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出导向法的主题式演讲教学设计融入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以高级大学英语综合课为例

2023-01-30 02:47何琼
外语与翻译 2022年4期
关键词:笔者思政语言

何琼

张 荔

上海交通大学

【提 要】大学英语教学在立德树人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学设计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尤为关键。本文聚焦微观教学设计,以高级大学英语综合课为例,提出基于产出导向法的主题式综合产出教学设计框架,详细阐述在框架指导下如何设计符合主题的产出大任务,并选取合适的语言材料,运用恰当的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完成大任务。本文旨在探索实践路径深挖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思政内涵。

1 引言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在教学全过程融入课程思政,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语言是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外语课程在实现育人目标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应该担负起重要的育人责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版)明确大学英语课程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借助其量大面广公共基础课的特点,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的学生群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从而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助力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近两年已有不少研究探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一些学者从理论层面加以研究,提出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英语改革模型(刘建达2020)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理论框架(文秋芳2021)。更多学者则从教学实践方面对思政视域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加以探索,倡议对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刘正光、岳曼曼2020),探讨对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徐锦芬2021),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人才培养目标全球胜任力模型(应慧、马少静、谢天宇2020),提出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四项原则以指导改进外语课程思政(胡杰辉2021)。毫无疑问,这些研究都给外语教学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宏观的指导和具体的示例,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也引起了更多一线教师对课堂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思考。

同时,笔者也注意到,虽然主题式教学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常用的组织模式,由上世纪九十年代引入国内的内容依托教学模式发展而来(曹佩升2012),但是针对同一主题进行体系化教学设计的探索并不多。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主题作为话题本来具有的丰富思想文化内涵为这种课堂教学组织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可以从教学设计角度深挖主题式教学的思政元素,摸索出教学设计融入课程思政适用的实践路径。本文正是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在这方面进行的探究,尝试将产出导向法和主题式教学相结合,提出实用且有可操作性的教学设计框架,为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提供新思路。

2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主题式演讲教学设计与课程思政

教学设计是深化大学英语改革的关键,教学设计系统化——从确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策略,到展开教学评价——有一整套完整的体系,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可用于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毛伟、盛群力2016)。教学设计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其中微观教学设计关注单元、模块和教学片段设计(盛群力2010),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能给教师提供细致入微的帮助。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是由文秋芳团队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文秋芳2017)。该方法遵循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主要针对的是中高级外语学习者,其“产出”(production)既强调产出过程(producing),又强调产出结果(product),能够有机地在各个教学场景中灵活使用。产出导向法不仅是一种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方法,更是有其理论体系的微观教学设计,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类外语课程。POA指导下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观念从学到用的转变,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都有所帮助。越来越多的同仁们在教学实践中借鉴POA方法。笔者认为其使用潜能也可在思政教育方面得到发挥,因为这一理论体系(见图1)的建构基础与课程思政内涵不谋而合。

图1 POA的理论体系(文秋芳2017:350)

POA秉持的三大教学理念之一“全人教育”与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根本任务如出一辙,是外语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文秋芳(2015)总结出三个实现人文性目标的主要手段:第一,认真选择产出任务的话题,确定其讨论的价值,关注产出任务的设计。第二,精心选择为产出任务服务的输入材料,保证材料的人文价值情怀;第三,巧妙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以确保思维的逻辑性。这些手段要与各课程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为教学设计如何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提供探索方向。

根据笔者所在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本文选择英语演讲作为主题式教学设计的产出任务,原因有二:一是英语演讲为上海交通大学大学英语的课程目标之一,也是比较常见的产出性任务;二是学术英语背景下的英语演讲基本分为知识传授性和劝说性两种,考察比较高端的综合能力,既包括语言运用能力,也兼顾图书信息检索管理能力,亦即利用查找、理解、阐释和运用研究资料等技能开展研究的能力。思维能力也得到充足的训练,特别是劝说性演讲。其主体部分的逻辑组织有五种基本的演讲模式可选:解决问题型(problem-solution)、比较优势型(comparative-advantage)、符合标准型(criteriasatisfaction)、主张论证型(claim)和渐进激励型1(motivatedsequence)(Hamilton2006)。

