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连南板洞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2023-01-11 06:39廖水意吴书德罗宇谦缪绅裕
林业调查规划 2022年6期
关键词:野生植物重点保护自然保护区

廖水意,唐 刚,吴书德,罗宇谦,缪绅裕

(1. 广东连南板洞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广东 连南 513300; 2. 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广东连南板洞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04年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属于森林和陆生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成立前后,研究者们利用科考成果发表数篇研究论文,主要涉及野生维管植物资源[1]、资源现状与评价[2]、主要植被类型及结构特征[3]、常绿阔叶林主要群落特征[4]等,但未见关于该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在补充科考的基础上,对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保护区的总体规划修编和今后的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某一时期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种子植物通常是植物类群的主体,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植物的起源、迁移和发展历史,有助于掌握植物资源的本底,并进行有效的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在物种多样性形成机制与变化预测、评价保护,以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方面,植物区系研究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5]。

1 研究区概况

广东连南板洞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粤北山区连南瑶族自治县最南端,地理位置东经112°13′36″~112°15′13″,北纬24°18′24″~24°26′06″,总面积10 195.8 hm2。保护区地形复杂,海拔超过1 000 m的山峰有40多座,最高峰大磅山海拔1 481 m。土壤主要为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和山地草甸土;气候为典型的亚热带温湿气候,兼具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山地气候特色。年均温15.9℃,极端高温37.6℃,极端低温-8.0℃;年均降雨量2 597.9 mm;年均霜日11 d,年均降雪日2.2 d[1]。

2 研究方法

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先后4次在保护区可通达区域内进行维管植物多样性补充调查。设置多条调查样线,记录常见植物种类并拍摄,对于野外不能确定的种类,采集植物标本,供实验室内鉴定,结合样方调查得到的植物种类,编制植物名录,对照《广东维管植物多样性编目》[6],分析广东省分布新记录种;根据吴征镒对种子植物科[7]、属[8]的分布区类型划分,分析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征求意见稿》《广东省重点保护植物》《中国植物红皮书》CITES公约附录[9-13],分析各类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资源。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多样性概况

保护区原记录有野生维管植物193科、615属、1 182种[1],其中种子植物167科、576属、1 116种,包括裸子植物7科、10属、12种,被子植物160科、566属、1 104种[1]。1年期间,对保护区的维管植物多样性进行补充调查,发现保护区野生维管植物新记录11科、87属、269种,其中蕨类植物新记录9科、21属、51种;裸子植物无新增;被子植物新记录2科(即旌节花科Stachyuraceae和鹿蹄草科Pyrolaceae)、66属(表1)、218种,至此保护区野生维管植物数量达204科、702属、1 451种。

66个新记录属中,除木通属(Akebia)、变豆菜属(Sanicula)和兔儿风属(Ainsliaea)各含2个新记录种外,其余新记录属均只含1种新记录种,而其他更多的新记录种归属于以往已有记录的属中。保护区新记录的被子植物中,广东省分布新记录4种,即蔷薇科的南方桂樱(Laurocerasusaustralis)和蛇莓委陵菜(Potentillacentigrana)、茜草科的尖萼茜树(Aidiaoxyodonta)和玄参科的蚊母草(Veronicaperegrina)。

3.2 种子植物数量优势科

板洞保护区有野生种子植物169科、640属、1 333种(含种下等级),其中裸子植物7科、10属、12种;被子植物162科、630属、1 321种(双子叶植物137科、491属、1 092种,单子叶植物25科、139属、229种)。按照科内所含种数的数量,将保护区种子植物科的组成划分为5个类别(表2)。

含40种以上的超大科有禾本科(50属、77种)、菊科(38属、60种)、蔷薇科(15属、59种)和茜草科(22属、56种),共4科、125属、252种,分别占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科、属、种比例的2.37%、19.53%、18.90%;4个科均为世界广布科,但蔷薇科略带温带性质,茜草科略带热带性质,均是保护区的数量优势科。含20~39种的大科有蝶形花科(17属、38种)、樟科(8属、36种)、大戟科(15属、35种)、莎草科(12属、35种)、壳斗科(6属、32种)、山茶科(8属、29种)、唇形科(17属、28种)、马鞭草科(7属、26种)、桑科(5属、26种)、紫金牛科(4属、25种)、兰科(19属、24种)、百合科(16属、21种),合计12科、134属、355种,分别占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科、属、种比例的7.10%、20.94%和26.63%;12个科在保护区分布较广泛,其中有不少为保护区地带性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表征科,如樟科、壳斗科、山茶科等,其许多种类在森林乔木层中占据明显优势。

表1 被子植物新记录属统计Tab.1 Statistics of newly recorded genera of angiosperms

表2 板洞自然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科统计Tab.2 Families statistics of wild seed plants in Bandong Nature Reserve

3.3 种子植物科、属的地理成分

对保护区内种子植物科、属的分布区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见表3。

从表3中可知,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中,属于泛热带分布及其变型的合计69科,占去除世界广布科后126科的54.77%,在所有分布型中占明显优势。其次属于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的共26科,占比20.63%。属于热带分布型的(分布型2~7)共91科,占比72.22%;属于温带分布型的(分布型8~14)共35科,占比27.78%,缺乏中国特有分布科,另有世界广布科43个。

