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是世界多元文化的记忆乡愁

2023-02-01 03:48陶赋雯
上海艺术评论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化

陶赋雯

电影,或许是传统学科常漠视与轻言的,但无疑,它的“发掘”与艺术表现力,又让我们通过黑暗的剧场,“回到”那个历史现场,历史上很多的“鲜为人知”,需要文献档案佐证,也需要新的传播媒介工具。通过电影节,我们可以把地球另一端的故事带来,也把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瞬息变迁通过艺术凝练,分享到世界各地,继续将电影作为“胶片盒中的大使”,出访世界。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参加了数届,通常每天都是四五部浸润,每届累积观片量三十余部。那一周多在上海斑斓多样的电影院中,以“特种兵”行进观影,知识增长,精神愉悦,扩目世界之奇妙,叹看艺术与历史的融合,因为电影节,是世界多元文化的记忆乡愁。

电影节是蒙太奇“迷影”的精神还乡

参加电影节活动,是一种精神还乡。特别是对于“影迷-迷影”来说是大众的文化乌托邦,是经历不确定的生活形态后,你想抵达的一片安宁的岛屿。电影节,引渡我们到梦的世界,其本身具有电影的专属特质—即充满画面、动态、惊奇感的蒙太奇性。把观众转移到不同的世界,暂时放下自己,在饱览多样态视觉流中带来异乡的声音,找寻那一束光背后带来的历史人生思考。对于迷影而言,在第25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可以与多部影史经典之作发生记忆碰撞。单不说一票难求的4K 修复版《悲情城市》《教父》《罗马假日》《乱世佳人》《阿拉伯的劳伦斯》,还有向“新浪潮旗手”法国导演让-吕克· 戈达尔致敬的《影像之书》《电影史》(精选)和《戈达尔早期短篇集》,缅怀优秀的中国电影领航者谢晋导演、黄蜀琴导演、万玛才旦导演等。光是沉浸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导演维托里奥· 德西卡的《擦鞋童》《风烛泪》中就已让记忆的通感满足。与此同时,还有机会接触电影发行过程中的多个剪辑版本,看到某一刻的择选、精琢与放弃,或者让被动剪辑掉的镜头“荧幕重生”,这种在电影节期间发生的留档资料修复和再发掘,也是对电影史和迷影的一趟精神还乡之旅。

在精神领域的探索中,性别是一种新的视角,重新带我们观览“他”或者“她”的世界。本届电影节上有几部备受关注的“新女性电影”,从精神层面架构中,看到荧幕上的“她魅力”,以及她们挣脱束缚的反叛力量、自我拯救的复仇力量和反抗规则的颠覆力量。电影《斯宾塞》由新生代演员克里斯汀· 斯图尔特主演,与2006 年海伦· 米伦饰演的经典传记片《女王》一样,电影聚焦面临重创漩涡时的皇室成员。前者是描述“平民王妃”戴安娜面对丈夫出轨后,想挣脱英国皇室沉重旧典束缚的第一个圣诞节,后者是呈现伊丽莎白女王如何面对“戴安娜之死”引发的舆论风向与维护王室威严,两部电影均是带领观众的“历史窥私欲”,从女性视角关注白金汉宫里的宫闱秘事。王冠沉重、华服束缚,被安排着装的“木偶服饰”与“珍珠项链”不及田地中带着父亲余温夹克的稻草人,最终还是以斯宾塞的姓氏还原她的质本追求:逃离皇宫。诚然电影《斯宾塞》画面精致考究,但仅单向呈现沉溺苦痛的女性而无释解,只能目睹银幕上“英伦玫瑰”戴安娜的精神凋谢。

另一部历史传记电影《公主的品格》,又名《束胸》做出了艺术超越。续接对曾带给我们最璀璨明媚笑容的罗密·施耐德版“茜茜公主”的美好憧憬,本片结合茜茜公主生前日记和部分生活蛛丝马迹,呈现其在婚后的精神灭迹与自我燃烧。古典爱好者可以从电影中媒介考古,女性研究者可以深测茜茜在宏大帝国“墓碑”里的自由挣脱。“她的脑海里有一个乱糟糟的博物馆,充满了未经开发的宝藏。怎么会不抑郁呢,明明你的灵魂不该只是子宫的形状和美丽的线条,该是飞腾的骏马和深沉聪慧的智识啊。”电影用丰富的意象(林中静湖、骏马奔驰、浴缸沉溺、海中巨轮)描摹出奥匈帝国皇后祈盼挣脱束缚的反叛力量。

