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本《吐蕃大事纪年》763年“陷京师”记事探讨

2023-02-03 07:36焦丽娜
敦煌学辑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纪年吐蕃

焦丽娜 杨 铭

(西南民族大学 西南民族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吐蕃大事纪年》是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包括三个编号,分别是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的P.t.1288,英国国家图书馆的IOL Tib J750和Or.8212/187,以及俄罗斯圣彼得堡编号为Dx12851的残片。从内容来看,除了首段估计为松赞干布纪年的汇总之外,有明确纪年的段落起自唐高宗永徽元年(650),终于代宗广德二年(764),得纪年内容为113条,其中重复记载5年(743-747),缺失7年(748-754),故共得108年的吐蕃大事记。

目前可见的《吐蕃大事纪年》译本共有五种,最早的是法国巴黎大学藏文教授巴考(J.Bacot)、杜散(Ch.Toussaint)和英国牛津大学教授托玛斯(F.W.Thomas)三人合作法文、英文译本,包含在1946年在巴黎出版的《敦煌吐蕃历史文书》一书中。(1)J.Bacot, F . W .Thomas &Ch .Toussaint, Documents de Touen-houang relatifs à l’histoire du Tibet,Paris: Librairie Orientaliste Paul Geuthner 12,Rue Vavin,Vie.1940-1946 .第二种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王静如教授的汉译本,目前尚在整理出版中,我们目前所见为周伟洲教授的手抄本。(2)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王静如教授于1957年着手直接翻译巴考等的《敦煌吐蕃历史文书》,从序言到正文均译成汉文,其中的藏文由常凤玄先生协助译出。王静如先生的译本曾经打印成油印本,名为《敦煌出古藏文吐蕃史记》,参见岳晓峰《王静如教授访问记》,《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2期,第14-18页。第三、第四种分别见于王尧、陈践,黄布凡、马德诸位先生的译注本,前者名为《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1990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1992年修订;后者名为《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2000年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最新的译本是美国学者杜晓峰(Brandon Dotson)的英译本,名为《吐蕃大事纪年》,2009年出版,现由河北大学张旭博士牵头译成汉文,正在筹划出版中。

一、纪年相关段落的译释比较

要讨论《吐蕃大事纪年》中吐蕃军队攻入长安的事件,首先需要厘清版本二的纪年问题。因为版本二缺失了几年的内容之后,第一条记事据推断是755年(羊年),第二条明确记载是猴年,即756年,之后一直到结尾处一共有8个段落,如果按一条一个年头的记事,那就是记事到763年截止。

以下援引国内外学者对762-763年相关段落的翻译,以便进行下一步的考证。按时间先后顺序,首先是英国学者托马斯编的译文:

762[虎年]:夏季行宫设在雅尔。夏季会议在勒之布中举行。唐使臣杨都使和其他人来贡礼。夏季朵思麻会议在布勒之核日莫举行。冬季行宫在雅尔之章布设立,冬季会议在析支布举行,冬季朵思麻会议由宰相墀札达察在则举行。唐使达磨(全)通过千夫长元帅送来了礼物。在季冬之末,唐皇帝薨逝,新皇帝即位。送来了礼物、税布、丝绢和城池地图等,继之唐政权崩溃,尚·野息和尚·东赞以及其余人越过了本陵的铁桥,展开了一个大包围网。许多唐人城市如武胜宫、秦州、河州和其它全被征服。尚·野息曾回到吐蕃。尚·野息和宰相达札与尚·东赞、尚·赞巴和其他人对京师展开包围,并且征服了京师。唐皇帝已经逃跑,任命了另一个新皇帝。包围战结束了,尚·野息为了管理职务,回到了吐蕃。一年。(7)J.Bacot, F. W. Thomas, Ch. Toussaint, Documents de Touen-houang relatifs à l’histoire du Tibet, pp.58-60,65-66.本译文引自原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王静如先生翻译的巴考等人所著《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我们在这里引用的手抄本,是由周伟洲教授抄自该油印本。

黄布凡、马德的译文如下:

111.〔至虎年〕(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

夏宫设于加尔。夏会于腊之布穷召集。唐使者杨内侍等来致礼。多麦之夏会于乌勒之拉日姆举行。冬,行宫设于加尔之姜布。冬会于吉布尔举行。多麦之冬会由论赤扎达匝卜于孜地召开。以唐廷丝绸贡品分赐于四方“东本”以上(之官员)。季冬,唐王薨,新王立,以向(蕃地)贡奉丝绸和土地等为不宜而毁约。尚结息与尚悉东赞等越凤林铁桥,率大军攻克临洮军、成州、河州等众多唐廷城堡。尚结息返回吐蕃本土。尚结息、论达扎(马重英)、尚息东赞、尚赞婆等引兵至京师,陷京师,唐王出逃,另立新唐王。大军撤回,尚结息返蕃参加大协商会议。一年。(8)黄布凡、马德《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7页。

美国学者杜晓峰对相关段落的英译如下:

除去以上引述的国内外三家译文,尚有王尧、陈践的译文,其与托马斯、黄布凡等的编年类似,为节约篇幅,将在下一节对比研究中列出。另外,近年有关的译注还可见止贡活佛的《敦煌文献中的吐蕃王朝史》一书。但止贡活佛的编年又不一样,在相关段落中其编年总比以上诸家晚一年,如王尧、陈践译本的761年、杜晓峰译本的761-762年,在其释文中是762年,以此类推,其截止的764年又与杜晓峰译本一致。究其原因,他是把第二版本的第一条记事断为756年(猴年),与诸家的755年不同,然后把倒数第二条的纪年断为763年,最后一条自然为764年。(12)H. H. the Drikung Kyabgon Chetsang,Tun hong bod kyi yig rnying las byung ba/bod btsan po’i rgyal rabs,Dehra Dun,India:Songtsen Library ,2010. trans. Meghan Howard with Tsul trim Nakchu,A History of the Tibetan Empire:Drawn from the Dunhuang Manuscripts, Dehra Dun,India:Songtsen Library,2011,pp.392-394.

