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康复疗法临床效果

2023-01-15 02:58孙静莉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生物反馈盆底肌力

吴 琼,孙静莉

北部战区总医院 妇产科,辽宁 沈阳 110016

腹腔镜具有微创、操作精准、安全可靠的优点,逐渐成为临床中全子宫切除术常选择的手术方式[1-2]。女性盆底是以骨盆结构为基础,由神经、肌腱、结缔组织等与盆底器官一起构筑成的复杂三维结构。全子宫切除术中子宫的主韧带、骶韧带被离断,阴道顶端的悬吊支持结构消失,可引起盆底功能障碍。全子宫切除术后常见的远期并发症是阴道穹窿脱垂。全子宫切除术在切除宫颈的同时切断宫颈周围环附着的韧带与筋膜,阴道穹窿与直肠子宫陷凹间仅间隔阴道壁、反折腹膜及两者之间已断裂的耻骨宫颈筋膜、直肠筋膜,不足以对抗长期的腹压,从而发生脱垂,常发生在术后2~13 年[3-4]。因此,全面而准确地评估全子宫切除术后女性盆底功能,并实施个体化综合性盆底康复治疗,对促进盆底功能恢复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行盆底康复的患者女性盆底肌肉功能恢复情况及女性性功能,分析盆底康复疗法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9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20 例,根据门诊号先后顺序分为3 组,每组40 例。纳入标准:术前盆底肌力<Ⅲ级。排除标准:(1)生殖泌尿道急性炎症期;(2)阴道出血期;(3)妊娠状态(无论是否正常妊娠);(4)癫痫及认知功能障碍;(5)患有严重的心率失常或安装心脏起搏器;(6)盆腔恶性肿瘤带瘤状态。3 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分娩次数、剖宫产史及绝经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3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表1 3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研究方法 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3 个月,各组患者先行妇科内诊,确保阴道断端愈合良好、无渗血、无息肉组织。由1 名高职称医师及1 名主管护师对术后女性进行体格检查、盆底功能评估、家庭训练指导并复诊。A 组患者不给予药物、器械干预;B 组、C 组患者给予盆底康复疗法。B 组患者行盆底肌锻炼(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PFMT)[5]。PFMT 方法:先紧缩盆底肌(提肛运动)并保持2~6 s,随后松弛2~6 s,再反复上述动作,以10~15 次为1 组,每日训练3~8 组,至少训练8 周。上述训练有助于提高盆底组织力量,增强盆底支撑,逐渐增加强度并增加场景下的控尿反射性训练,即A3 反射。当膀胱储存尿液到一定程度时,膀胱逼尿肌收缩,膀胱压力增加,身体反射性收缩盆底肌肉,从而反射性的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让膀胱可容纳更多尿液[6]。PFMT 要找到盆底肌位置,尽量避免盆底肌收缩时其他肌群的辅助收缩。C 组患者行生物反馈电刺激辅助阴道哑铃训练。采用UROSTYM 生物电反馈刺激仪(莱博瑞医疗技术公司)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期间配合阴道哑铃,通过重量梯度形成盆底肌收缩阻抗力,并逐渐加强训练以加大盆底肌力量。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术前、术后3 个月、术后6 个月评估患者盆底肌肉功能及术后性生活质量。采用盆底肌肉肌电评估参数[6]评估盆底肌肉功能。盆底肌收缩曲线图可得出实际参加的活动肌纤维种类和肌力曲线。当使用最强肌电40%~60% 力量收缩时,实际参加活动的是Ⅰ型肌纤维。当使用最强肌电60%~100% 力量收缩时,参与运动的是Ⅱ型肌纤维。通过盆腔脏器脱垂及尿失禁性生活问卷(pelvic organ prolapse and urinary incontinence sexual life questionnaire,PISQ-12)[7]评估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满分48 分,评分越高,性生活质量越高,评分<30 分为性功能障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术前、术后比较采用t 检验,3 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 组患者盆底肌肉功能比较 术前,3 组患者Ⅰ型、Ⅱ型肌纤维肌力≤3 级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 个月,C 组患者Ⅰ型、Ⅱ型肌纤维肌力≤3 级患者比例均明显低于A 组、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3 组患者盆底肌肉功能比较/例(百分率/%)

2.2 3 组患者PISQ-12 评分比较 术前、术后3 个月,3 组患者PISQ-12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个月,B 组、C 组患者PISQ-12 评分均明显高于A 组,且C 组高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 组患者PISQ-12 评分比较(,评分/分)

表3 3 组患者PISQ-12 评分比较(,评分/分)

注:与A组比较,①P<0.05;与B组比较,②P<0.05

3 讨论

盆底是彼此联系的有机系统,通过盆底筋膜和韧带的张力支撑尿道、膀胱、阴道、直肠,其张力受盆底肌肉舒缩的控制。盆底筋膜和韧带在保持盆腔器官维持正常位置方面起重要作用,盆底肌肉在维持盆底生理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全子宫切除术中韧带及血管的离断会使盆底支持力量和功能受损,可导致盆底功能障碍[8-9]。全子宫切除术后,子宫内对膀胱颈的支撑功能完全丧失,麻痹胀大的的膀胱后屈于缩短的阴道残端上,膀胱颈缺少有效的盆底组织支撑,增加罹患压力性尿失禁可能性[10];此外,术后膀胱组织水肿、盆腔血肿形成以及低神经支配的共同作用,造成低顺应性膀胱,易发生急迫性尿失禁[11]。

子宫切除术后及时给予干预,可能避免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出现。盆底肌肉锻炼主要是利用身体有意识地对以肛提肌为首的盆底肌实施自主性紧缩,以增强控尿能力和盆底肌力量。对于无法自主收缩盆底肌肉的患者可选择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这是将传统电刺激疗法和生物反馈有机融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是通过电子仪描记人体生理信号,根据反馈的量化信号指导患者调节脏器和躯体机能以预防和治疗盆底疾病[12-14]。生物反馈电刺激辅助阴道哑铃训练能提高盆底肌特别是阴道壁肌肉收缩能力,从而提高盆底肌功能的协调性,持之以恒,效果更佳。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3、6 个月,C 组患者Ⅰ型、Ⅱ型肌纤维肌力≤3 级患者比例均明显低于A 组、B 组;术后6 个月,C 组患者PISQ-12 评分明显高于A 组、B 组。这说明生物反馈电刺激辅助阴道哑铃训练能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盆底肌力,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及时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辅助阴道哑铃训练可有效提高盆底肌力,防止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出现,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生物反馈盆底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锻炼在治疗中老年妇女子宫脱垂的康复效果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