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3-01-13 08:10徐春雅
食品工业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育人食品

徐春雅,刘 茹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与“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1],2017年2月教育部启动实施新工科建设,并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2-3],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工科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与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和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4]。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民生产业。随着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等未来新技术的发展和智能制造、精准制造等食品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挑战[5-6],食品工业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化生产和个性化定制转型[7]。食品工业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支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担负着培养食品工程科技人才的重要使命,对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食品工业的创新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工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密切地关系到各种伦理、道德和价值等问题。如何实现教学与育人的统一,培养和造就更多符合时代发展和食品产业要求,且德才兼备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为载体,以各学科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切入点,以课堂实施为基本途径的育人实践活动[8]。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共同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9]。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所有高校、教师和课程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10]。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强调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知识,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这是推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全面育人的有效途径。

本文通过分析新工科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总结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改革实践,从而提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以期提升食品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质量。

1 新工科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

1.1 专业教师思政教育能力不足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深入学生,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情操和性格心灵进行塑造,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意识和能力将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效果。在长期的工程专业教育中,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11-12]。一方面,部分教师注重传统的食品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对专业教育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重视程度不够,主观能动性不足;另一方面,目前食品领域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师鲜少有思政教育专业背景,教师虽能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由于长期从事自然科学研究,思政理论水平有限,思政教育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1.2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系统性不够

受传统的专业目录、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影响,高等教育过早地进入到专业化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要停留在知识传授和书本灌输中,课程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知识点中缺少系统化设计[13]。一方面,部分教师对食品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把握不准,对思政元素的选择存在着随意性、碎片化等现象,导致课程思政的形式大于内容;另一方面,食品专业课程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课程思政群,仍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不利于专业课程之间课程思政的同频共振,也不利于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

1.3 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单一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关联较少。部分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对课程思政的研究,授课形式和教学方法较单一。部分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存在简单植入、生搬硬套等现象,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影响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没有从学生价值需求的角度出发设计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关注较少,导致课程思政效果大打折扣。如何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将思政之“盐”融入专业教育之“汤”,依然是当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也是食品专业教师的普遍困惑。

1.4 学生学习主体性发挥不充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4]。事实上,在专业教学中,教师也应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当前,部分教师习惯“单向度灌输”,把学生仅作为受教育的对象,没有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被调动,学生不能完全融入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此外,食品专业学生在长期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自身知识结构较单一,对于食品专业技能学习的兴趣较为浓厚,但对于涉及人文素养、思想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1.5 高校党委顶层设计不够

课程思政建设不仅仅需要从教师队伍、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更需要学校党委的顶层设计。当前,部分高校缺乏从高校教育事业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对其进行统筹规划,影响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以及立德树人的效度[15]。一是在教育理念上,还不能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全课程育人理念”没有完全树立起来[16];二是在教学质量评价上,缺乏对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教师无法通过学生评价的信息反馈,了解课程思政效果,改进课程思政方式方法;三是在激励保障机制上,高校更多关注教师在专业领域的表现,对于课程思政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和激励,导致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投入时间精力有限;四是部分高校缺乏对校内外资源的有效配置,对教师课程思政的培训力度不够,缺乏典型示范和专业引导,课程思政的氛围不够浓厚。

2 新工科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改革实践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年来,专业以“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的校训精神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着力培养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发挥学生课程思政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目前专业累计有22门课程完成校级或院级课程思政立项,5门课程上线新华网新华思政平台,营造了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课程思政氛围。

2.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改革实践

2.1.1 着力培养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专业通过每月组织主题党日活动,夯实“三会一课”,推进“两学一做”,开展“四史”教育和红色实践教育,加强对教师的思想引领。实施“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提升行动”,建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读精讲”、“食科一家人微党课”等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不断加强专业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专业全体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联合开展课程思政研讨、教师说课等,提升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专业传承邓桂森、赵学慧、谢笔钧等老一辈科学家奉献精神,坚持老中青传帮带,形成以“和睦、诚信、责任、奉献”为价值核心的“食科一家人”育人品牌,引导教师为中华复兴而育人。

2.1.2 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涵盖食品行业的各个方面,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融入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中,对培养食品行业德才兼备的工程科技人才,持续推动食品产业快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依托教研室、课程组,采用集体说课、备课等形式,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重构课程教学大纲,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例如,《食品微生物学》通过讲述标准的检测方法和检测限值向学生普及食品安全法;《食品分析》引入关于食品行业以次充好的案例,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和诚信意识;《中国饮食文化》通过分析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饮食文化差异,使学生领略中国饮食的精髓与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1.3 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专业积极推进基于课程目标导向的全过程形成性考核评价。教师通过小组研讨、文献精读、项目设计、成果展示等形式强化过程考核,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创造、批判思维、团队合作及沟通交流等能力。鼓励教师将科研经历、特色成果融入课堂,增强课堂知识容量和延展性,提升课堂学习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学习挑战度。专业实施“攀登杯”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计划,通过高岗教授领衔开讲新生第一课,“名师示范课”、“名师工作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等,引领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全覆盖。同时,专业还制定了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了教学督导,授课教师、思政教师协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研讨机制,努力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2.1.4 充分发挥学生课程思政的主体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专业每年举办发酵类饮品设计开发、花样营养奶茶的开发及其品质评鉴、新型果蔬复合营养果酱的研制与感官评鉴、高达奶酪制作与创意产品开发等系列实践课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食品开发设计和鉴赏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专业师生践行习总书记给我校本禹志愿服务队“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回信精神,领衔全国29所高校持续开展“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活动,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在疫情期间,学生录制食品安全与健康生活百科视频,主动投身疫后食品行业复工复产和达产达效,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2.2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思政建设案例

