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2023-01-09 05:32常海青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23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建设

摘要: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是教育改革的明确要求。首先针对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提出“润雨滴灌”式体系建设理念,同时结合OBE导向的“电子信息专业导论”课,对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框架与内涵进行挖掘,并从五角度梳理、归纳思政元素,然后给出了建设路径。最后以“专业导论”课为例对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进行全程实践,旨在为电子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提供经验。

关键词:课程思政;润雨滴灌;建设;专业导论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3.091

“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業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这是教育部贯彻总书记“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明确要求。立足课堂教学构建理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生态圈,践行“立德树人”初心使命是每个专业课教师履职尽责所在。

对课程思政相关建设与实践已有学者做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张兴海等从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四论”、 叶方兴从科学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张弛等从升级与深化的三维向度等方面分别对课程思政做了论述。本研究是在厦门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3年获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建设项目,2019年认定为福建省一流专业,正立足新工科通过积极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建设国家一流专业基础上进行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探索尝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强调“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三个要素的合成,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课程思政和OBE导向下进行顶层设计,然后通过与时俱进对电子类专业课课程进行改革探索和更新,以满足专业发展的新需求,并持续不断改进,最终达到增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及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课程强基工程建设的目的。

1“润雨滴灌”式课程思政体系的提出与专业课课程实践的可行性

电子类专业的学生数理基础通常较好,普遍逻辑思维活跃且对专业知识学习能力较强。但受限工科背景及传统逻辑思维惯性而对社科类认知和工程专业教育认证涉及的非技术因素比较欠缺。同时以往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通常是结合“绪论”让学生了解该专业领域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其次,在后续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各章节教与学中再强调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应用等工科传统教学理念,较少结合科学和科学家精神强化科技强国,也缺乏结合勇于担当和工匠精神、团队协作与艰苦奋斗精神以及创新创业奋发图强等理念教育,即便有也是“依葫芦画瓢”式僵硬思政,缺乏对精神文明和专业技术文明教育的系统思考与体系创新。因此,如何克服传统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将现代科学教育与课堂思政“两张皮”或生搬硬套问题,而使之有效自然融合,于潜移默化中实现既能培养学生关注专业学习和科学素养训练,又激发学生内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需的勇于担当、勇于创新、勇于奋斗和善于团队协作的理念和意识成为急迫的课题。为此,针对电子类专业课教学,提出一种“润雨滴灌”式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理念,该体系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产出(OBE)导向下,探索从担当、科学、创新、团队、奋斗“五个关键词”结合各专业课程特点通过有序的系统性课程思政体系设计,使学生自然产生内化于心的自觉行为和协同效应。本文将以“专业导论与学涯规划”课程为例对其框架、内涵、路径展开论述,便于为后序其他专业课的导入提供借鉴。“专业导论与学涯规划”是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针对正式进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开设,课程是集专业认知、专业教育及就业指导教育为一体的引导性必修专业课,旨在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有社会责任感且能适应未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打开专业之门。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人文科学素养、工程师职业道德、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还要熟悉工作领域的相关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能够在工程实践中考虑与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制约,进而具备创新创业所需的终身学习能力,能通过自主学习持续跟踪和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标准、新动向和新产品,契合行业新发展需求,来解决电子信息领域的实际复杂工程问题。由于本课程内容涉及电子类专业众多领域,也是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的窗口,且在担当、科学、创新、团队、奋斗五个角度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专业共性,因此通过在“专业导论与学涯规划”课构建“润雨滴灌”式专业课课程思政体系既切实可行又是对其他专业课程进行推广的很好切入口,可事半功倍。

2“润雨滴灌”式专业课思政体系框架构建与内涵挖掘

2.1“润雨滴灌”式专业课思政体系框架

要使专业课与思政理论课发挥协同效应,同向同行,就决不能将二者简单相加或把思政元素简单罗列。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这样才能实现“思政寓于课程”“课程承载思政”,以有效解决好教育部指出的所谓“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解决的思路可利用上述“润雨滴灌”式五角度课程思政体系将二者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专业课课程思政体系框架可沿五个关键词展开,从“担当”角度可倡导爱国敬业、敢于担当等核心价值,使其与人生目标、远大理想、职业态度、品德修为等专业价值广泛密切结合,使学生认识到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进而提高社会责任感,树立起科技报国的担当意识;“科学”角度训练学生严格遵守相关执业规范、导则、技术措施等法规条文,牢记工程伦理,在科学家精神指引下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如无线通信工程、航天军工科技、传统产业智慧化改造等)的能力;“创新”视角强调专业认知和奋发有为,通过全面深入了解我国电子信息工业发展的历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用创新思维和辩证发展的方法深刻领会我们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团队攻坚谋发展的自强情怀;“团队”角度着重培养学生具有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牢记“团队协同合作”这一不二法宝;“奋斗”角度可结合课程内容诠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唯有踏实奋斗,方能无悔青春、无悔人生、无悔未来,并尽可能做到与时代精神、家国情怀、人文修养等形成点线面深度融合。总之,“润雨滴灌”就是通过体系“寓教与学”把“学生为中心”的人文关怀、“育人效应与注重产出导向”的知识讲授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使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交织交融,从而自然引发学生共鸣,使他们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的理想信念,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目的。

