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3-01-09 21:45曹惠敏宋雪莲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23期
关键词:创新设计课程思政

曹惠敏 宋雪莲

摘要:思想道德教育,亘古至今都是伴随中国教育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经济学原理》需要不断深入的挖掘和融合思政元素。首先重视教学目标与思政目标要进行深度融合,使师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共同加强。其次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要进行有机融合,而讲好“经济故事”就是保证融合成效的有力手段。为此,需要提升教师的思政建设能力,选取准确的思政元素,不断改进教学内容设计,积极探寻创新的教学手段,促进课程思政的建设。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目标融合;经济故事;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3.092

1《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1.1古代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礼记·学记》中曾指出:“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莘莘学子经过多年的基础教育来到大学,在大学教育中不仅仅只是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更重要的塑造当代大学生知书明理,崇德尚礼的大义之观,方可培养成为大成之才。早在2016年底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就意识到教育绝不单是认字读书做文章,加强品德修养学会做人,“辨志”“乐群”“亲师”“取友”都很重要,孔子就以培养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为教育目的,主张修行应先修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故实施课程思政并不是政治任务,而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義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1.2《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经济学不仅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还是整个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有“社会科学的皇后”之称。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都与经济运行发生着实时的联系,只要不是孤立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那么经济就与人们不可分割。学习经济学的相关原理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认识这个世界。著名经济学家N.格里高利.曼昆在其所著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简明扼要的解释了这门学科的学习意义,一是有助于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二是使我们更精明地参与经济;三是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因此《经济学原理》这样一门基础性课程就必须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原理和方法的过程中,能够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在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构筑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观”,深刻理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各项方针政策在中国的适用性,才能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继续学习其他经济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经济学原理》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为将来从事相关的公共管理政策制定或行业部门经济管理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量化分析的基本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爱国情怀的职业素养。

2《经济学原理》教学目标与思政目标的融合

2.1教学目标

《经济学原理》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主要可包括市场运行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分配原则、国民经济运行的原理以及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等基本原理,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微观经济理论中消费者、生产者的行为规律、重点理解价格理论、均衡理论、边际理论等重要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并掌握宏观经济的核算、经济波动下的调控方法和理论,让学生在熟悉经济基本运行规律的过程中,增加对经济社会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三观”,尤其是在对比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实施的经济政策过程中,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最终能够建立基本的宏微观视角下的经济运行规则感,进而去分析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2思政目标

(1)基本要求。《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专门针对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提出思政要求和思政目标。“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2)具体目标。《经济学原理》要求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尤其是熟知中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要让学生对世界经济动向、他国经济风向、中国经济态势有全面的了解,要能够结合自身的情况与感受拓展到本国人民的需求变化、社会矛盾变化等才能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人如何在现实中呈现的。当前经济学理论中基本来源于西方国家(因而很多教材沿用“西方经济学”的名称),但经过百年来的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规律早与西方国家的一般性原理呈现出了很大的不同,因而急需要在西方理论的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归纳、总结适合中国的发展理论,从而增强对党的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要通过学习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经济类的课程的核心任务不是指相关知识的传授,而是要通过真实案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向学生进行传递和引导,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因此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就要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经管专业学生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的学术体系构建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体系。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战略,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关注现实,培育学生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

2.3教学目标与思政目标的融合

《经济学原理》的课程思政建设一定要将经济学原理性的知识体系与思政元素进行深度有机的融合。既要通过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举例将相关的概念、原理、方法梳理清楚,也要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动脑探究经济问题的解决方法,尤其是对国家各种经济政策的分析和理解,才能提升学生在经济问题、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分析技能。最后教学最高目标的实现一定是落脚在思政目标上实现,那就是情感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重大事件、重要决策、重点方案的关注和剖析,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回顾自身的成长历程、所见所闻,进而引发学生内心情感的触动,来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和适用性,通过自身的感受以及身边的案例让学生主动去树立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图1即为教学目标与思政目标融合的过程。最终形成新的课程目标。具体可分为:一是原理知识传播目标。通过引入典型的实时要事来引导学生探究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和原理的,掌握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内容。二是技能训练拓展目标。可通过创新式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如绘制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主推演经济原理,同时可通过课下组训,让学生主动去掌握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并应用相应的工具和方法去剖析经济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三是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和训练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让学生体会中国一点一滴的发展和进步,通过学生的情感回顾和当下身处的环境作对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的伟大,从而完成爱国情感价值观的塑造。

3思政元素与《经济学原理》教学的融合策略——经济故事

3.1“讲好经济故事”的必要原则

要想达成教学目标和思政目标,仅凭教材案例的疏导和教学知识的传授是无法達到理想的效果的,要想让一堂经济学课程生动传神,达到情感价值观塑造的最高目标,就要求教师要“会讲故事”“讲好故事”“讲一个好故事”。

