学生更普遍的接触社会事务和政治生活的机会,也提供了大学生更多样的接触交叉学科的渠道。信息的快速刷新更加强调了思政课内容的鲜活性。思政课如果仅仅是宣读文件,自说自话,那就只能被学生抛弃。只有充分运用全媒体,构建视野开阔、内容丰盈的话语体系才能超越学生已知,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和亲和力。

一方面,思政课内容重构必须具备国际视野。习近平多次强调,当今世界正经歷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这种变动产生的新问题,客观上要求高校思政课在内容构建中具备解读能力。与此同时,今天的互联网是人类活动的共同空间,通过各类媒体融合,全球范围实时的互动已逐渐成为现实。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再是信息孤岛,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突发事件都可以由信息技术在几分钟内传遍全球。大学生能够看到的不仅仅是中国正在做的事,还有整个地球村的运转经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会把国内外的情况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或者关注不同地域的人们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评价。特别是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国内外舆论汹涌嘈杂,就必然让学生产生一些疑惑。思政课内容重构不能回避疑惑,恰恰应该迎难而上,把这些疑惑作为话语内容建设的切入点,把国际上正在发生的事和正在讨论的热点纳入教学内容,把中国故事同国际形势结合起来,为进一步从内外联系、中外对比中阐释中国道路的内涵做准备。

此外,思政课内容重构必须重视历史主题。全媒体时代信息的碎片化以及传播对象的大众化使得历史虚无主义演化出了新形态。一些人将观点、主张、立场隐藏在某些事件和舆论之中,以化整为零的方式蹭热点、带节奏,对于我国的历史、党的历史模糊是非、含沙射影,使尚不成熟的青年人受到渗透,不知不觉地得出某些迎合历史虚无主义的看法。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青年人要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国家民族,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就要请教历史这个最好的老师。思政课要把这个老师请进自己的话语体系,既要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汲取智慧,也要从五百多年的世界社会主义史发展史中获得启迪,更要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史中获取养料,把教材逻辑同历史逻辑结合起来,在历史情境中把道理说透,帮助大学生辨清现实和未来的前进方向。

需要强调的是,全媒体的海量信息不能动摇教材在思政课话语体系中的根本地位。思政课教材是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的最集中展现,是具有高度政治性、严密逻辑性的理论体系,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遵循。如果脱离教材内容完全另起炉灶,就有可能使思政课失去本味,走向庸俗化。因此,思政课话语内容建设是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从历史的、国际的、当下的现实出发,找准着力点,实现“教材内容体系”向“教学内容体系”的转换,重构思政课话语体系。

3全媒体背景下思政课话语形式的重构

时代飞速向前,传播手段与传播渠道不断迭代,思政课与大学生相亲、相融,还需要审时度势进行话语形式的革新。如果说话语主体、话语内容确立了思政课话语体系的主题与框架,话语形式的革新则在呼唤表达方式的多样化。

思政课话语表达的创新首先要求转变语态。语言承载的是思想、传递的是价值,语言表达能力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传授能力。缺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思想的特质就难以本真的呈现。以往的思政课为了解读宏大的理论体系,往往在语态上严肃、刻板,让学生听起来仿佛在开会读文件,虽然滔滔不绝,但晦涩难懂,缺乏生命力。唯有在语言上多说学生听得懂、易理解的话,才能以话语优势传达思想优势,直抵学生内心。全媒体时代,青年人语态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各式各样媒体中,青年人的语言天赋充分展现,他们以无限的创造力生产出大量通俗流行的语言。这种语言不是空洞乏味的说教,而是鲜活的创造、大胆的抒发,既有积极向上、清新活泼的正向旨趣,也有诙谐幽默、讥讽自嘲的个性特征,其背后都是当代青年生活状况、精神状态的反映,也潜藏着互联网时代的语言文化特征。这些语言正是他们彰显个性特质的身份符号。思政课要找准语态就要读懂这些符号,善用青年人的语言,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在这方面,习近平同志就是最好的榜样,在他的讲话中,常用打比方、举例子的方式释疑解惑,用大白话、大实话等俗谚俚语表达观点见解,用诗文典故等传统元素来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展现出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思想魅力。早在2015年发表的新年贺词中“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2016年的“让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2017年的“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等网络热词、金句均唤起了青年人的巨大共鸣,并引发了社交平台上自发地讨论与传播。思政课话语正要向这种语言风格学习,实现与大学生有效地沟通对话。这样的语言一要真实,善于用事实说话。在事实面前,很多道理不言自明,很多谎言不攻自破。思政课要能用真实的中国故事让学生感受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以及蕴藏其中的发展逻辑;二要通俗,要能用口语化的表达与青年人的叙事方式对接,将深刻的政治话语与平直的草根话语相融,深入浅出地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让学生能听懂,记得住;三要新颖,要注重吸收青年人喜爱的表达方式,以富有时代气息的年轻化语态让其产生代入感,潜移默化地带领他们不断向上、向前。

