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中议论文写作中核心概念的界定

2023-01-24 11:41余丽容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界定议论文内涵

◎余丽容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从“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作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意见》的指导下,高中语文教师应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针对新高考制度中发生的变化和育人目标,合理地调控教学计划和方案。基于此,作文作为高考语文学科的重点考察内容,占比高达百分之四十左右,其教学形式和内容也应随之改变,在这其中,以议论文写作中的核心概念为例,教师要引领学生从文本资料中获取核心概念,探寻精准且有新意的立意点,从而真正写出有中心、有主旨和有意义的作文,以此契合素质教育和新高考制度的培养要求。

从“概念”的内涵来看,它指的是一种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人们把所观、所感的事物的共同特征,抽象为一般属性,进而形成概念。而概括来说,概念也可以是某一类事物的象征和标签,它包含了“是什么”“有什么”“怎么样”等因素,一般情况下,概念是人们思维的起点。在议论写作中,往往要求写作者写清楚“是什么”,只有明确“是什么”,才能将某件事或者某个事物阐述明白,这样方可保证文章具有严密的逻辑和清晰的脉络。因此,在高中议论文写作中,指导学生寻找和确定文章的核心概念,并对其进行解读和分析,阐释清楚“是什么”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提升其写作水平。

一篇议论文中可能具备多个概念,但是其核心概念一般都控制在一到两个之间,以此保证文章脉络的清晰和逻辑的严密,在确定核心概念时,要对作文题目中体现出的中心思想和深刻含义进行细致解读,了解题目的真实含义,在切合题意的基础上,寻找核心概念,而核心概念既可能是作文题目中的一个关键词,还有可能就是中心论点[1]。

如,在“你认为传统文化是利弊相存的吗?”这样的议论文题目中,无论学生选择“传统文化是利弊相存的”还是“传统文化都是有利的”,或其他中心论点,这一题目的核心概念都是“传统文化”,在解读议论文材料或者题目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其关键词,这样即可精准且快速找到核心概念。再如202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真题中,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为材料,对其展开分析可以发现,资料中的第一句话即是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也是写作中应遵循的核心概念。

在确定核心概念时,学生即可以从题目和材料中提炼关键词,也可以寻找中心论点,当明确关键词和中心论点时,就能精准地对接核心概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中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基本要求:“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理论正确,语言精当,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基于此要求以及新高考背景下语文学科的考察方向,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性、批判性思维等为主要目标,引领他们通过判断、推理等环节,利用正向解读、拆解解读法等方法,准确地界定议论文中的核心概念,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满足课程标准和新高考制度的实际要求。我们要借助实际案例,对核心概念界定的主要方法展开分析,引领学生掌握解读核心概念的最优办法,从而提升其议论文写作和观点阐释能力。

一、正向解读法

从字面意义上来说,正向解读,即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展开界定和分析,综合来看,正向解读法可以运用于两种情况之中,第一种情况,议论文写作中的材料涵盖了概念解读的内容。第二种情况,学生固有的知识储备中包含了概念中的相关信息,恰好能够帮助他们正确地解读概念。若出现这两种情况,学生可采取正向解读法界定核心概念[2]。

以2017的北京卷中的议论文“说纽带”为例,作文材料为“纽带是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透过材料简单阐释了“纽带”内涵,在写作中界定核心概念,学生可依据材料中“纽带”的概念,对其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将自身的生活经历或者听闻的真实故事等,与核心概念融合起来,创作出立意明确、内部逻辑性强的文章。

如在2021年全国甲卷中,结合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历史背景,出示了一段与党的历史征程相关的材料,并以“可为与有为”为作文的主题,从表面上来看,学生难以直接找出“可为与有为”的概念,但是一些学生在阅读传统文献时可以发现,《孟子》中阐释了“可为”的概念,即:“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从现代汉语的角度解释,即是人要明确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而“有为”见于《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大有为也”,意为“做出成绩”。学生在阅读古典文献和课外读物时,如果熟悉“可为”和“有为”的意思,他们在议论文写作中,就能阐释其概念,从而确定文章的核心概念。

根据材料的类型,教师指导学生从正面解读核心概念,能够让学生对核心概念有更为精准的认识和阐释,他们会根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适当的拓展,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进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和认知能力。

二、拆解解读法

顾名思义,拆解解读法,指的是将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拆成不同的部分,再进一步阐释和分析其含义,最终将不同部分的含义综合起来,探析核心概念的本质和内涵。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拆解解读法,可以增强文章论证的逻辑性和层次性,丰富文章的语言要素。基于新高考背景下的培养要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议论文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拆解分析,进而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3]。

比如,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中以“器”为核心概念,在阐释其内涵时,学生常常根据其字面意思,简单地概括其指代的事物,对其映射的思想和内涵不够了解。对于此种情况来说,拆解解读法的优势得以显现,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词典和字典,将“器”分割成本义、引申义和指代义等,从“容纳物品的 东 西”“用 具”“度 量”“器 官”“才 华”“人 才”等 不 同的角度,阐释核心概念的内涵,并结合作文题目中所给的材料,确定本文的写作方向,如此,学生既能全面阐释核心概念的丰富含义,还能探寻到议论文写作的不同角度。

除此之外,针对作文材料中给出的关键词、关键句等,学生也可以在遵循汉语语言规律的基础上,对其展开合理的拆解,在必要时,可将其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指代的不同含义结合起来,深入理解核心概念,并围绕核心概念展开写作,加强议论文立意的深度,借助此种方式,学生的语言解析和拓展能力明显加强。