《食品工程原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是将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入工业化生产的基础理论课程,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案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

2.2.1 精心设计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专业教学目标是重点培养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分析和解决食品工程问题的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学生了解、认识与掌握食品生产中传递过程与主要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常用设备及过程计算方法;运用食品工程原理理论知识解决食品生产中的工程实际问题。课程德育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公众安全和生态文明,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观和法治精神,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和法治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面向公众准确表达观点、回应质疑的沟通交流能力和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2.2.2 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组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确保每一个思政元素点的切入准确、生动。例如,在讲解流体流动中的“牛顿粘性定律”、计算摩擦系数的经验公式“顾氏公式”等教学过程中,穿插牛顿和我国著名化学工程专家顾毓珍等科学家的科研故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再如,讲述非均相物系分离中过滤的基础理论知识时,结合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方式,分析佩戴口罩物理防护对于病毒负载的颗粒物过滤效率技术指标,引导学生思考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途径方法,关注全球疫情防控形式,培养学生社会意识,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2.2.3 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结合课程实际,课程组优化教学设计,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达到在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渗透性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强化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课程利用雨课堂、慕课等现代信息技术,将相关专业知识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共享,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课程精心设计课前-课中-课后各个教学环节,综合运用案例分析式、情景体验式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课程小结阶段,课前鼓励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结合课程知识点自主选择调研食品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国家绿色发展战略下食品产业的转型升级。学生提出了“葡萄干表面皱缩不易清洗、腌腊肉制品太咸、骨头高汤易分层”、“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如何提取食品加工副产物中的有效成分进行综合利用”等问题。课中学生结合个人兴趣分组研讨,形成研究报告,小组展示交流。课后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加强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获得感,增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业的认同感。

3 新工科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3.1 强化教师队伍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教师的思政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及时更新教学观念,自觉将思政元素融入食品专业教学,确保课程思政落地、落实、落细。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提升理论功底和知识素养,用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领路人。要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对症下药”,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培养新工科背景下德才兼备的卓越食品工程科技人才。

3.2 把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政治性和时效性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特色,坚持了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导向[17]。教师要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逻辑起点,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结合食品专业的科学故事和时事热点等,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找准课程思政的切入点。食品专业内部的各门课程要同向同行,形成合力,系统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此外,课程思政内容本身也是动态的,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及时将食品科学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融入课程教学,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和有效性,并积极向第二课堂延伸,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品格意志,检验课程思政的达成度。

3.3 突出教育教学理念方法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课堂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教师要主动更新教育观念,努力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18],深入探索工程教育OBE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除传统讲授法,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思想、认知特点,积极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推动教师从讲授型向师生互动型、生生互动型转变,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平等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进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浸润作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包含有大量的实践内容,通过真实的工程实践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让学生深刻感受并理解工程职业规范、社会责任、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4 发挥专业学生课程思政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并使其能进行自我教育,成为自主发展的社会主体[19]。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挖掘其学习潜能,引导其讨论、探究和实践,促进其创造性地学[20]。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性,精心设计课前、课中、课后各个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使课程思政入脑入心。学生也要培养学习的自主性,端正学习态度,转变学习方式,真正做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再到研究型学习的转变,构建全面的知识架构,养成独立思考、理性批判以及独立的人格。

3.5 强化高校党委顶层设计的重要性和导向性

高校党委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承担主体责任,要把课程思政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议题,加强系统性的顶层设计。首先,要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强化全员育人和课程思政的激励保障机制,激发培养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为老师们开展课程思政创造条件、提供支持,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课程育人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其次,如何评价、监督、考核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是关乎人才培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21]。高校要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课程思政纳入对教师的综合评估中,加强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把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作为评价标准,使每一门课在教学中都做到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思想引领三者齐头并进,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氛围。此外,高校要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将课程思政融入“三会一课”,引导教师党员发挥“头雁效应”,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4 结语

在传统的理工科思维模式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好,但人文素养和社会知识较薄弱。课程思政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介绍了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改革实践,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在新工科背景下,我们应始终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中,进一步强化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系统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探索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化高校党委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卓越食品工程科技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食品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263项食品及食品相关标准将要开始实施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