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中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策略

2023-01-24 11:41吕学骥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群文导图思维

◎钟 冰 吕学骥

群文阅读是一种新型语文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的单篇阅读,群文阅读具有综合性优势,教师重视优化群文阅读教学手段,不但有益于扩充学生文学知识储备,还能培植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应该明晰群文阅读在提升学生思维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群文阅读教学需求和学生认知思维特点,开发课内外文本资源,合理构建群文组合,采用有趣、新颖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对群文篇目展开多维度、多角度的思考和探析,从而切实提高学生阅读思维品质和水平。

一、创设多媒体群文阅读情境,唤醒学生的思维活力

群文阅读和单篇阅读最大的区别,就是文本的篇目数量增多,高中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阅读经验,但参与群文阅读仍旧会产生较大的思维压力,无法顺畅、有序地投入阅读。情境创设法适用于在群文阅读中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尤其是多媒体形式的阅读情境,具有声像联动、直观形象等优势,能够迅速集中学生思维注意力,化解学生阅读群文的压力。

教师在以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应该根据群文篇目的主题和内容,精心选择多媒体材料,包括图片、音乐、微视频等,各类材料可以单独或组合运用,为学生创设沉浸式的群文阅读情境,继而再组织学生开展群文诵读、思考、分析等探究活动,从而调动学生视觉和情感,唤醒学生的群文阅读思维活力。

在教材《雨巷》《再别康桥》两首现代新诗的群文阅读中,教师创设多媒体情境时,可以先在互联网平台搜索一张契合诗歌场景的雨巷图片、展示给学生,然后为学生播放康河周边的风光短视频,学生的心神和思维立即被多媒体情境吸引。紧接着,教师继续播放春雨“淅淅沥沥”的音频,以及《送别》纯音乐,向学生发布诗歌美读任务:同学们,此情此景让我们不禁迈入诗歌唯美的意境,下面请大家分小组随着画面和乐声,声情饱满地诵读诗歌。学生诵读期间,教师巡视聆听,指导学生读出两首诗歌的情韵。学生诵读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这两首现代诗各有多少小节?结构上如何划分?提问后,教师组织学生联系多媒体情境分组探究。教师认同学生的探究后追问:那么这种结构有什么特点和美感呢?让学生交流后回答:具有首尾呼应的特点,表现出诗歌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之美。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情感主旨。这样在多媒体情境的带动下,学生思维水平显著提高,群文阅读目标高效达成。

二、设计有效的群文阅读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

在语文群文阅读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必须引导学生对群文语篇展开不断的思考和释疑,使学生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思维水平自然可以获得提高。以问促读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在群文阅读中善于向学生提出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动机,对强化学生思维品质、解决阅读问题能力大有助益。为此,教师在依托群文阅读提升学生思维水平时,应该立足群文内容,设计有效的思考和探究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研读群文篇章,通过小组式的互动讨论,探明问题的答案,一方面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另一方面历练学生合作释疑能力。

在《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的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诵读两首诗后,教师发布第一个问题任务:同学们,研读《短歌行》后,请大家思考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诗人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追求?学生旋即展开阅读问题探究,初步分析后,各组学生都认为诗歌的诗眼在一个“忧”字,教师追问:为什么?请大家阐明缘由。学生继续解读诗歌,各组讨论、共享分析结果后反馈:全诗可以分为四段,第一段中的“朝露”,露水在太阳升起后不久就会蒸发,作者用清晨的露水形容短促易逝的生命,表现作者的第一重忧思——忧人生之苦短;第二段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作者对贤才的思慕之情,“呦呦鹿鸣……鼓瑟吹笙”四句,是作者想象得到贤才后的喜悦心情,第三段“越陌度阡……心念旧恩”,作者又想象贤才来到自己身边,而自己举办宴会与贤才话旧情,前四句却暗示一切都是作者的想象,“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表现出作者的第二重忧思——忧贤才难得;第四段作者用“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明自己要以周公为榜样,广纳天下贤士,这样便能天下归心,既抒发作者的雄心和志向,也表现出作者的第三重忧思——忧功业未就。所以作者的人生追求是广纳人才、统一天下。

教师肯定学生解答后,发布第二个问题任务:同学们,品读《归园田居》后,请大家联系诗文思考几个问题,作者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后的感觉如何?学生交流共议后作答:诗歌起首四句中的“适俗韵”,指逢迎世俗、钻营取巧的情态或本领,作者性格真诚率直、很难学会,“爱丘山”进一步突出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情,作者认为奔波于官场是“误落尘网”,表明作者从官场归向田园,归田的原因是不满官场黑暗,个性不愿被束缚;诗歌最后四句用“尘杂”指尘俗杂事,用“虚室”指静室,“樊笼”指过往的官场生活,“自然”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表现出作者如释重负、能够顺从自己意愿生活的归后闲适之感。