2.2“润雨滴灌”式课程思政内涵挖掘与建构

“润雨滴灌”式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内涵建设必须与课程自身特点相结合。首先熟悉课程内容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第一步,然后才能找到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点与思政素材,而充分开展内涵建构的关键是利用好1W2H(即找什么,怎么找,如何用)方法。通过挖掘分析,总结电子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基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与科学家精神、唯物主义方法论和世界观、家国情怀与奋斗精神,大国工匠与创新精神、职业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公民品德与职业伦理等。在此基础上对其他要讲授的专业课程可结合“润雨滴灌”式课程思政体系的“关键词”思路进行拓展和策划。

3“润雨滴灌”式专业课思政体系建设路径与要求

不同专业课的教师其知识领域、研究方向、教授内容和授课方法可能不同,但对教书育人的要求并无二致,都要求要把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以实现对专业课程的价值重新塑造。要实现这个目标,既不能走“重起炉灶”的“所谓新路”,更不能在现有培养计划中盲目“增加学时”,要做的只能是在现有基础上锦上添花,自然融入,因此,课程思政应发挥的是知识传授中的“画龙点睛”。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和具体方法上需要进行总体策划设计,然后再一体推进,体系建设应点上突破,再以点带面,最终实现对课程的全覆盖和全程育人目标。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专业教师的配备,而实施的重点在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把握,因此要求任课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行业知识结构,而且需要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和人文社科知识修养,这样在实践中才有可能游刃有余,灵活运用,真正实现“润雨滴灌”,以上是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物质基础。首先应立足“立德树人”,这是任何课程建设之本,在此基础上还要紧扣“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导向,这也是双一流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核心,以“专业导论与学涯规划”课为例,首先通过问卷星、座谈等方式调查了解学生对电子信息专业的了解以及对“润雨滴灌”涉及的担当、科学、创新、团队、奋斗等“关键词”的认知水平,同时也能了解学生心理。然后对收集到的反馈以及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实际诉求,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因势利导,以此引导并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创造性。最后结合课程特点对上述思政点和思政元素进行深度内涵挖掘,通过持续更新、迭代收集到的思政素材和元素,不断改进逐渐完善课程思政素材库,使之系统化。总之,对每个专业课课程思政内容设计既不能教条式机械照搬,更不能死搬硬套,在教学方式安排上也不能单一或绝对化,应尽可能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结合课程的关键知识点适时切入思政素材,要把握“润雨滴灌”式的核心要求是强调对思政素材收集和讲用应尽量形式多样并与专业课程内容和目标灵活搭配,以实现立体化、全方位深度吸收、融汇。

4“润雨滴灌”式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沿着“润雨滴灌”式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为使“专业导论”课更好地发挥电子信息专业“入门”课程在思政教育中“领头雁”作用,教学实践中有必要事先做好切实可行的全程设计并尽可能有效、自然融入多元课程思政元素便显得十分重要。

4.1总体策划

“润雨滴灌”式课程思政体系设计要求至少涵盖“担当、科学、创新、团队、奋斗”五个方向。结合“专业导论与学涯规划”课策划,首先采用“问卷星”等工具调研收集学生对担当、科学、创新、团队、奋斗等角度的认知水平以及对本课程思政点的需求情况。调研得出学生对本课程思政点的诉求情况如图1所示。在此基础上结合课程特点对学生兴趣诉求和上述思政点、思政元素进行内涵挖掘和实施策划。结合本课程实际需要对“五角度”引深并确定实现方法与目标。从担当角度,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心念“国之大者”,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激发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专业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电子,奉献专业,将学好专业知识、练就专业能力作为大学四年持续努力的动力,增强学生科技报国的担当意识。从科学角度,可充分运用包括教材在内的各种优质资源提升学生对科学的认知,特别应重视网络资源,如利用网络建立立体化资源体系,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剖析电子信息行业与专业发展状况、技术趋势。创新和团队角度,进一步适当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实践(校内训练、社会实践)和各类学科竞赛等,着重对学生创新与团队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解决本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素养能力,还可结合国家航空航天等涉及相关电子信息领域重大战略工程,在实践中突出“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知行合一。奋斗角度可结合专业课程 “润雨滴灌”式思政的初衷,进一步强化学生情感认知,充分发挥“学生中心”主体作用,让学生对奋斗的理解发自内心,并自觉成为其实现人生价值,践行“国之大者”的内在需要。