在本届电影节上还有一部描述女指挥家的“伪传记体”电影《塔尔》,引发了对女性情感与精神世界的另类书写。由凯特· 布兰切特饰演的塔尔,被称为“大师”,实为“菲勒斯”崇拜者,一个完整固执的古典主义秩序维护者,曾是关系网络中权力的制高点(专家社会),以名利为筹码在西方文化精英的顶端游刃有余。最终在舆论与关系、刚愎独断与匍匐向上又自利的Z 世代新人捧杀中,反噬与异化,被拉下了“神坛”,只能在另一种异域中开启继续坚毅不变的目光,充满了反抗规则的颠覆力量。这些“镜中她”的呈现,把电影这台“欲望机器”与呈现人的本性结合起来。银幕上这些“表面的驯服”背后,是女性骨子里的抗争气质,在欲望与礼数冲突中挣扎,爆发出被压制的原欲。通过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呈现的女性“欲望书写”,虽观影挂一漏万,但已然“镜中她”已经成为展示当代社会变迁、情感欲望及伦理道德的新场域。

电影节,是新型城市文化的传播符码

电影节与城市文化的发展相辅相成。从历史地缘而言,1896年,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发端就在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一百多年来,上海始终是中国电影的半壁江山,培育了众多见证世界电影发展的导演、演员等创作者,也是华语电影的根系所在和影视对外传播的桥头堡。从现代发展而言,作为见证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是拥有影院数和银幕数最多的城市,观众和影迷数量为全国翘楚,票房常年高居全国城市首位。而诞生于斯地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是全球A 类国际电影节,现在已然成为上海城市发展新的文化标杆和文化品牌。每届电影节,也是对上海大小新旧电影院的集体巡礼。多部修复后的4K 高清晰与IMAX巨幕厅,也让观影产生了新的清晰视像、扩幕沉浸的魔力。从未来展望而言,作为全球化城市,上海的电影全产业链发展拥有最前沿深入的全球化视野与合作优势,可以对标全球顶尖的电影工业化标准体系,目前在上海车墩、松江已建设大型高科技影视基地,向未来的“科技影都”发力,让电影节成为新型城市文化的传播符码。

对于描述城市的发展与文化,电影是最好的工具。意大利电影是有乡愁的,从费里尼到托纳多雷再到这部与塔式同名的意大利电影《乡愁》,镜像细腻记录了银幕上的那不勒斯,之前笔者曾撰写《瘟疫电影:被表象的文化记忆、后启示录与“丧尸焦虑症”》一文中谈及,那不勒斯曾是一场热病被指认的溯源地。而本片有着被时光遗忘的古老沉浸,家乡那不勒斯的建筑恒在,为年迈母亲洗澡清洁的细碎温柔与母亲在柠檬树下满意的眼波令人动人。乡音无改鬓毛衰,然而在这里结怨的少年友谊割痕并没有被时光磨洗,反而成为回乡后的妄灾与毁灭。生与卒皆于此,地下墓穴里继续累计着那不勒斯人的浓厚乡愁。

电影《雾都孤儿》出自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同名小说,是一部将伦敦底层气质、孤儿成长主题、音乐歌舞蒙太奇相契合的佳片,荣获第41 届奥斯卡金像奖。虽然版本甚多,推荐本次电影节带来的1968版,曲乐动人,演员匹配度甚佳,因此1969 年奥斯卡最佳男主、男配均给了性格多元呈现的“迷人反派”老贼费金与小贼道奇。20 世纪上半叶的银幕上出现很多战后的“孤儿”,被社会所“弃”,误入贼窟然良心未泯。终善恶有别,团聚晴天。其现实性观照,想起一百年前和斯地诞生了《天涯歌女》《十字街头》《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上海相呼应,产生新的归乡之感,通过会说话的镜头里依旧闪现电影传统之一—现实主义的光芒。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作之一《擦鞋童》则表现战后颠沛流离的两名意大利少年,涉世未深,天真柔软,误入“歧途”。所有大人是麻木不仁的执行者与规则戏弄者,只有少年的眼是清澈而无畏,义字当前。但被割裂的友情,愈错愈深,直至悲剧酿成。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白马,是擦鞋少年之钟爱,是给予不被奴役的期待。而片尾的轰然一结,也让白马忧然,跳出画面之外。

电影节,是世界多元文化的记忆乡愁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呈现出全球化观照,哥伦比亚电影《世界之王》、秘鲁电影《母矿》、格鲁吉亚电影《魔山》呈现对第三世界的现实描摹与历史反思,俄罗斯纪录片《帕尔姆尼肯的悲剧》、伊朗电影《风之棋局》是一场人性恶的呈现与循环,韩国电影《在水中》《下一个素熙》《解救李喆洙》关注当下韩国青年对现实的迷茫与发起的挑战。在全球化“后疫情时代”,作为世界多极文化与多样文明的粘和剂,电影节继续“协调”着多级多形态的交流。每一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可以邂逅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电影作品,是一段观礼异风异色、品味文化多元样态的幸福旅程。从《探究日本灾难片的文化基因》起到多年浸淫日本战争电影、原爆电影研究起,笔者一直田野调研日本文化独绝的异色,近五年来也参与式近距离观察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重要固定环节—“日本电影周”的展映情况与受众反响。日本电影常以丰富多元的题材与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呈现出亚洲电影的新风向标。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致敬了刚刚去世的世界级音乐家坂本龙一先生,上映其配乐与参演的经典电影《末代皇帝》和最后一部记录电影《终曲》。在致敬经典环节,放映著名日本导演伊丹十三的系列作品、市川昆导演的《犬神家族》、今村昌平导演的《众神的渴望》、山田洋次导演的《你好,妈妈》,以及ACGN 迷文化关注的“东瀛映画-时光印记”单元,呈现出异风徐来的多样态。

