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探析

2023-01-09 14:42张国庆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23期
关键词:山东思政资源

摘要:山东地域文化蕴含独特而丰富的育人资源,将山东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有利于坚定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从融入意义、融入困境、融入内容、融入路径四个方面探索山东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关键词:地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3.099

1山东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弘扬和研究山东地域文化

山东地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哲理深远。对于山东省而言,在当下如何继承和弘扬山东地域文化,成了一个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

继承和弘扬山东地域文化,不应该仅仅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少数人来继承和弘扬,而应该让多数人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参与其中,真正地让山东地域文化“活”起来。据统计,2022年我省高等教育在校生总人数为348.51万人,规模庞大,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面向每一位高校在校生,所以将山东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在最广层面上使其得到继承和弘扬,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教育者,又作为潜心学术的研究者,将山东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山东地域文化在最深层次上得到阐释和研究。

1.2有利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

思政课教材由马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统一编写,统一的教材给予每一位思政课教师授课以方向性、理论性指导,但统一的教材也存在内容单薄和过于普遍化的缺陷。因此这就给了每一位思政课教师授课以很大的发挥空间,思政课教师应当深入挖掘隐藏在身边的特色教育资源,如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中华文化看山东,从先秦时期到革命战争年代,从儒家文化到沂蒙精神,从孔夫子到莫言,齐鲁大地上孕育出了恢宏灿烂、历久弥新、独树一帜的精神文化。以学校为例,山东科技大学主校区所在的青岛地区海洋商业文化资源丰富,可以用来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以及展现新时期中国人民的开拓进取精神,而泰安和济南地区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可以用来涵养教育学生。因此,将山东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教学内容。

1.3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该课程涉及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党建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学科跨度大,理论性强,而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高校,学生的文科基础相对薄弱,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贴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真正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自觉承担起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文章中强调: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山东地域文化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地缘优势,与当地大学生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种心理认同优势开展思政课教学。例如老师在讲授概论课文化强国专题时,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所在家乡的文化,比如济宁的同学可以讲一下儒家文化,临沂的同学可以讲一下沂蒙精神,聊城的同学可以讲一下运河文化,淄博的同学可以讲一下聊斋文化,济南的同学可以讲一下“二安”文化以及泉城文化……通过学生自己的讲述,让思政课变得更接地气,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了大学生热爱国家、热爱家乡的情怀,提高了思政课的实效性。

2山东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困境

2.1教学主体困境:当代大学生对学习地域文化的认识不足

通过对我校二年级本科生进行《山东地域文化资源了解情况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11%的二年级本科生非常了解山东地域文化资源,有82%的二年级本科生了解部分山东地域文化资源,有7%的二年級本科生不了解山东地域文化资源。此调查数据显示“00后”大学生对山东地域文化资源的了解和关注度并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地域文化存在脱节,大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缺失,同时对了解地域文化的兴趣不足,认为地域文化特别是地域传统文化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二是当代大学生更注重对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对学习地域文化的动力不足。此双重原因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对山东地域文化资源不可能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这种教学主体的困境也直接导致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和利用的山东地域文化资源并不多。

2.2教学主导困境:高校缺少兼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山东地域文化的师资

通过对山东省几所省属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山东地域文化资源研究情况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19%的教师对山东地域文化资源非常了解且进行过深入研究,71%的教师由于受研究方向所限只研究过与自身研究领域相关的山东地域文化资源,10%的教师从未研究过山东地域文化资源。此调查结果显示山东高校缺少兼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山东地域文化的师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地域文化的研究和运用。另一方面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学科背景存在差异,运用地域文化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参差不齐,甚至有些老师为了思政而思政,在融合的方式方法上只是生搬硬套、单纯灌输,或者将地域文化资源进行片段化、碎片化选取和解读,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再加上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没有进一步研究地域文化的时间和精力,这几方面原因导致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2.3教材体系困境:思政课教材的统一性与地方文化资源的差异性

2021年版的四门思政课教材都属于马工程重点教材,具有统一性,而地域文化资源具有差异性,统一的教材不可能将各地域文化体现得面面俱到。地域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一方面给统一的教材体系注入了地域文化活力,加强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当代大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思政课教材与地域文化资源之间这种统一性与差异性的矛盾容易造成地域文化资源在融入思政课教学时产生“错位”与“越位”。优秀的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地域文化资源在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与教材内容有机融合,必须坚持“教材为本”“教学目标至上”的原则,不能单纯为了迎合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与思政课的教材内容相违背,更不能喧宾夺主,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相背离。

2.4教学媒介困境:新媒体平台建设相对落后

“00后”大学生喜欢并擅长运用微信、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学习和娱乐活动。同时在各新媒体平台上有不少博主、UP主、短视频作者会发布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故事、地域文化有关的文章、音频、视频等,但是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实现思政课教学与地域文化资源、新媒体平台三者的互联互通、有机结合,也并没有实现新媒体平台教育资源与思政课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各高校应当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加快新媒体平台的建设速度,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教育传播平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地域文化的熏陶,以更好地服务思政课教学。