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虽然与现实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但知识点仍然存在较为抽象晦涩难懂的问题,因此经常出现教师“费劲讲”,学生“难明白”的困境。再加上现在大学所教所学的经济学原理知识还是以西方经济学体系为主,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潜移默化地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课程思政”影响,所以,经济学的课堂绝不是简简单单的课堂,而是思想斗争的阵地。要夺取斗争的胜利,必须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并且中国经济社会历经多年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西方经济学原理很难去解释中国经济运行的现状,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中国的“经济故事集”,选取和设计属于中国的思政元素来“讲中国故事”,从这些故事中去建立中国特色经济理论体系,甚至形成与“西方经济学”不同的“东方经济学”学科。

3.2“经济故事”与思政设计的实证案例

例如《经济学原理》中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讲授。本章教学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宏观经济政策的两大工具的作用机制、宏观经济政策的应用分析这几大内容。在讲解本章的过程中可以利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事件中国的应对”或是“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下中国所采取的全民抗疫策略”作为故事主线,将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串联起来,以一个生动鲜活的故事来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以及我国采取哪些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复苏。现以“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中国的应对策略”为例展示教课程思政的融入。

(1)故事的引出。整理数据、漫画、动图、照片等资料,制作一个影像集,直观的展示新冠疫情对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教师缓缓道出中国是如何在这场“浩劫”中“历劫归来”,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世情、国情、民情;通过点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抗议过程中的讲话节选,引出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并回归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2)故事的剖析。提问“新冠疫情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也不例外,但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中国就从这场‘浩劫中‘历劫归来,这是如何做到的?是谁带领我们做到的?”带着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2020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政策”,从而掌握和理解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的运行机制。

(3)故事的迁移。将整个故事迁移到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抗疫表现,来对比中美宏观经济政策的差异,让学生明白,只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策才能振兴中国经济,才能让人民安居乐业。通过这样的学习才能有效地让学生凝练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术体系,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时,还可迁移到“2020年在疫情的背景下,中国仍然完成了脱贫攻坚的任务”的伟大成就,而这个故事可以让学生来讲,可以更好地唤醒学生对于时代变化和青年使命的认知,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案例、自己的切身感受、自己的所闻所见来升华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最终达到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职业素养的最高教学目标。

4《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策略

4.1提升教师思政的水平和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作为“经济故事”的讲述人,教师首先要明德和明道,思想上和认知上都要保证自己有正确、先进和科学的思政水平和能力,坚持“内修”和“外培”相结合。“内修”就是要将日常的思政政治教育学习融入自身的业务学习和专业修养中,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和正确性,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内化成自己“讲故事”的本领。“外培”则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高校组织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不断汲取新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拓展成“讲故事”的特长。

4.2保证思政元素选取的准确

思政元素的选取是决定“经济故事”讲得好与否的关键。单纯只是说明一个经济现象或经济问题,不能称之为“优秀的经济故事”,因此必须要将“故事的内容”与思政元素进行深度有机的融合。原则上不需要将所有思政元素都一一选取,这样会导致“故事变成为思政而思政”,有些不匹配的元素可能会破坏“故事”本身的精彩度,进而影响到“经济故事”传道意义的实现。选取与《经济学原理》教学内容中相关知识点相契合的思政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必将大大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

4.3改进教学内容的设计

要以讲述“经济故事”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务必要求主讲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重构,而不是生搬硬套的展示原理知识。例如上述案例中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其实是进行了删减和重构的,删去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挤出效应等内容,增加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应用迁移,整个教学内容也是围绕着“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国家如何复苏经济”来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重点分析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政策,这里是将西方经济学观点中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重构。因此,精心的选择思政案例,大胆解构教学内容,才能为精彩的“经济故事”提供最佳的素材。

4.4探寻新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应用

讲好“经济故事”就是教师的“表演”和学生的“互动”相结合的过程。如果只是平淡的口述,无疑会使“故事”的精彩度和价值度的呈现与传递大打折扣,因此借助新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可探寻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和工具来进行“故事”的“演绎”。如图片(漫画、动图、照片)、短视频(抖音、快手)、音頻等素材的使用可以良好的吸引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的注意;如提前布置与学生的小品拍摄或演绎可以增加学生的体验感与参与度;提前调查和了解学生的一些背景,让学生转变为“讲故事的人”,可以更好地创设情境等。总之积极探寻各种教学手段,实现《经济学原理》的翻转课堂,才能更好地达到思政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海燕.从《学记》看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J].管子学刊,2009,(3).

[2]周媛媛,罗茹月.《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初探[J].财富时代,2021,(3).

[3]姬晓婷,胡君晖.新时代高校“六位一体”课程思政践行路径—以“金融学”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4(15).

猜你喜欢
创新设计课程思政
创新设计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园林道路设计创新应用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