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探究

2023-02-02 02:22施冬梅
镇江高专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岗课赛证课赛软件技术

施冬梅

(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江苏 苏州 215200)

2021年,孙春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优化类型定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升教育质量”,“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增强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1]。“岗课赛证”融通指企业工作岗位、课程体系、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通。“岗课赛证”融通对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软件行业发展迅速,新技术层出不穷,市场热点维持时间短。部分高职软件专业课程体系多是依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模式,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未能适应新产业形态变化,精准对接企业岗位,设置融合性课程,真正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3]。部分高职院校受限于实训条件和教师企业实践能力,实训教学未与企业接轨,实训项目未涵盖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4]。

1 建设基本路径

1.1 校企共同把关,强化标准引领

成立企业专家、学校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调研企业的用人需求,明确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岗位工作任务。组织召开校内评审会及研讨会,分解、细化岗位工作内容,梳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遵循“够用、实用”的原则,以岗位为逻辑主线,依据工作项目确定核心课程,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确定课程开设学期及课时。按照教育部发布的专业教学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顶岗实习标准等要求,强调学习能力、信息素养、职业能力、工匠精神和劳动态度[5]。

1.2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模式创新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发“岗课赛证”融通教材,建设精品在线课程。鼓励教师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微课堂、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实践课程教学,让学生体验企业真实工作场景,提高就业创业能力[6-7]。

1.3 完善工作机制,健全保障体系

学校应明确“岗课赛证”融通课程建设主体责任,构建“院校统筹、部门协调、院系负责、全员参与”育人格局,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成立产业学院、大师工作室,升级改建实验实训室、实训基地、创新基地,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实践。校企共同制订过程化、多元化评价体系,强调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8]。

2 实践

2.1 重构课程体系,实现“岗课赛证”融通

遵循“以岗设课、以证定课、以赛促课”原则,校企共同研究课程体系,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德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大赛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契合产业需求。软件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软件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课程体系

1) 以岗而定。软件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岗位有前端开发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数据分析师,典型工作任务有软件界面设计、Web前端开发、移动UI开发、数据库设计与实施、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基于框架的程序设计、动态网站开发、程序测试与安装、网站性能测试、数据爬取、数据分析及可视化等,根据岗位提炼核心能力要求,设置专业课程。

2) 以证而定。软件技术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Web前端设计师、网页设计师、软件工程师、软件评测师、移动开发工程师、数据分析师,对接的核心课程如表1所示。按照学生认知规律、知识连贯性,融入专业标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表1 软件技术专业“课证”“课赛”融合分析表

3) 以赛而定。职业技能大赛引入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全面考查学生综合实操能力,注重职业性和规范性。软件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大赛有3类,即软件测试、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对接的核心课程如表1所示。根据技能大赛的评分比例设置对应的核心课程课时。如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赛项,系统文档模块为5分、程序排查模块为10分、功能编码模块为80分、创意设计模块为5分,因此,增加Android基础开发、Android高级开发课程的课时,以提高学生功能代码编写能力。遵循“课赛”融合原则,变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赛项的赛题“地图导航”“生活助手”为实训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2 校企共建工作室、产业学院,助力人才培养

依托华为ICT学院等实践教学基地,打造高水平产教融合平台,如图2所示,创新“1+N”(1个课堂+N个工作室及产业学院)教学组织形式,以工作室、产业学院为载体,校企合作,共同实施技能大赛训练、创新项目孵化、现代学徒制试点、课程资源开发、“1+X”证书制度试点,创新产教融合模式。

图2 人才培养体系图

2.3 聚焦学习成果、德技并修,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着眼于学生的能力性、社会性增长,新增聚焦学习成果的增值评价,涵盖技能大赛获奖、创新创业大赛获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包括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替代结课考试、技能大赛成果转换为课程学分等。强调德技并修,制订价值考核评价标准,立体考查学生价值目标达成度,关注学生全方位高素质发展。基于大数据构建可测量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以培养目标达成度检验成效,根据反馈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大数据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2.4 推进“三教”改革,服务人才培养

如图4所示,系统推进“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服务人才培养。

图4 系统推进“三教”改革

在中国大学MOOC及智慧职教平台建设在线开放核心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发项目化教材、活页式讲义和工作手册,及时补充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以解构重建为手段,基于职业工作过程建设模块化课程,以行动导向重构项目化、任务化教学内容。

2.5 深化产教融合,保障“岗课赛证”课程实施

高职院校应依托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深化产教融合,融入优秀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模拟企业生产过程,浸透规范操作、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人才。

3 结束语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要根据相关政策法规、区域经济发展、市场需求、专业建设、师资等动态调整、优化,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共建工作室、产业学院,聚焦学习成果,强调德技并修,优化考核评价体系,系统推进“三教”改革,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岗课赛证课赛软件技术
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成效——基于“岗课赛证+思政融通”模式的探讨
“岗课赛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集合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软件技术的应用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重构实践研究
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赛”融通课程改革研究
高职英语“课赛”结合中的教学映射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赛”有效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长三角地区需求的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