三、对比解读法

在新高考背景下,培养学生辩证思考的能力成为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尤其是在议论文的教学中,学生是否能够从辩证的角度论述问题,与其是否具备辩证思维直接相关。基于此种需求,教师以对比解读法引导学生阐释核心概念,有助于学生寻找新的立意点,在对比解读中,学生可以根据核心概念的对立性和相似性两种情况,采用不同的解读方法。

比如,2021年浙江卷以“得与失”为核心概念,这是典型的对立性概念,在解读这一概念时,学生可利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形象生动地展示“得与失”的概念内涵,如“得到是…是…是……,失去是…是…是……”,借此方式,对议论文题目中的核心概念展开对比解读,这样既能明确其含义,还能增强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可谓是一举多得的方法。

而在解读相似性的概念时,学生可以按照“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两个角度,关注概念之间的细微差距或相似性,对此展开细致解读和分析,并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延展。当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对比解读法时,他们辩证性思考的意识和多元化论证的能力会明显增强,这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界定核心概念的水平。

四、“差+属”结合解读法

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要素,内涵反应了概念的本质属性,而外延则是基于本质属性的事物的具体分类,它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是什么”和“有什么”。在议论文写作中界定和解读议论文的核心概念,学生常常倾向于解读概念的浅层类属,而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入分析,这就容易导致文章出现泛泛而谈、不够深入的情况[4]。针对如上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差+属”结合的概念解读法,紧紧把握概念的核心内涵,并由内涵出发,探寻其分类,也就是从“差”切入,过渡到“属”。

例如,2019年北京卷“文明的韧性”的作文题目,要求学生从我国的历史变迁、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角度,撰写一篇议论文,基于这一要求,学生对“文明的韧性”这一核心概念进行阐释和分析,按照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或习惯,他们很可能会以“文明的韧性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内在发展的动力、是……”等类似的形式,界定“文明的韧性”的概念,这样的形式直接指明了“属”,却没有明确“差”,若从此思维逻辑展开论证和分析,学生创作出的文本通常会表现出深度不足、论据缺失的情况。对此,教师指导学生围绕着核心概念的关键要素进行解读,结合拆解分析的方法,对“韧性”的本义和引申义进行解读,由此入手,进一步阐明其内涵与外延,如“韧性,与脆弱相对,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美好象征,而这其中最为人称颂的便是勤恳、善良、诚信”,这样既确定了“文明的韧性”的“差”,也能明确其“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明显的强化。

五、名言引用解读法

名言引用解读法,指的是运用哲学、文学、政治等各个领域中佼佼者的言论,对核心概念进行分析和解读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为文章增加论据,还能加强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基于新课标对高中生阅读量的要求以及新高考制度的考核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名言解读法,可以从侧面推动学生展开课外阅读,让他们积累丰富的典故和素材,并将其运用在议论文写作中,这样有助于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进而促进其综合发展和进步[5]。

以2021年全国乙卷中的作文为例,经过材料分析和信息提取两个步骤后,学生可明确本题的核心概念是“理想”,而后,指导学生广泛搜集和整合与“理想”相关的名言,集中阐释其内涵,在教师的启示下,学生利用巴金“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车尔尼雪夫斯基“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等名言,界定“理想”的内涵。

另外,一些议论文题目中也会直接引出名人的名言,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可以围绕着给定的名言,反向解读核心概念,广泛寻找与名言相关的论据,从而增强文章论证的合理性和丰富性,让学生能够将核心概念说清楚、讲明白。

六、人物事例解读法

众所周知,议论文既需要核心论点,也要具备丰富的论证材料和严密的内在逻辑,特别是在新高考背景下,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往往需要学生以具体的案例阐明自身的观点[6]。根据这一诉求,为达到新高考制度的要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人物事例解读法界定和解读核心概念,让他们围绕着核心概念的内涵,寻找能够反映概念的名人,以他们的真实经历作为素材,解释概念的内核。

而在人物事例解读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得到广泛认可且具有典型性的人物,极力规避那些存在争议的人物。如根据2022年全国乙卷中“跨越,再跨越”的作文题目,学生结合作文题目中给定的材料,提炼出其核心概念“人生要不断进步”,依据这一概念,他们可以借助“居里夫人”这一伟大的科学家以及她在提取镭的道路上经历的失败和取得的成果,展开论证和芥蒂,展现出她不断进取、不怕困难的精神,从而与“人生要不断进步”的核心概念相契合,促使学生在解读中升华思想和情感。

利用人物事例解读法,既能增加议论文的论据,也能帮助学生阐明观点、表达想法,让他们围绕着核心概念,更为清晰且客观地展开论述和表达。

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指导学生确定和解析议论文写作中的核心概念,探寻界定概念的主要方法,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找寻中心思想和主旨的能力,不仅仅能够创新作文教学的方式,也能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能力和水平,让他们创作出立意新颖、主旨明确的作文,进而契合新高考制度以及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强化自身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让学生成为分析、理解和感悟议论文材料的主体,促使他们在正向解读、对比解读和个性化解读等过程中,增强提炼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猜你喜欢
界定议论文内涵
议论文阅读专练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我国首次对“碰瓷”作出明确界定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议论文的标题与首尾
挖掘习题的内涵
内涵漫画
高血压界定范围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