3思政课教学可资利用的山东地域文化资源

3.1底蕴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

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齐鲁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1)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以孔子、孟子、墨子、孙子为代表的儒家、墨家、兵家等学派都提倡积极入世,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作为我们民族的基本精神,为我们民族的自立自强、发展壮大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00后”大学生作为担负民族复兴重任的“主力军”,将齐鲁文化蕴含的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丰富“00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00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2)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山东自古出忠臣良将,如民族英雄戚继光、左宝贵,爱国名将辛弃疾等。孔子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的名言,孟子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公孙丑》)的壮语。在弘扬和践行爱国精神这方面,齐鲁诸子给我们留下了光辉的思想和模范的行动。

(3)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齐鲁文化崇尚集体主义精神,墨家强调:“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孔子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这种大同社会的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契合性。深入挖掘齐鲁文化所蕴含的这种大公无私的群体精并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4)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山东地区自古就是富庶之地并且人才辈出。史前东夷人发明创造就有很多,春秋战国时代从管仲改革到孔子、孙子在儒学、兵学方面的思想文化革新都是无与伦比的,同时在科学技术方面,匠祖鲁班、车祖奚仲、算圣刘洪、农圣贾思勰、医学家扁鹊、天文学家甘德都是在各领域首屈一指的人物。创新作为新时代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将齐鲁文化中的这种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造精神,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3.2百折不挠的红色文化资源

山东省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山东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时间上跨度长、空间上分布广泛的特点。

首先在时间上,早在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告成立之前,王尽美、邓恩铭就在山东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并且发起和创建了山东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再到抗日战争时期,山东人民为华北地区的持久抗战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最后到解放战争时期,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鲁西南战役、济南战役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在空间上,山东省已形成沂蒙、胶东、渤海、鲁西等四个红色革命资源保护利用片区,山东红色革命资源呈现出数量多且集中连片分布的特点,其中有很多红色旅游景点可供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团队学习调研,比如王尽美故居、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莱芜战役纪念馆、中国海军博物馆、菏泽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战役纪念园、潍坊革命烈士陵园、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等。

4山东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现路径

将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不是简单地讲授文化知识,而是在融入地方元素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建立归属感,树立主人翁意识,从而认同思政课所主张的价值取向。

4.1氛围营造:夯实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一大阵地,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所以夯实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打破教学主体困境。山东科技大学近几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聚中外学子 显文化自信——迎校庆中华传统手工艺美育活动月”“山东科技大学首届诗词大会:品诗词古韵 谱盛世华章”“山东科技大学传统文化大集”“山东科技大学:沉浸式体验让学生感悟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山东科技大学留学生体验中国茶文化 感受乡村振兴之路”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吸引了千余名师生广泛参与。丰富的教育内容,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学生在认体验、认知的基础上,增强了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了广大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

4.2能力提升:提高教师能力素养

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的能力和素养制约着山东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效果。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加强对山东地域文化的研究。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吃透教材内容,同时对山东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归纳、内涵分析、价值凝练,增强山东地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的可操控性,探求山东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契合点,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的需要进行合理融入。

4.3内容为王:整合山东地域文化资源

一是挖掘山东地域文化所内涵的育人资源,形成山东地域文化育人教学资源库,利用山东地域文化的案例、事例来论证思政课的基本原理。二是思政课教师在全面掌握山东地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对山东地域文化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再整合运用到思政课相应章、节、目内容中去。如将齐鲁文化蕴藏的丰富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将山东红色革命文化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等,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围绕山东地域文化开展课堂活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真正实现“入脑入心”。三是构建适时性的内容体系,因地制宜编寫山东地域文化教材,形成时代性的教育成果,作为思政课的辅导读物,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时空距离”,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4.4实践先行:创新第二课堂阵地

将山东地域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地,但案例、事例的讲授不能代替学生的亲身实践。为了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要依托和利用山东地域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相衔接,构建思政课课外实践教育基地,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思、在思中悟,使思政课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高度。目前,山东科技大学已在全省各地建立了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如威海刘公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岛党史纪念馆党史学习教育基地、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济南市章丘区三涧溪村思政教育实践基地等。这些实践教育基地的建立,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了思政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为高校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教育提供了新路径。

4.5长效开展:完善评价标准体系

山东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否有效,一方面取决于方法和策略,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评价体系。目前,地域文化思政课教学还未有系统性的评价体系,这需要广大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和总结,研究制定出规范有效地评价体系,避免地域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随意性、紊乱性和无序性,避免地域文化和思政课程出现“两张皮”的现象。高校要明确地域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以及过程,制定出相关指标和评价体系,对学生采取全方位多角度评价。例如高校可以采取“一生一策”计划,对每位学生制作“档案袋评价”体系。又比如高校可以依托网络对学生进行评价测算,将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自我评价、总结评价等多元化评价融入其中,彰显山东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2,329.

[2]张利涛.关于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以青海省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06):153-156.

[3]王轲玮,王永立.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探索[J].中国德育,2020,(05):38-40.

[4]贾研春.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及实施路径[J].高教学刊,2021,(35):159-161.

[5]顾恒.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载体和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10):136-137.

基金项目:2020年度山东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增强高校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实施路径研究”(SZJYY-20052)。

作者简介:张国庆(1993-),男,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山东思政资源
山东图片库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