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朗读“教”与“学”的行动探索

2023-01-20 18:51李叔霞
读写算(上) 2022年12期
关键词:课文情感过程

李叔霞

(广州市荔湾区河沙小学,广东 广州 510163)

情感教育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因此,朗读教学可以通过“唤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朗读教学对实施情感教育卓有成效

格式塔心理学学派认为,情感是伴随着力的活动而产生的,情感的本质是由力的形式决定。读音的节奏、韵律的变化,构成力的形式在情感中枢进行信息转换,激发其情感体验。当教师、学生有感而发地朗读时,能调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化课文中的无声语言为有声。引人入胜、情感充沛的语言,能使学生的情绪得到陶冶,激发学生的情感,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

(二)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新时代中学生必备的言语涵养。进入小学阶段的学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逐步进入青春期,他们对外界事物更加敏感的同时,周围的学习、生活环境都变得更多姿多彩,良好的朗读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生活和学习中的交际能力和自信心。例如在新课改背景下,可以开设类似“朗读欣赏课”的校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信心,有效促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进步,提升当代中学生必备的语言修养。

(三)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入小学阶段,随着学科科目增多、作业量增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断减弱,他们学习效率低,上课走神。教师若能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定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朗读教学中,根据具体学情以及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可以选择点读、分角色读、接力读、联读、写读等多种朗读教学方式,学生感到新鲜的同时又参与其中,将大大减少学生上课走神等其他与教学无关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朗读时间不足,对于朗读的认识不足

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在设计教学环节中往往忽略了朗读教学时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这种现象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教师已经意识到朗读教学的价值和传统朗读教学中的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做出了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但是,仍然有教师对于朗读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在开展朗读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教学环节不全面。部分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让学生掌握生字生词,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朗读情感和语感,导致学生的朗读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

(二)朗读形式多样,但是不够明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形式多种多样,相比较传统单一、枯燥的朗读教学而言,现阶段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可以使用更多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比如齐读、接力读、角色扮演朗读等,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保持更加愉快的心情参与到朗读教学活动中。但是,学生对于文章的内容没有深刻地理解,许多时候在朗读过程中仅仅是为了应付教师的要求,没有在朗读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另外,由于学生存在着不同的个体差异,如性格、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等等,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缺乏针对性的设计,对朗读的要求比较笼统,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感觉比较困难,久而久之,导致朗读教学没有实现理想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方法不科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普及,更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选择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白板、直播课堂,顺应了现代技术手段与教育结合的趋势。但小学语文教师将语文朗读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在语文课文朗读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认识到自己在朗读方面没有音频朗读专业,因此经常使用音频朗读,甚至是过度依赖现代教育技术,将音频范读代替教师范读,减少了师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情感交流,更不用说师生产生情感共鸣。

(四)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评价体系存在不足

评价是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朗读教学评价对于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其他教学评价不同的是,朗读教学评价更具公开性、及时性以及直观性,评价的语气语调、方式方法等不但对被评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以及整个学习表现有影响,还会影响到其他同学主动、积极地投入语文课堂。笔者经课堂观察和单独访谈发现,在朗读评价主体上,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以教师评价为主,没有注意到评价主体多元性;在朗读评价内容上,没有注意到对学生的句调、停顿、语速、重音、情感表达等多方面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也较单一。

三、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更新小学语文教师朗读教学观念,实现教学相长

小学的语文教师应该更新自己的朗读教学观念,让朗读不再流于形式,成为公开课课堂的“点缀”,或是为了朗读而朗读失去了朗读本身的意义,而是应该真正让朗读贯穿于语文课堂,帮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摸索前进,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找到一种适合自己且行之有效的现代化朗读教学方式,从而促进语文教学能力的提高。然而,教师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不能全盘否定,可以最大限度地借鉴好的语文朗读教学方式,从而开拓出一条全新的朗读教学的道路。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多开展朗读沙龙座谈会,让每一位学生自由分享自己对朗读的感悟和心得,可以是自己朗读的小技巧,也可以就具体的某一篇文章、某一个段落,甚至某一句话展开朗读方面的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们的积极性不断高涨,生生之间能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教师也能够不断改进自己的朗读教学方式,达到教学相长。

(二)明确朗读的目标,重视学生朗读技能的训练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需要准确、流利以及富有情感地进行朗读。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够流利地将课文正确朗读出来,还需要让学生能够将情感融入朗读过程中,学会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描绘的人物美、形象美、意境美等。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地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备课过程中制定明确的朗读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从而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比如,教师在讲授《柳树醒了》这篇课文时,首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能够让学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掌握好朗读的语速,能够不加字、不漏字。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让学生带着感情进行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大自然顽强的生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进行想象,充分发挥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想象力,感受春天的变化。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盲目朗读、随意朗读的状况,有效地实现了朗读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想要开展有效地朗读教学,对于教师来说首先需要熟悉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明确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小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对于许多知识和技能都处于初步学习阶段,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指导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教师对于朗读教学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朗读学习的态度。有效的朗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锻炼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因此,作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必须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在开展朗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不断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朗读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必须端正朗读教学态度,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四)充分尊重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教学主体性

在开展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究语文朗读教学的知识内容。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形式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各个学科、各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制作成课件,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把朗读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展示,创设朗读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掌握朗读技巧。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指导,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朗读教学设计中,使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对朗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比如,教师在讲授《我真希望》这篇课文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周围的环境,使学生能够产生环保意识。教师需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都能得到提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安排教学,尊重学生的朗读体验,让学生愿意朗读哪一段就朗读哪一段,鼓励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另外,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到“生活环境已经被污染,必须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促进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得到提升。

(五)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需要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开展教学。

1.范读。范读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最好的引导方法,学生通过听教师朗读可以更加容易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小学生的读写能力比较差,朗读文章比较少,学生不能掌握连词、标点符号、语速等表达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范读,可以有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自读。学生通过自读可以更加深入思考课文中的内容,有利于学生进行反复朗读。学生在自读时,教师需要进行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朗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在朗读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自主朗读也有助于学生读出自己对内容的真实感受。

3.分角色进行朗读。分角色进行朗读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出适合分角色朗读的课文,在开展分角色朗读之前需要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读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分析角色的情感,根据人物的特点讨论如何朗读。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进行分角色阅读,激发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朗读效率。

4.表演读。表演读是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动作进行朗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如负责表演、评论等,让学生用一边朗读一边表演的形式进行学习。这种朗读方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将自身融入童话故事中。

(六)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提升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

朗读教学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主要是因为朗读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中的内容,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朗读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悟的方式理解课文中的精神实质。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段落,启发学生进行朗读。现如今,现代教育技术为朗读教学提供了便利,丰富了朗读教学的形式,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朗读教学,但要科学、合理,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设备。首先,在示范朗读课文时,教师尽量自己读,加强语文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产生情感共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其次,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打破传统中直接提供配乐、配图的方式,给予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阅读感悟自主选择配乐、配图以及动画视频。最后,教师在选择乐曲渲染情境时,不能仅限于现成的音乐,师生可以拍手、跺脚打节奏,或自制乐器进行配乐朗读。

四、结语

总而言之,朗读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发展学生的语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需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由地朗读,从而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推动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事业可持续性发展。

猜你喜欢
课文情感过程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