表1显示了四个主题所采用的不同的演讲模式,从中可以看出其逻辑结构清楚,而中间衔接步骤更是立足于全面看待问题以提高批判性思维。这些模式可以用来逻辑串联为实现产出大任务而设置的各项促成任务,开展有内部逻辑性的语言活动。

表1 主题式演讲教学设计逻辑结构一览表

综合考虑以上情况,针对具体学情分析,并基于产出导向法和英语演讲模式的有机结合,笔者提出了TIP(Theme-basedIntegratedProduction)——主题式综合产出教学设计,以搭建整个单元的听、说、读、写、译一体化框架,并通过案例分析来探索其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3 主题式综合产出教学设计融入课程思政案例分析

3.1 教学目标

在“三位一体”指导思想下笔者重新梳理高级大学英语综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能力、知识、育人三大模块(见表2):

表2 教学目标三大模块

3.2 教学步骤

主题式综合产出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三个环节:首先引入主题并布置真实的产出大任务(英语演讲),为语言输出创设真实情境,给学生提供自我表达的动力;其次,根据英语演讲的三大模块依序开展多样化综合性的促成语言教学活动(语言、内容和组织结构等方面),给学生提供细致的指导,发挥“脚手架”作用以帮助学生完成产出大任务;最后通过师生和生生评价对课堂现场演讲和课后观摩演讲视频进行评估,实现以评促学。

在此,笔者以第一个环保主题的综合产出教学设计为例,展现三周六个课时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以探索蕴含其中的思政元素。

3.2.1 产出大任务的设计

产出导向法中的产出任务要能够激励学生们使用语言做事,所以任务设计尽量要真实并具有潜在交际价值,同时有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入,可以是现在或将来要完成的任务(文秋芳、毕争2020)。因此,本设计选取“应对全球变暖”(combatingglobalwarming)为单元主题,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背景下该选题具有现实意义。笔者创设的产出大任务是为国际会议遴选演讲发言代表,介绍中国为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宏伟目标而作的种种努力,如聚焦某一具体倡议/做法分析其针对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具体的任务场景描述和指令说明如上。

在这个环节中,驱动材料的选择使用对于顺畅布置产出任务至关重要,既要提供必需的背景知识,又需服务于教学目标,还能够极大地激励学生的内生动力。根据上述演讲产出任务的要求,笔者要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期作出的碳承诺,唤醒学生再次关注全球变暖问题。为此笔者选择了荣获奥斯卡奖的英语纪录片“An Inconvenien tTruth”的预告片和“The Polar Bearin Danger”的短视频作为听力素材,设计了相关听力任务。随后,笔者选用了CGTN报道的习近平总书记与法、德两国领导人会谈新闻音频作为楔子(leading with action),增强学生对中国致力于全球环境保护决心的了解,同时使用微课视频“China’s Pathto Carbon Neutrality by 2060”介绍中国实现碳中和面临的挑战。学生们不仅通过视听材料了解必要的背景知识,还要完成听力练习训练相关的语言技能。口语活动紧随听力任务之后,学生分组讨论,先集思广益总结全球已有的环保举措,再聚焦中国,了解国内绿色低碳发展情况,为产出大任务埋下伏笔。最后笔者发放任务卡,并进行必要的铺垫和说明,至此完成了驱动环节的实践教学。

回顾整个过程笔者发现话题和选材是提取课程思政元素的关键,如运用恰当既能引起学生兴趣,还能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时事并采取行动,培养全球化视野和家国情怀。

3.2.2 促成环节过程化设计

在POA“驱动—促成—评价”的教学流程中,促成环节的实施过程直接关系到产出任务的完成质量,要同时兼顾语言、内容和结构三方面的促成。在综合产出教学设计中,采用的逻辑框架是问题解决型劝说性演讲,因此促成环节按演讲模式逐一展开(见表1)。也就是说,实际教学按三部分演讲内容依次进行:描述问题,聚焦冲突和讨论解决方案。这种组织结构旨在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视角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本案例中,学生聚焦的绿色低碳举措其实是比较宽泛的解决方案,比如电动车的研发、植树造林、绿色包装等。笔者期望学生在组织演讲时要思考其针对的环保问题具体表现如何,同时还要对这一举措提出“质疑”,包括其中牵涉到的考虑不周或实施难处等,最后对该举措的实施细节和成果进行介绍。因此,促成环节的具体任务都有明确的指向,构成符合要求的演讲主体结构:

Topic:Green Manufacturing in Steel Industry

BodyPart

1.Problem:Traditional steel manufacturing methods will lead to severe pollution and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es.

