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背景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2023-01-21 02:25黄佩姗李晓娥董强利
甘肃医药 2022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黄佩姗 李晓娥 董强利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大学生正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初步建立,但心理与生理发展不同步,并且要面对来自学习、生活、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2019 年底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COVID-19)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很快在全球蔓延,成为目前全球广泛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此背景及社会网络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工作将成为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然手段[1]。

1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

1.1 家庭方面 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父母对孩子投入了大量精力和物质,对孩子普遍具有较高的期望,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产生隐形的焦虑[2],甚至出现对抗心理。而多子女、父母离异及孤儿家庭的学生,由于缺乏关注和交流,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相对更大[3]。大学生逐渐成熟并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后,容易与父母产生代沟,出现矛盾与争吵,家庭氛围不融洽。因疫情居家隔离时大学生与父母相处时间增多,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与家人的交流减少,越发封闭自己[3]。

1.2 学业方面 不同于中学阶段,大学生活自由度更高,教学模式属于半开放式,学生需具有更高的自律性和独立性,若无法适应,则会导致学习能力下降,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并出现焦虑、烦躁等心理问题[4]。此外,受疫情的影响,目前各高校普遍开展线上课程,学生不仅要学习和掌握线上学习工具,还要适应线上学习环境,以致在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果不佳,使学生产生自我怀疑、自卑等心理[3]。

1.3 经济方面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大学生在物质及眼界方面与普通大学生存在差距,可能形成敏感、多疑的性格,并且具有极强的自尊心,在人际交往中会十分在意他人的言行,担心被嘲笑,导致原本就自卑的学生更加缺乏自信,进而疏远他人,封闭自己。多数贫困生会通过勤工俭学或兼职来减轻家庭负担,却造成了学习与工作之间的矛盾。对成绩和学费的双重顾虑使贫困生承担了更大的压力,部分学生可能因此对各类助学金、助学贷款形成思想上的依赖,对其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5]。

1.4 网络方面 当前互联网发展迅速,大学生普遍使用手机,又因疫情减少了户外活动,导致大学生更依赖网络来社交和获取信息,极易出现网络成瘾的问题。随着网络覆盖领域日益宽广,各类信息更新和传播速度快,内容却良莠不齐。大学生筛选和甄别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不足,接触海量信息后若无法正确处理,则会产生紧张、担心、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6]。

1.5 人际交往方面 相较中学阶段,大学内师生之间的接触与交流大大减少,周围不再有固定的同学,人际交往范围更加广泛,不确定因素也更多,形成稳定且良好的人际关系相对困难[7],容易使学生对自我产生怀疑,进而沉默寡言、逃避社交,出现自我封闭、孤独寂寞的心理。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大学生户外活动减少,校外娱乐受限,无法与同学、朋友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可能加剧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产生的焦虑感和抑郁感[8]。

1.6 恋爱方面 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在恋爱方面缺乏全面的考虑,容易草率地选择恋爱对象并深陷其中,而在情感遭遇挫折时却承受不了打击,无法正确处理结束的恋情,变得消极抑郁,影响正常生活,严重时还会通过自伤或自杀的行为挽回感情或消除低落情绪[9]。若家人反对其恋情,可能加重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并产生逆反心理,与家人发生矛盾,影响家庭关系[7]。

1.7 就业方面 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和毕业人数与日俱增,多数学生毕业后更倾向在大城市就业,并且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和岗位,造成就业压力大。求职过程屡屡受挫可能导致大学生情绪低落、自卑,产生逃避心理[10]。疫情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许多企业因此减少用工需求,使就业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11]。岗位实际需求量与大学生心理预期之间差距较大,导致毕业生长期处于压抑、迷茫的状态,若消极情绪无法及时排解,则容易出现失眠、抑郁、自我伤害甚至伤害他人的极端情况,对自己、家庭以及社会造成伤害[3]。

2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2.1 机遇 如今互联网技术更新迭代、飞速发展,各种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当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慕课、微课、腾讯会议、钉钉等网络教学平台和软件为教育教学提供了许多新的模式。互联网打破了过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并且由传统的单向教学转变为多向性、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获取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学习不同老师的课程;同时网络也减轻了因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而造成的师资压力,极大地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效率[12]。

此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能使大学生在面对一些涉及隐私的心理困惑时不愿寻求帮助,而网络的虚拟性则提供了一个更加容易被接受的环境,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开展更加全面的心理辅导[13]。

2.2 挑战 网络在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环境时,也可能是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源头。过度沉溺于网络虚拟环境会影响大学生的认知和判断能力,网络成瘾、手机综合征等问题层出不穷[14];大量的、碎片化的信息导致大学生思维能力钝化,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能力下降;过多的网络交往会造成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减退,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损害[13]。