这样通过群文阅读问题的启发,学生就在曹操、陶渊明两个身份地位截然不同的人的心声中,体会到人生的诗意,从而推动学生阅读思维水平的提升。

三、分析对比群文篇目异同,提高学生的比较思维

鉴于群文阅读的多文本特点,学生在阅读中势必会对多篇文本进行比较,这是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的绝佳契机。为此,教师在群文阅读中提升学生思维水平时,应该着重引导学生分析对比群文篇目的异同,教师可以通过设问方式,点拨学生围绕群文的内容、语言、技法等详细比较异同之处,从而提高学生解析、比较多文本的思维能力,培植学生求同存异的阅读意识。

在《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两篇新闻体裁的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经过群文略读划出两篇文章的段落结构后,教师提出第一个比较问题:同学们,对比两篇文章的导语部分,你能发现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分析、比较后回答:两篇文章都是由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不同之处是《别了,“不列颠尼亚”》内容包括“不列颠尼亚”号离港、最后一次和最后时刻,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和议论,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内容包括奥斯维基阳光明媚、永远没有太阳、人间地狱,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和议论。

随后,教师提出第二个比较问题:那么两篇文章在主体部分,写作顺序、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倾向又有什么异同点呢?学生围绕教师提供的三个角度对比后反馈:共同点是叙述新闻事实都按照一定顺序,恰当运用背景材料补充新闻内容,记者都合理表达自己的主观倾向;不同点是《别了,“不列颠尼亚”》叙述顺序按时间,引用的每则材料都对应一个现实场景,增强现实场景的历史纵深感,记者站在旁观者角度表达主观倾向,叙述时融入自身的观点和看法,《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叙述按参观的顺序,引用的背景材料集中介绍奥斯维辛的历史,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记者站在事件参与者的角度直接描写亲历者的见闻和感想,主观色彩较为浓厚。

接下来,教师提出第三个对比问题:对比两篇文章的结语部分,是否存在异同?学生交流后表示:两篇文章结语部分都和导语相呼应。教师补充:这种首尾呼应的结构形式,我们称之为“首尾圆合型结构”。

最后,教师再设问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篇文章标题的异同,学生讨论后反馈结论:两篇课文标题都揭示出新闻的核心事实,并暗含作者的主观倾向或评价,具有吸引读者阅读的作用;不同之处在于《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表层含义传达现实场景,深层含义用“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瓦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表层含义是奥斯维辛太过闻名,没有新鲜事可写,深层含义是基于使命感非写不可,写来揭露罪恶、悼念亡灵,实用充满悬念的否定句吊足读者胃口。

这样通过对群文篇目多角度的对比和深入解析,学生比较、求同存异思维都获得发展,也初步习得一般新闻在标题、导语、主体和结论部分的构思写作手法。

四、思维导图梳理群文脉络,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

在群文阅读中,学生需要分析理解的内容较多,容易出现思维混乱的情况。思维导图具备强大的信息整理功能,是提高学生群文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的优质工具。为此,教师在优化群文阅读时,应该加强应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梳理群文脉络,随群文阅读流程的推进,以及学生对多文本的对比分析,动态化构建思维导图,锻炼学生理解、分析、判断、比较、逻辑、概括等思维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

在《林黛玉进贾府》的群文阅读设计中,教师引入《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进荣国府》和课文组成群文篇目。学生在分析黛玉和刘姥姥同进贾府、不同境遇过程中,教师出示树状思维导图模板,在主干上标注林黛玉、刘姥姥,在导图第一分支上标注情节、环境、人物三个关键词,同时提出引导问题:同学们,请大家合作从情节、环境、人物三个角度,对比黛玉和刘姥姥进贾府的境遇有何不同?学生探讨后概括:黛玉进贾府是轿夫抬着、婆子扶着进入的,看到了贾母的正房和荣禧堂,凤姐看到黛玉非常热情、八面玲珑;刘姥姥初到贾府门口不敢进去,“蹭”到角门前,守门人也不理睬她,经周瑞家的引见才见到凤姐,看到的仅限凤姐院,凤姐和刘姥姥对话虽然滴水不漏,但表现出傲慢,心里看不起刘姥姥但也可怜她。

教师在树状导图第三分支补录学生概括的内容,指导学生结合导图回顾群文脉络后,再鼓励学生交流自己对封建礼教和世俗规矩的看法,这样在思维导图的辅助下,学生对小说三要素的认识得到巩固,同异比较和综合思维进一步发展。

在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重视提升学生思维水平,不仅能够引领学生深度阅读,也能有效培育学生多文本理解能力和思维品质。教师应该根据群文内容和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着力创设多媒体群文阅读情境,营造沉浸式阅读氛围,唤醒学生的思维活力,加强引导学生品析群文篇目语言,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审美体验,设计有效的群文阅读问题,促进学生解读群文内涵和思维发散,重视点拨学生分析对比群文篇目的异同之处,提高学生比较和求同存异思维,增强学生综合概括思维,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群文阅读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群文导图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维跳跳糖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群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