(1)Diagram from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2)A Tangshan resident's complaints about air quality.

2.Conflicts:Reforming the steel industry will cause enormous economic loss.

(1)A video about interviewing an officer.

(2)The statistics of steel output in Hubei and Anhui Province.

3.Solution:Promote green development of steel industry.

(1)Lower output,higher profit.

(2)New job opportunities.

(3)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结构促成活动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逐步完成,而语言促成和内容促成则密不可分,融入到结构促成的每个步骤。“全人教育”的理念同样取决于输入材料的选择和设计的相应语言活动。另外,还根据需要添加了大量的选择性学习材料供课后学习。笔者围绕全球变暖和绿色低碳这两个紧密联系的环保话题,选择分别属于演讲主体结构两个部分——问题和解决模块,设计综合性语言教学活动,既夯实语言基础,又加深内容的理解。下面笔者根据促成环节教学设计表(见表3)进行详细阐述。

表3 促成环节教学设计表

在讲解问题描述时,利用阅读文章The Venus Syndrome让学生了解全球变暖将导致致命的危险(比如,地球像金星一样变得环境恶劣不宜居住,并练习写作概要和议论文中的反驳段落),还初步学习修辞手段类比(analogy)。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增强价值引领,在知识模块聚焦类比的讲解中,笔者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有关环保的论述中选取了以下使用了类比的篇章:

在聚焦冲突时选材涵盖也特别广泛,根据话题选取了不同的音视频和阅读文章。首先是从驱动环节中已经使用的纪录片中剪辑了两个听力片段“Three factors causing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Earth and our civilization”和“The second mis-conception:Do we have to choose between the econ-omy and the environment”,设计听力回答问题和填空,也选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经常提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文段落进行英汉互译等练习,帮助学生领悟“冲突”的意义,也明晰了国家基本的环保主张。

完成翻译任务后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的阅读篇章,聚焦亚马逊热带雨林遭破坏的缘由,引导学生关注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最后以有四十多年历史的中国植树节为例子,深挖这个似乎完美的绿色环保倡议中可能面临的冲突问题——“造林的痛点”(见图2)。通过这一系列输入语料和语言活动,学生们对演讲的组织结构有了清楚的认识,不再从单一视角,而是力求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这种思辨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养重要的组成要素,也是理工科专业学生必备的科学思维能力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图2 “聚焦冲突”教学PPT:以植树为例

为了帮助学生准备演讲主体的第三部分,笔者提供了大量的国内外绿色低碳材料,讲解如何将解决方案展示清楚,特别强调要与第二部分冲突的处理办法达成一致。首先是精选了两个TED演讲(Magicbamboohouses和Fellinlovewith fish),分别是建筑业和养殖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依据演讲结构理顺听力内容,完成大纲梳理练习。课后提供选择性学习材料继续进行内容促成。这些素材和语言小任务为阐明要点并完成产出大任务服务,而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本身,有别于任务教学法(文秋芳、毕争2020),这应该是大学英语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努力的新方向。

本设计中的教学组织采用主题式演讲模式,更有创意,而且逻辑脉络清晰,环环相扣,不再人为割裂听说读写练习,也不局限于传统的从词到句到段到篇章的语言学习课堂,而是以真实的交际任务为目的组织教学,摆脱了为语言而学语言的枯燥形式,在做中学语言,对学生更有挑战度,更能满足高水平学生的需求。