4.2课前准备

课程思政最终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来实现,上述策划完成后即可有序开展课堂教学的工作。课前可利用QQ或微信以及其他网络平台提前创建一些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有关的思政素材。如通过提前阅读反映科学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故事、案例,激发学生的科学、奋斗精神;也可以收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用以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本专业的自豪感;还可收录有关反映我国“科学家精神”与“工匠精神”的思政元素,来引导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等。此外,更要引导鼓励学生课外自主搜集、阅读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为课程实现线上线下教改融合提供要素,创造必要条件。

4.3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历来是课程思政教育的主渠道。课堂上“润雨滴灌”式潜移默化的教育会给学生带来终生的信念记忆。因为有不少学生选择专业前对本专业知之甚少,甚至存在专业迷茫,而“专业导论和学涯规划”作为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门专业引导性课程,学生对此都有所期待,此时加以正确引导将事半功倍。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力求把握好课程内容、学生诉求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汇,把思政元素有效融进每节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可以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既要刻苦学习脚踏实地练就可以在社会立足的基本本领和科学技术能力,又要鼓励同学能不时“仰望星空”形成学成坚定报国的理想信念,这正是专业课课程思政与其他课程相比无可替代的地方。如可利用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发案例结合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史和发展趋势在相关章节进行提问式、讨论式学习,以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迸发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然后再安排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每人收集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取得的10项以上辉煌成就,进一步引出电子信息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关键支柱案例,使学生对专业产生自豪感,进而热爱专业并自然养成专业报国的责任意识。此外,在专业基础知识章节讲解中,可准备一些反映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案例,如矢志筑牢祖国“海防长城”带出一支“雷达铁军”的“刘永坦院士”的案例,使学生能深刻体会中国科学家 “刻苦钻研、报效祖国”和中国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内涵,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将来更好地为我国电子信息和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在“學涯规划”环节,可结合最近几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连续不断增长的情况,特别是2022年毕业生过千万的案例,使学生在学涯规划时感受到压力和责任,深挖潜力时不我待,进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涯规划,一步一个台阶,走稳走实,持之以恒、努力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能量。

4.4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的目的是检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及课程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节点,要规避以往“为考而考”走形式的考核,要把课程考核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结合起来作为课程追求的目标,核心是立足于让学生“身体力行”。如可通过布置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撰写课程学习报告等方式来完成。但要注意课程报告需破除纯粹的“工科思维”,即不能只反映专业学习,还要结合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创新、家国情怀、团队和奋斗精神等思政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置于理想信念,将爱国主义、工匠精神内置于职业道德,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报告还要归纳对专业的认识,提出自己的学涯思考和努力方向。除此之外,不断丰富其他的课程考核方式也是较好的选项,如有意识布置培养学生间协作意识的课题,在激发专业课程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5结语

专业课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专业课教师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核心体现。对课程思政教育应不拘一格,宏观的爱国理念,中观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微观的“为人处世”和正向的生活态度,社会正能量的传递都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内容。本文探索以“专业导论与学涯规划”课为切入点,遵循OBE导向,从担当、科学、创新、团队、奋斗等角度提出电子信息类专业课“润雨滴灌”式课程思政体系框架,并对其进行内涵挖掘,然后给出了建设路径,最后付诸实践将“润雨滴灌”式思政教育融汇到专业课教学全程,本体系经过两个年级的闭环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成效。相关探索通过“窥斑见豹”,旨在为电子信息专业培养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适应行业发展新需求的创新性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卢黎歌,吴凯丽.课程思政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的三重逻辑[J].思想教育研究,2020,(5):74-78.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张兴海,李珊珊.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四论”[J].中国高等教育,2020,(Z2):7-9.

[4]叶方兴.科学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20,(Z2):10-12.

[5]张弛,宋来.“课程思政”升级与深化的三维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0,(2):93-98.

[6]常海青,张宏怡.基于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的一流专业建设[J]广西教育,2021,(5):60-63.

[7]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0-06-01).[2021-07-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基金项目:厦门理工学院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XGK201910)。

作者簡介:常海青(1966-),男,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泛在物联网、新能源发电技术及其应用。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
“五老”说和团促进和谐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