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建筑空间火灾事故灭火救援方案

2023-01-22 01:33辛瀛瀚保定市消防救援支队望都县消防救援大队
消防界(电子版) 2022年22期
关键词:火灾事故烟雾救援

■ 辛瀛瀚 保定市消防救援支队望都县消防救援大队

在建筑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地下建筑越来越多,有效提高了地下空间的利用率。但地下建筑空间会出现一些火灾事故,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需要根据地下建筑空间火灾特点制定灭火救援方案,增强灭火救援工作的科学性。

一、火灾概述

(一)火灾的定义

火灾即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造成的灾害,是最经常发生且会威胁公众安全的灾害之一[1]。

(二)火灾的类型

按照可燃物的性质以及燃烧特性可以将火灾分为A类火灾、B 类火灾等六种类型,其中A 类火灾指的是固体物质火灾,多指由干材、煤炭等固体物质燃烧造成的火灾;B 类火灾指的是液体火灾或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例如由煤油、柴油燃烧造成的火灾;C 类火灾指的是气体火灾,即煤气、天然气等气体燃烧造成的火灾;D 类火灾属于金属火灾,即钾、钠等金属造成的火灾;E 类火灾为带电火灾,即物体带电燃烧造成的火灾;F类火灾即烹饪物造成的火灾[2]。其次,按照严重程度可以将火灾分为特别一般火灾、较大火灾、重大火灾、特重大火灾等类型。

(三)火灾的危害性

火灾的危害性相对较大,可能会造成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例如,由固体物质燃烧引起的火灾会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如果发现火灾需及时通过有效措施进行救援,从而减少损失。

二、地下建筑空间发生火灾事故的主要原因

(一)人为因素

若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例如,若随意扔烟头可能会点燃地下建筑空间堆放的物品,继而造成火灾事故。

(二)电气故障

地下建筑空间中的电气设备相对较多,如果某电气设备出现老化、短路等情况可能会引发火灾。

三、地下建筑空间火灾特点

(一)蔓延速度快

地下建筑空间的结构较为复杂,功能也比较多,所以一旦发生火灾无论是通风系统、管道井还是没有关闭的电梯井、楼梯间都可能会形成烟囱效应并加快火势蔓延[3]。同时,地下建筑空间中应用的建筑材料相对较多,部分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能相对较差,可能会导致火灾出现立体式燃烧等情况,继而造成严重后果。

(二)烟雾浓、温度高

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地下建筑空间的窗户都比较少甚至有部分地下建筑空间没有窗户,所以发生火灾时烟雾无法扩散到大气当中,就会形成较浓的烟雾。同时,地下建筑空间的散热难度也比较大,所以一旦发生火灾内部空间的温度就会急剧上升。而过浓的烟雾与过高的温度都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产生较大威胁。

(三)泄爆条件差

地下建筑空间的窗户与出入口比较少,具有较强的封闭性。所以相比于地上建筑空间,地下建筑空间出现爆炸现象的概率更大,可能会造成建筑倒塌、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四)火灾扑救难度大

地下建筑空间火灾事故的火灾点都位于空间内部,加大了火灾情况分析难度,可能会延缓灭火救援的黄金时间。且地下建筑空间的信号较差,加大了通信难度。

(五)人员疏散难度大

首先,地下建筑空间的出入口较少、安全通道也比较少,在发生火灾时无法在短时间内疏散所有的人员。其次,地下建筑空间的照明能力相对较弱且出现火灾时电源会自动关闭,所以只能根据照明指示牌进行人员疏散,加大了疏散难度。同时,地下建筑空间的烟雾浓度较大,降低了空间的可见度,就可能会出现踩踏事故。

四、地下建筑空间火灾事故灭火救援原则

(一)统一指挥

在进行地下建筑空间火灾事故灭火救援时应坚持统一指挥的原则,即消防救援人员需要听从上级安排,按照相关要求开展灭火救援工作[4]。

(二)集中救援

在进行灭火救援时需要将消防救援人员集中在一起,形成救援合力,从而提高救援效率与质量。

(三)救人第一

在灭火救援时需要先将现场被困人员疏散到安全地点,之后再灭火,从而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四)灵活选择灭火救援方法