例如日本最新历史剧《传奇与蝴蝶》是为纪念东映公司成立70 周年,由著名演员木村拓哉、绫濑遥参演,以日本战国时代的织田信长和浓姬的情感进路为观照,在对著名的历史现场—“桶狭间合战”“拥护室町幕府”“本能寺之变”的银幕改写中添加了情感力。银幕上浓墨重彩的爱情之约,给通往权力之路的万骨枯成让位,“天下布武”的战火心魔也褪回到普通的人伦情感,把“五十年人生功业的幻灭”兑换为追寻一场势均力敌的漫长爱情。大火中的织田信长以幻象寻爱逃生、遁去功名,而在现实中自刎血溅、丧生火海,电影成为一种“弥补”历史遗憾的情绪工具。而作为战后日本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代表者—今村昌平导演从《猪与军舰》到《楢山节考》,从《鳗鱼》到《黑雨》,延续对战后日本历史的犀利批判,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放映的《众神的渴望》善用动物隐喻、民俗寓言针砭时弊,成就了六十年代这部有着冲绳背景、民俗学意味浓厚的海岛片。从创世神话里的“兄妹恋”,折射在现代工业、经济冲击下,海岛“自循环”的人伦体系与宗教信仰的崩塌,到最后代表工业文明的火车后追赶,前方蹦欢的是穿着“援”冲绳米袋装、固守在海边等待爱人归来的“前现代爱情/原始之欲”的鸟子(影片中的女主角),被碾压与追赶的是人性“本质的欢乐”,以历史回望,锻塑日本民族的文化认同。

再如本届电影节回顾了日本B 级片趣味的犯罪悬疑电影《残酷的青春》,相较于屡获殊荣的今村昌平导演,日活导演铃木清顺是一颗被遗忘的明珠,他的作品延续了黑泽明式《用心棒》的遗风,依旧是硬汉独闯龙潭虎穴,破解谜团,雪洗沉冤的老IP。除了警察、黑帮、应召女郎几方周旋外,还有日本战后“潘潘女郎”之子的认同耻辱等社会问题。影片呈现了昭和后半段蒸蒸日上之感,语言精到诙谐,动作设计充满了浓厚的电影感,记录了这一代人野兽般的暴力青春。另一部日本悬疑电影《村庄》则有着韩国电影《寄生虫》的落痕,以精妙的电影叙事语言,将从事非法掩埋的“垃圾村”黑暗勾当与直面人心的日本能剧演出结合,展示年轻一代梦的幻灭。揭示在生长中承担上一辈罪孽的子代,是如何挣脱、彼此救赎、想远离乡村又无法摆脱同场“垃圾人”纠缠的重负。沉重的旧乡村制度与其维护者,埋没了初见光明的青年。这些影片透过犯罪悬疑的外壳,深切批驳人性之恶。

同时,还有一类以疗愈情感、反思现代社会的作品。例如最新日本脑洞喜剧《波特兰》则是来自《摄影机不要停!》的鬼才导演上田慎一郎的力作,突然消失的“那个”,让在都市丛林里事业有成者再次面对过去的人生,回到原乡,“捕捉”要器—那个会飞的身体。背弃的商业伙伴、离异的前妻、老迈的父母,各种隔阂与化冰之旅,在荒诞无稽的喜剧中未稀释温情,虽然是天马行空的表现力,却在“过去之旅”的疗愈中找回自己。而另一部“后311”系列的日本动画电影《尖头的权太》,展示了战后日本社会新的裂口—即如《铃芽之旅》同样串联了从阪神大地震影响至今的福岛大地震、海啸与核泄漏。灾难中的宠物救援志愿者回到福岛只能待三小时室外辐射区的那个“零点地”,让废墟中被遗弃的“有辐射物”动物再次回到“人间”的温情。影片后半段则转向癌症治疗抗击,以改名“和平”的小狗“权太”的生存力来“鼓舞”震后的日本民众信心。虽然以人和动物之间相互疗愈的情感为走向,但电影整体叙事略显空洞。动物类题材常面临双重主人的择选,比起动物的坚守,人的游离与摒弃反而是常态。

每一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都是增进我们对于全球文化认知的机会。文化的同源性与异趣性让国与国的关系源远流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电影合拍、文化互译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动向。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然落幕,但是电影的魅力仍在生发继续。电影是商品、消费品,是“出国的大使”,是带有国族特色、人性温度的艺术品。每一次电影节观礼,让大家来到艺术圣殿,体验世界多元文化的记忆乡愁,以文化(电影)的和合之美,增进多元性的认同意识。已然开始期盼第26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到来!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