种子植物属所属分布区类型中,属于泛热带分布及其变型的合计147属,占去除世界广布属后595属的24.70%,在所有分布型中占优势,但优势度不如科级水平那么明显。与科级水平不同,属于热带亚洲分布型及其变型的共93属,占比15.63%,居第2位;属于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的共72属,占12.10%,退居第3位。属于热带分布型(分布型2~7)共387属,占比65.03%;属于温带分布型(分布型8~14)共193属,占比32.44%;中国特有分布属15个,占比2.52%,另有世界广布属45个。

表3 种子植物科、属的分布区类型Tab.3 Areal types of seed plants families and genera

3.4 珍稀濒危保护种子植物

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1999),板洞省级自然保护区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科、2属、2种,即红豆杉科南方红豆杉(Taxuschinensisvar.mairei)、伯乐树科伯乐树(Bret-schneiderasinensis);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科、8属、8种,即松科广东松(Pinuskwangtungensis)、柏科福建柏(Fokieniahodginsii)、木兰科凹叶厚朴(Magnoliaofficinalissubsp.biloba)、樟科樟(Cinnamomumcamphora)、蝶形花科花榈木(Ormosiahenryi)、金缕梅科半枫荷(Semiliquidambarcathayensis)、蓝果树科喜树(Camptothecaacuminata)、无患子科伞花木(Eurycorymbuscavaleriei)。

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征求意见稿(2020),保护区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2科、18属、18种,包括罗汉松科百日青(Podocarpusneriifolius)、毛茛科短萼黄连(Coptischinensisvar.brevisepala)、小檗科八角莲(Dysosmaversipellis)、秋海棠科紫背天葵(Begoniafimbristipulata)、猕猴桃科条叶猕猴桃(Actinidiafortunatii)、茜草科巴戟天(Morindaofficinalis)、蝶形花科花榈木、金缕梅科半枫荷、芸香科的山桔(Fortunellahindsii)和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五加科竹节参(Panaxpseudoginsengvar.japonicus)、延龄草科七叶一枝花(Parispolyphylla);兰科6属、6种,即金线兰(Anoectochilusroxburghii)、墨兰(Cymbidiumsinense)、白及(Bletillastriata)、流苏贝母兰(Coelogynefimbriata)、细茎石斛(Dendrobiummoniliforme)、独蒜兰(Pleionebulbocodioides)。

根据广东省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批(2018),保护区有重点保护植物5科、5属、5种,占全部20种的1/4,分别是红豆杉科穗花杉(Amentotaxusargotaenia)、短萼黄连、紫金牛科走马胎(Ardisiagigantifolia)、安息香科银钟花(Halesiamacgregorii)、巴戟天。

根据《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1992),保护区有稀有濒危保护植物18科、20属、20种,分别是松科油杉(Keteleeriafortunei)和广东松;福建柏、红豆杉科穗花杉、八角莲、伯乐树、壳斗科吊皮锥(Castanopsiskawakamii)、半枫荷、粘木科粘木(Ixonantheschinensis)、凹叶厚朴、桑科白桂木(Artocarpushypargyraeus)、短萼黄连、巴戟天、黄檗、伞花木、榆科青檀(Pteroceltistatarinowii)、银钟花、安息香科白辛树(Pterostyraxpsilophyllus)、山茶科野茶树(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蒟蒻薯科蒟蒻薯(Taccaplantaginea)。

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Ⅱ、Ⅲ,保护区有濒危野生植物2科、20属、25种,即百日青和兰科植物19属、24种。

综合上述各评价标准,板洞省级自然保护区有各类珍稀濒危保护种子植物28科、50属、56种。

4 结论与讨论

板洞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北回归线北缘,南岭山脉的南缘,是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过渡带,生境多样化,海拔梯度大,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保护区迄今发现野生维管植物204科、702属、1 451种,其中种子植物169科、640属、1 333种,包括裸子植物7科、10属、12种;被子植物162科、630属、1 321种。

保护区种子植物以禾本科、菊科、蔷薇科和茜草科所含属的种数最多,但其基本为世界广布科。所含属种数较多的蝶形花科、樟科、大戟科、莎草科、壳斗科、山茶科、唇形科、马鞭草科、桑科、紫金牛科、兰科、百合科中,樟科、壳斗科、山茶科等是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的代表性科,而其他代表科如木兰科、金缕梅科植物的种数在保护区未见明显优势。

种子植物科的地理成分中,热带分布型占72.22%,温带分布型占27.78%,因而热带成分优势明显,同时缺乏中国特有分布科。属的地理成分中,热带分布型占65.03%,温带分布型占32.44%,中国特有分布属15个,占比2.52%。相比之下,属级水平所具有的热带性质比科级水平减弱,温带性质有所加强,但整体上与其所处的水平气候带性质相符,有研究认为属的区系组成能更全面地体现特定环境下植被的区系组成特征[5]。

中国特有属的数量较多,体现出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的代表性、古老性、典型性、稀有性和多样性,尤其是裸子植物的数量相对其他同一级别的保护地而言明显较多。这些中国特有植物起源古老,或在植物系统演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多数是珍稀濒危植物。板洞省级自然保护区有各类珍稀濒危保护种子植物28科、50属、56种,种类数量较多,但其在保护区内的种群数量并不大,分布零星。这些植物是自然界馈赠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也是保护区极为重要的保护对象。

猜你喜欢
野生植物重点保护自然保护区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投稿须知
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修订
保护野生植物的意义及路径
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正式公布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1日修订)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分析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常用野生植物相关传统知识研究
重点保护
钱塘江源头新建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