不同火灾事故的发生位置、特点都不同,所以消防救援人员需要根据地下建筑空间火灾事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灭火救援方法。

五、地下建筑空间火灾事故灭火救援方案

(一)做好灭火救援基础工作

在进行灭火救援之前需要做好相应的基础工作,为后续救援奠定基础。一方面,消防救援部门在接收到火灾事故信息之后就需要综合分析地下建筑空间的结构情况、电气设备情况、火灾情况、人员情况,全面掌握与火灾事故以及灭火救援相关的数据信息。另一方面,消防救援部门需要根据地下建筑空间的火灾事故状况制定合适的灭火救援方案,明确灭火救援的方法、设备、用水量,为灭火救援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构建指挥体系

构建完善的指挥体系可以根据地下建筑空间的火灾事故情况开展灭火救援指挥工作,优化各项行动部署,增强灭火救援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因此,需要科学构建灭火救援指挥体系。首先,需要构建移动智能化指挥体系。消防救援部门可以利用视频采集设备对地下建筑空间的火灾事故进行实时监控,综合分析火灾的蔓延速度与蔓延方向并科学制定灭火救援方案。其次,消防救援部门可以利用智能化软件构建智能统计分析体系,通过智能空中呼叫、灭火救援指挥箱等辅助手段优化灭火救援决策。此外,消防救援部门需要完善指挥原则,通过统一指挥与分级指挥等原则优化现场灭火救援工作。例如,可以通过统一指挥原则集中灭火救援力量,增强各个灭火救援环节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并通过分级指挥原则增强现场指挥的条理性,避免出现指挥混乱等问题[4]。

(三)第一时间进行救人

当地下建筑空间发生火灾事故时,消防救援人员需要在第一时间通过有效措施疏散现场被困人员。首先,地下建筑空间的结构较为复杂、特殊,所以消防救援人员需要根据地下建筑空间的结构情况与火灾蔓延情况制定人员疏散方案。其次,消防救援人员需要综合分析被困人员的身体状况,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疏散方式与救援方式。例如,若被困人员没有受伤就需要组织被困人员有序疏散;若被困人员存在轻伤就需要通过搀扶、背等方式帮助被困人员尽快逃离火灾现场;若被困人员受重伤就需要利用担架等辅助工具帮助被困人员逃离火灾现场。

(四)科学选择灭火救援方法

进入到地下建筑空间火灾事故现场之后,消防救援人员需要科学选择灭火救援方法。常用的灭火救援方法有火情侦察法、基本作战方法、封堵窒息技法。第一,火情侦察法。在应用这种方法时消防救援人员需要全面检索地下建筑空间火灾事故数据资料,从而判断火灾事故的具体情况。例如,消防救援人员需要查看地下建筑空间的监控视频,从而判断火灾事故的发生原因与起火位置。第二,基本作战方法。若火灾事故处于初期阶段或中期阶段,消防救援人员需要及时关闭进风口与排烟口。如果火势较为凶猛且现场没有被困人员就需要封堵所有的出入口,从而快速灭火。第三,封堵窒息法。消防救援人员可以利用耐高温材料封堵封闭性强且较为狭小的部位,从而达到灭明火的目的。消防救援人员也可以在封堵区域喷射大量的气体灭火剂,从而加快灭火速度。同时,在灭火救援过程中消防救援人员需要定期对封堵效果进行检测,如果封堵内部的空气含氧量在14%以内且易燃易爆混合气体浓度低于爆炸浓度就说明封堵内部已没有明火,不需要继续进行封堵。但如果封堵内部的空气含氧量以及混合气体浓度不达标就说明封堵内部还存在明火,需要继续进行封堵与检测。在完成封堵工作后需要拆除封堵物并做好冷却处理工作,避免出现烧伤、中毒等情况。第四,烟雾排出法。在火势不断蔓延的过程中,地下建筑空间会出现大量的烟雾,这些烟雾不仅会降低空间能见度,也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需要通过有效手段排出烟雾。常用的烟雾排出法有自然排烟法、机械排烟法等,其中自然排烟法指的是打开地下建筑空间中的出风口与门窗,从而将烟雾排出去;机械排烟法指的是利用固定排烟风扇进行排烟;排烟车排烟法指的是利用排烟车向地下建筑空间内部送风,继而将烟雾排出去;雾状水排烟即利用喷雾水枪向地下建筑空间内部喷射水流,继而排烟,多被应用在有多个出入口的地下建筑空间中[6]。