显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契合教学目标,能训练学生思维能力,达到育人目的。毋庸置疑,选取合适的材料仍然是促成环节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有效手段。在确保语言和内容高质量输入的同时,笔者也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采取灵活贴切教学方法和手段,最终完成一系列促成任务。当然还需兼顾课上课下、课堂内外:课前提供广泛的素材以刺激学生头脑风暴寻找具体的环保举措并完成预习;课中开展课文分析,英汉互译、小组讨论、听力记笔记,写大纲,阅读后发表观点、回答问题、完成个人/小组演讲等活动;课后借助线上平台发布不同类型的促成练习,既有写作概要,又在线上教学管理平台canvas讨论板块分享语言活用,以及上传演讲提纲供同学批评指正或借鉴学习。整个过程学生在完成一项项教学活动中锻炼了各项能力,并逐步完成产出大任务的各个部分,最后呈现的成果是一个结构逻辑清晰的反映国家发展的主题演讲,这个高质量语言输出为前面的语言输入赋予了现实意义。

3.2.3 课堂内外评价活动

学生除了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整个演讲提纲外(见以下示例),还要现场进行演讲,因为演讲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在于现场表现。为了增强学生参与度,笔者布置了听演讲画思维导图的练习。为保证教学评价的即时性和公平性,教学评价包括师生评价和生生互评,学生在学习了演讲评价标准后开始听演讲,随后分组讨论,给出评定结论和证据,老师给出补充点评,同时也要求其他未上课演示的小组课后录制演讲视频上传至canvas供观摩学习和评判。

借助师生和生生评价,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直接观察学生表现,并通过产出的成果综合考量学生的各项能力——英语应用能力,批判性思维,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考虑演讲对象为外国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等。这个评价环节是产出导向法使用全过程的最后一环,通过现场提问以及讨论评判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高阶的分析能力,是本设计发挥育人功能不可或缺的一环。

3.3 教学效果

上面详述了此次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过程。为了了解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笔者做了问卷调查,其中包括对育人效果的感知。四个教学班120人参与教学,共收回109份有效问卷。通过问卷笔者了解到学生们对主题式演讲教学设计的看法(见图3),也要求学生对演讲任务、国家环保情况了解、批判性思维训练、投入程度等教学效果相关陈述进行反馈,选择不同意、一般或同意(数据分析时分别对应1、2、3分)。

图3 学生对主题式演讲教学设计的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主题演讲的任务需要关注国情,选取的课外教学资源也更多围绕绿色低碳话题,极大增进了学生们对于环保以及中国政府坚决减碳排放目标的了解(均分2.826/3),无形中发挥了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育人作用。其次,设计的教学活动切实为课程的教学目标服务,更为具体实用。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例,通过聚焦冲突这一教学环节强化批判性思维意识和训练,98名学生认同这一点(均分高达2.89/3),认为这一任务更具挑战性。这一发现与国外学者研究问题解决法教学设计理念(Prob-lem-based approaches to instruction)结果一致。有关学习的研究和理论表明,学生们通过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学习内容和思维策略(Savery2009)。

表4 教学效果描述性统计表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主题式综合产出教学设计提倡从做中学、学用一体,有效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效果,也使得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内在联系更为明确紧密。从表4也可以看出,由设计的产出任务串联起听说读写模块的学习,并以语言输出为最终目的,使得学生不仅课堂更集中注意力(均分2.743/3),而且课后比以前投入了更多时间学习英语(均分2.826/3)。这些都表明有效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保证课堂内外思政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设计在综合课上取得如此教学效果也不意外,与POA两个实证研究结果一致:POA用于写作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吸收和使用新学的语言(张文娟2017);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使用POA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观念从学到用的转变,增强课堂交流意愿,提升单元产出任务质量,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兴趣和能力都有所帮助(万玮敏2020)。可以说,POA的使用前景值得期待。

4 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在基于产出导向法的主题式演讲教学设计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其关键在于设计符合主题真实语境的挑战性大任务,并选取合适的语言材料,运用恰当的教学步骤和提供充足的“脚手架”支撑,一步步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笔者运用确立主题、选择材料、设计活动三个主要手段充分发掘教学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内涵,让学生既学有所获,又心有所感。

注释:

1 渐进激励型演讲模式实际上涵盖整个演讲,但中间三步可视为主体部分。

猜你喜欢
笔者思政语言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老师,别走……
语言是刀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