同时,网络也给当前的线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挑战。一方面,部分教育者不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技术和数字资源,只是简单地将传统课堂从教室转移到网络平台,主要以视频、PPT 等相对单一的方式进行,其本质依然是“灌输式”教学;并且线上教学缺乏有效的监督,使大学生对线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自律性[15]。另一方面,当前各高校主要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虽然部分平台设有线上心理咨询版块,但对大学生现实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缺乏针对性的分析,也缺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得该版块真正利用率不高,线上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16]。

3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3.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承担着心理健康教学、组织建设、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力量[17]。加强其队伍建设,提升其业务能力,有利于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首先,需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专业能力。高校应聘用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知识,且能够准确把握大学生在不同阶段心理状态、心理认知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的教师作为专职教师,并通过定期培训、邀请专家讲座等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专业能力[18]。同时高校可选择精神科医师或相关专业从业者作为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不仅作为专职教师的补充,也可帮助和指导专职教师学习、实践先进的理论及技术,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19]。其次,需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者的网络应用水平。高校可优先选拔具有互联网思维和计算机技术的心理健康教师,并通过强化培训、推动网络平台建设,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者自主学习、主动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的教育模式[13],充分发挥大数据、信息分析技术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全面化、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服务[18]。

3.2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以真正对大学生发挥作用,高校需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0]。首先,面向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应有所不同。新生可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信心教育、心理健康标准等相关课程,高年级学生则可开展创业心理调节、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咨询等相关活动。对于大学生容易感兴趣的方面如恋爱关系、朋友交往、求职就业等,也可开设专题课程或讲座[18]。其次,随着网络的普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还应进行针对性、预防性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合理利用网络[16]。再次,适当的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作用,不仅能增强大学生的心肺功能和协调能力,还可以提高其注意力和记忆力,帮助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21]。此外,由于目前疫情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暴发,依旧持续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可开设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教育课程,拓展大学生的卫生知识和防控知识,从而提高其抗压能力[20]。

3.3 拓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高校可以利用钉钉、学习通、慕课等在线学习平台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同时教师也可通过后台了解学生学习进程及掌握情况并改进教学。高校也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大学生使用频繁的社交软件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环境,比如通过自媒体账号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就典型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公众号发布心理援助信息和心理咨询渠道,以留言、电话、邮件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帮助;通过在线调查问卷评估大学生心理水平,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22]。在线答疑、紧急热线、线上团体、网络咨询等形式与线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互补充,突破了既往课堂或咨询室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约束,师生交流更便捷,同时增进师生互动,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覆盖更加全面[23]。

3.4 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 尽管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一定不足,但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依旧是不可或缺的,线上教学不可能完全取代线下课堂,故而构建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十分必要。在课堂、教育宣传和心理咨询三个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高校均可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工作[16],既能充分发挥线上渠道的灵活性与即时性,又延续了线下交流带来的现实体验,二者互为补充,有利于创造积极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培养大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且,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可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如线下行为训练结合线上督导,或线下活动结合线上分享[24],教学考核也可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进行[18]。各高校可根据现实条件和实际需求,构思和采用不同的结合形式,实现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样化。

3.5 构建家庭、学校、医院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家庭以育人为主,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品德素质,学校以传授知识为主,督促大学生学习,二者相互配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25]。大学生居家时,家长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并通过亲情陪伴与沟通、组织家庭活动、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等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26]。学校则需兼顾教授专业知识和提供人文关怀[25],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为博学多才且坚强自信、积极乐观的人才。医院可安排专业的心理医生定期给学生讲解心理知识及放松减压方法等,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起到全程监测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同时可创建医校合作绿色通道[27],学校和家长应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及时沟通,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应及时干预,积极联系医院专业的心理医生予以心理咨询和治疗,严重时送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诊疗。院方需要保持与学校和家长沟通学生心理发展及治疗过程,学校应给予家长和学生支持与帮助,家长也应鼓励和协助学生配合治疗[28]。家庭、学校、医院三方密切合作,共同构建好心理教育工作机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3.6 建立四级心理危机预警体系 良好的防控体系可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精准有效。高校可建立以“学校—学院—班级—宿舍”为主体结构的四级心理危机预警体系,充分发挥体系作用,精准排查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重点关注、提供援助,大大提升高校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效率[29]。学校以学生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抓手,明确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目标和措施[19];辅导员负责落实工作,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疏导;班级心理委员可作为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谈心沟通初步缓解学生的负面情绪,并及时向辅导员反馈[27];宿舍同学之间日常接触较多,不仅能及时发现和报告学生的心理波动情况,还能提供精神安慰和支持。通过完善“学校—学院—班级—宿舍”的心理危机预警体系,创建预警名单,跟踪服务重点人群[30],可预防心理危机发生,并在早期进行干预,提供心理疏导和心理援助,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 结语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是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许多挑战。然而,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为教学创新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平台,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必然逐步加深。因此,高校和教育工作者应主动适应瞬息万变的网络环境并从中抓住机遇,不断探索和发展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举措,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引导大学生正确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