语态的转变体现是语言自身的魅力,思政课话语形式创新还要体现在表达的“形态”上。从前的思政课话语表达主要是老师的讲授,虽然直截了当,便于把握,但又极易单调枯燥。随着教育教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广泛应用,思政课话语中又增加了图像、声音等元素,ppt课件也成为重要的授课工具,但它们多是讲授的辅助工具,并没有彻底改变话语的表达形式。全媒体时代,各类技术革新纷至沓来,AR、VR、5G、超高清、人工智能不断融合,微博、微信、客户端、短视频蓬勃发展,主流表达有了越来越多的可能,很多媒体已经走在了前面。比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宣传报道中,中青报的微信头条发布了一则题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短视频,当天的播放量和评论数都远超10万+。再比如202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推出的系列动漫微视频《新征程,舞起来!》以六位个性鲜明的编辑为主角,通过演绎角色的人生故事,解读新征程,在网上掀起了掀起一股清新的理论风,点击量超2.5亿人次。这说明,对年轻一代而言,图片、动漫、微视频等形式的表达比以往更直观、更富有冲击力。这就给思政课话语创新以启示,青年人并非对理论不感兴趣,而是要用能激发他们兴趣的形式进行创作表达,把话语内容展现地有意义的同时还要有意思。思政课内容宏大,可选取的素材很多,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完全有可能实现听觉、视觉的立体化呈现,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此外,全媒体提供的交互能力是思政课话语形式创新的又一个切入点。青年人的网络互动早已不再局限于点赞、转发、评论,他们观念新颖,学习能力强,对新技术敏感,完全可以参与到话语形式的共创中来。当下的视频平台中,创作热情最活跃的就是年轻人,他们不吝于表达观点、展现才艺,抑或是演绎专业知识。思政课要做的就是走到他们当中去,为他们的创新表达搭建场景、构建语境,引导他们用自身的创造力去阐释中国故事、中国精神。这样的作品更容易抓取同龄人的注意力,也为思政话语体系注入了不竭生命力。

4结论

全媒体背景下,思政课话语建设不能刻舟求剑、固步自封,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使命指引,把传统优势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实现话语主体、话语内容以及话语形式的与时俱进,以此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赢得青年人,赢得未来。

参考文献

[1]黄超,丁雅诵,吴月,等.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自觉追求[N].人民日报,2022-04-26(2).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202/P020220407403488048001.pdf,2022-02-25.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EB/OL].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0-08/31/c_1126430247.htm, 2020-08-31.

[4]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N].北京日报,2001-02-27(3).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07-02(2).

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思政专项“全媒体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现路径研究” (2019SJB550);2018年度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团队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团队”(SZWZYTD201802)。

作者简介:马无纤(1982-),女,汉族,江苏淮安人,经济学硕士,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章彬(1977-),男,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学士,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刘千贺,女,汉族,河南鹤壁人,行政管理硕士,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党建与行政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全媒体重构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