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研究

2023-01-25 11:04□刘
山西农经 2022年19期
关键词:攻坚发展

□刘 俐

(梧州职业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提出,脱贫攻坚完成后,过渡期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对过渡期的政策、措施、产业进行精准研判,关系到过渡期政策的转向对乡村基础发展要素的重新定位。政策赋能可以带动村容村貌转变,实现产业自力更生,找好出路,实现农民安居乐业的根本性转变。文章以梧州市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为样本,深入分析中央、自治区政策在地方汇聚的施政成效以及选准特色产业、推动人力资源系统性更新等方面的做法和决策,分析相互衔接的逻辑关系,提出基层实现的有效措施和建议。

1 乡村振兴的社会主义发展内涵

1.1 巩固—拓展,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社会矛盾的准确把握

区域发展、区域福利实现以及社会矛盾的重新定义突出表现为如何发展的底线思维。乡村振兴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有效打造乡村载体,实现乡村振兴在中国区域内社会资源的最大化投入,着力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主战场,实现区域协调、城乡协调、镇村协调,在此基础上,突显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命题。

1.2 指导—参与,体现发展依靠人民的中国特色扶贫实现路径

从西部大开发至乡村振兴,国家政策先导,地方根据实际发展的需要选准路径,充分体现我国正视扶贫复杂性,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农民摆脱贫困的意愿与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社会发展需求属性。从扶贫阶段以指导为主到乡村振兴阶段激发农民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体制优越性。乡村振兴是一场持续由中央把握方向,充分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路线[1]。

1.3 发展—共富,体现共同富裕核心要素逻辑联系

以乡村的共同富裕为社会发展拉动的增长极,实现更广大的产业推动和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体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创造。以浙江省为例,当地在推行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过程中,先行村的村集体、村经济、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策导向的内生动力推动城市与乡村逐渐缩小差距,依托自然资源和公共服务的植入,引导城市与乡村实现不同功能定位的有机组合,增强发展韧性,实现对城乡的发展要素功能定位和科学的有效配置[2]。

2 衔接迭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层递

2.1 目标设计的“变”与“不变”

精准识别是脱贫攻坚的基础,乡村振兴是攻坚深入的实现方式,从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来看,这两个层级的逻辑关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主体功能来看,“变”的是每个阶段面对的任务,面向生活环境和生活设施改善的攻坚阶段突出的是温饱问题。在振兴阶段,突出的是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不变”的是政策持续支持,对目标实现的人、财、物不断供给,并在某一阶段实现乡村自我经营、自我发展的能力。

2.2 目标战略的阶段性任务和效率表述

在实际过程中,乡村振兴对任务目标和效能的表述决定了两者有不同的实施要求。

2.2.1 对象与速度的兼顾

脱贫阶段面对的是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这些对象由于自然资源和产业资源的分布,处于较为恶劣的地理区域,因此,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尽快改善生存环境,实现生存和生产生活资源的供给。乡村振兴阶段是一场涉及多元化、复杂化、长期性改变农业、农村基本发展模式的农业产业革命,主体是广大的村级基层组织和包括帮扶对象在内的农村自然人单位,更加需要精准施策[3]。

2.2.2 目标与实现任务的模式

到2020 年底,我国已实现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阶段各地绝对贫困问题已得到解决。从后续方向来看,解决深层次“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实现农村整体“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这一目标任务是需要全社会协同的多维度、多层次任务,是经济社会大环境和地方小环境互为协同的模式。

2.2.3 基础和成效决策实践

从脱贫阶段的温饱到振兴阶段的实践,面对的基础有所不同。前一阶段是1 亿人的脱贫问题,后一阶段是解决共同富裕问题,对接的社会实践是产业化的发展和现代化问题,决策更具有地域性特点。

3 样本分析——梧州市扶贫领域的成效与不足

3.1 多维度成效

3.1.1 国家扶贫领域推动扶贫与振兴相联结的初步成效

在乡村振兴阶段,全国各地大多采用通过设定目标和机制方式推进,体现在4 个方面。一是加大对返贫的风险控制力度。75%的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象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二是推动多种形式的就业帮扶,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6.5%以上,2021 年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比2020 年增长3.6%。三是形成动态机制,因灾返贫致贫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形成“对象发现、风险预警、动态帮扶、问题消除”的管理闭环,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有人管、管到位。四是做到多种涉农政策支持。中央和地方先后出台和完善了涉及财政、税收、金融、土地、教育、医疗、住房、饮水、产业、就业、易地扶贫搬迁等衔接政策和实施意见,完善了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全国592 个脱贫县完成了帮扶干部的轮换[4]。