(五)将多种灭火模式结合起来

在灭火救援过程中消防救援人员需要将多种灭火模式结合起来,提高灭火效率。首先,消防救援人员可以将固定式救援模式与移动式救援模式结合起来。其次,消防救援人员可以灵活应用3631 模式、3422 模式、3213 模式。3631 模式具有水源充足等优势,其中第一个3 指的是三辆基本作战车辆,6 指的是水枪数,第二个3 指的是可控制燃烧面积为300m2,1 指的是作战距离100m 左右。3422 模式中的3 指的是三辆基本作战车辆,4 指的是水枪数,第一个2 指的是可控制燃烧面积为200m2,第二个2 指的是作战距离200m 左右。3213模式中的第一个3 指的是三辆基本作战车辆,2 指的是水枪数,1 指的是可控制燃烧面积为100m2,3 指的是作战距离300m 左右。消防救援人员需要根据火灾事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灭火救援模式。

(六)充分利用地下建筑空间中的消防设施

地下建筑空间中有大量的消防设施,例如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喷水系统、防排烟系统、消防栓等,所以在进行灭火救援时需要灵活应用这些消防设施。首先,如果火势较小消防救援人员就可以直接利用地下建筑空间中的消防栓灭火。其次,如果火势较大消防救援人员就需要启动防火卷帘装置,从而控制火灾事故的范围。如果无法有效控制火势就需要启动自动喷水装置并开启排烟系统,控制火势的蔓延速度。

(七)提高应急疏散与排烟散热效率

第一,若想提高排烟效率就需要做好现场被困人员的指导工作,在提升被困人员心理素质的同时让被困人员掌握更多的逃生知识。同时,也需要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提高地下建筑空间的照明度,避免疏散时出现踩踏等事件。例如,可以借助烟雾视像仪以及热成像仪等仪器帮助被困人员逃生。第二,只有提高排烟散热的效率才能够减少危害,因此消防救援人员需要灵活应用排烟管道口与通风口进行排烟,从而降低地下建筑空间的烟雾浓度。

(八)优化应急通信条件

在灭火救援过程中只有保持良好的通信条件才能够实现消防救援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所以需要优化地下建筑空间的应急通信条件。首先,需要在地下建筑空间的入口处设置指挥区域,以便指挥人员及时了解火灾事故的发展情况并第一时间指挥消防救援人员。其次,消防救援人员需随身佩戴通信设备,及时根据指挥人员的指令调整灭火救援工作。此外,若应急通信信号出现断断续续等问题就需要利用移动中转台地下装备优化通信条件,以便消防救援人员保持沟通。

六、结语

地下建筑空间发生火灾事故主要是由人为、电气故障等因素造成的,具有发生速度快、火灾扑救难度大、人员疏散难度大等特点,导致灭火救援十分困难。为此,需要在坚持统一指挥、集中救援等原则的基础上根据火灾事故的发生原因、具体位置以及特点构建作战指挥体系、科学选择灭火救援方法并提高应急疏散与排烟散热的效率,避免造成人员伤亡。

猜你喜欢
火灾事故烟雾救援
一起亡人火灾事故原因的认定
紧急救援
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3D打印大救援
对烟头引发火灾事故的调查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莫名的火灾事故
高层建筑火灾事故引发的思考
咸阳锁紧烟雾与尘土
救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