3.1.2 梧州市样本分析

梧州市属于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该地在开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形成了一批有地方特色的乡村产业基础,主要做法有3 点。一是长效机制。根据中央、自治区决策部署安排,建立健全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全市建档立卡脱贫户“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得到巩固,4 235 户、17 741 名监测对象解除返贫致贫风险,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二是产业模式。探索出一批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有效模式。苍梧六堡茶全产业链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和典型县建设名单。苍梧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六堡茶船古道田园综合体列入广西田园综合体项目,使得梧州市成为广西唯一获评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的地级市。蒙山县成为广西唯一列入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县,藤县列入广西农村“三变”改革示范县名单,岑溪市、藤县入选国家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县,苍梧县六堡镇大中村、藤县蒙江镇健良村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长洲区倒水镇富万村入选全国生态文化村,长洲区长洲镇泗洲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三是稳就业增收。2021 年,全市劳动力人口且有就业意愿的脱贫户(16~60 岁)已实现一户至少一人就业,共3 632 户、8 152 人,就业率10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4%[5]。

3.2 国家与地方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层面,由中央支持的资金虽然能够直达基层,但是大多以硬件设施为主,对于农村软件推动难以做到精准。主要表现为脱贫地区发展基础总体较薄弱,农业产业发展条件及基础差,特色产业少且规模不大,乡村基础、公共服务设施难以有效吸引产业集聚;部分脱贫农民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很大程度上存在返贫风险;一些脱贫农民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低,自信心不足,缺乏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扶贫产业衔接性较差,“三农”工作队伍建设薄弱,干部队伍文化水平低,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严重影响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推进。

4 梧州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

梧州市需要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底线任务,从推动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突出特色等方面,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体系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4.1 以巩固促提升

从长效机制的制定来看,其底线思维和增长方式的路径选择主要集中在短期、中期、长效机制的精准性方面。

4.1.1 防返贫监测与帮扶发展“两个环节”

不确定因素会导致脱贫户返贫,所以必须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一是做好防贫监测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升防贫监测干部政策解读、风险研判、系统操作等业务能力。二是实行动态监测,精准确定监测对象。精准识别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并将其纳入监测范围,优化申报机制,简化工作流程,缩短认定时间。三是精准帮扶。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确保工作不留档、政策不留白、投入不减力、机制不漏人。

4.1.2 做好“1+N”政策落地见效

一是保持各项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在“1+17”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落实各项过渡期的帮扶政策,完善“1+N”政策体系。二是抓好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藤县)及全市137 个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村的工作。制订针对藤县及乡村振兴重点村的个性化帮扶工作方案,落实已出台的政策,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倡导全市各相关单位对其开展“组团式”帮扶。三是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对符合贷款条件的脱贫群众“应贷尽贷”,推动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提档升级。四是深化社会帮扶。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积极动员社会组织参与帮扶。五是继续做好全市36 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在教育保障、医疗保障、社区服务、文化服务、产业扶持等方面的后续扶持。完善安置点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加大安置点产业培育力度,开展搬迁群众就业帮扶行动,从而推动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结合实际情况制订梧州市大型安置点苍梧县石桥老乡家园帮扶工作方案,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6]。

4.2 协调整体与局部发展

4.2.1 自我发展动能

积极推广本地区脱贫攻坚成功经验,例如苍梧县京南镇太平村的“党组织+合作社+经济能人+贫困户+龙头企业”抱团发展产业模式、岑溪市外贸鸡场有限公司实施的“公司+养殖户+客户”的“3+”生产经营模式等,以点带面,不断增强脱贫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推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及乡村振兴重点村,增强区域发展能力。

4.2.2 开展乡村振兴“东融”互联

充分运用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聚力产业发展、劳务输出、人才交流,以点带面加快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东融”步伐。通过东西部协作项目,加快实施乡村建设的东部示范和项目推进。切实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水利设施、电网建设、电气化工程及网络建设,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脱贫地区整体发展能力[7]。

4.3 产业推动与稳定增收

通过抓产业和抓就业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确保脱贫群众收入增速高于当地农民收入增速、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广西全区农民收入增速,继续做好产业发展方面的有效衔接。

4.3.1 产业发展有特色

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推进产业特色化、集约化、融合化,加快形成苍梧六堡茶产业、岑溪果蔬、三黄鸡产业、藤县中药材、生猪产业、蒙山蔬菜产业集群及乡村文旅产业、龙圩稻渔产业、万秀、长洲区都市农业产业等集群,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

大力推进六堡茶等本地特色产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对特色产业提档升级,聚焦产业体系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等目标,以发展六堡茶等具有梧州特色的农产品为抓手,打响“梧”字号农业品牌,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壮大。

4.3.2 就业帮扶有需求

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多种途径推动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一是对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帮扶对象优先推送岗位信息,做好就业跟踪服务等措施,鼓励和推荐脱贫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二是延续支持帮扶车间发展优惠政策,实行动态管理,统筹用好乡村公益性岗位。

4.4 强化人才培养

4.4.1 继续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育

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分类、分层次开展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

4.4.2 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工程

以培养知识新、思维新、发展理念新、营销手段新、组织形式新的“五新”多元化农村人才为抓手,多元化精准培养农村专业人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攻坚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基层如何“上手”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