二、纪年相关段落的史实辨证

从以上所引诸家的译文来看,除了杜晓峰的译文之外,其余三家均把吐蕃攻占长安事件置于762年这个时间范围内,而前者明显把相关事件置于762年至764年初的这段时间。杜晓峰的这个观点与汉文文献所载有关吐蕃进入长安的记载相符,以下将《新唐书·吐蕃传》记载的吐蕃攻入长安史事引出,并将王尧、杜晓峰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编年列表如下,方便对照讨论:

公元《新唐书·吐蕃传》王尧、陈践译注《吐蕃大事纪年》①杜晓峰译注《吐蕃大事纪年》宝应元年(壬寅,762) 陷临洮【军,今青海乐都】,取秦(州,治今甘肃秦安西北)、成(州,治今甘肃礼县西南)、渭(州,治今甘肃陇西南)等州。②111.[及至虎年](762):夏,牙帐驻于“甲尔”,夏季会盟于“洛”之“布穷”召集之。唐廷使者杨内侍等前来致礼。多思麻之夏季会盟于伍茹“列”之拉日毛神山召集之。冬,牙帐驻于“甲尔”之“江浦”。冬季会盟于畿布召集之。多思麻之冬季会盟于“则”地,由论·绮力思扎悉诺则布召集之,以唐人岁输之绢缯分赐各地千户长以上官员。冬末,唐廷皇帝崩,(四月帝崩,冬末吐蕃人才得知)新君立,不愿再输帛绢,割土地,唐蕃社稷失和。尚·野息、尚·东赞等越彭林铁桥。引兵至札钦攻陷唐之临洮、成州(?)、河州等城堡多处,尚·野息复还至蕃土。尚·野息、论·悉诺逻(达札路恭、马重英)、尚·东赞、尚·赞哇(磨)等人引劲旅至京师,京师陷。唐帝遁走,乃立新君,劲旅还。尚·野息还至蕃土召集大议会。是为一年。宝应二年即广德元年(癸卯,763,当年四月改元) 明年,使散骑常侍李之芳、太子左庶子崔伦往聘,吐蕃留不遣。破西山合水城。明年,③入大震关,取兰、河、鄯、洮等州(分别治今甘肃兰州、和政西北、青海西宁、甘肃临潭),于是陇右地尽亡。进围泾州(治今陕西泾川),入之,降刺史高晖。又破邠州(治今陕西彬县),入奉天,副元帅郭子仪御之。吐蕃以吐谷浑、党项兵二十万东略武功(今陕西武功西),渭北行营将吕日将战盩厔(今陕西周至)西,破之。又战终南,日将走。代宗幸陕(县),子仪退趋商州(治今陕西商县)。高晖导虏入长安(今陕西西安),立广武王承宏为帝,改元,擅作赦令,署官吏。……吐蕃留京师十五日乃走,天子还京。吐蕃退围凤翔,节度使孙志直拒守,镇西节度使马璘以千骑战却之,吐蕃屯原、会、成、渭间,自如也。④112.[及至兔年(763)]:牙帐驻于“甲尔”之“江浦”。夏季会盟事于“洛”之“布穷”召集之。多思麻之夏季会盟由论·绮力思札悉诺则布于“拉雪”之“捏”召集之。蕃地举行大议事会,对大尚论予以褒奖。授大论囊热以白宝石文字告身,任命为大论;尚·野息授以鍮石(瑟瑟)文字告身,并提拔至与噶尔孜门相应等同之权位。论·绮力卜藏任为大论。东赞授以鍮石(瑟瑟)文字告身,并授以四境防戍都元帅之诏令。是为一年。[及至虎年、兔年](762-763):夏,[赞普]王庭驻于萨甲尔。夏季议事会于洛之布琼召集。唐使者杨内侍等前来致礼。多思麻夏季议事会于伍茹列之拉日毛召集。冬,[赞普]王庭驻于甲尔之江浦。冬季议事会于畿布召集。论·乞力思扎息诺则布于则地召集多思麻冬季议事会。边区千户长[位阶]以上官员获赐唐岁输之绸缎。冬末,唐皇帝崩,新皇登基。认为向吐蕃纳绢、割地等不妥,故断绝与吐蕃的政治联系。尚[琛]·野息[书通]、尚·东赞等越过彭林铁桥。发动大战。攻陷唐朝许多堡垒,如临洮军、秦州、河州。尚·野息还至吐蕃。尚·野息、论·[恩兰]达札[路恭]、尚·东赞、赞哇等率军进攻唐京师,攻陷。唐朝君臣逃亡,册立新主,军还。尚[琛]·野息[书通]为大恣议,还至吐蕃。是为一年。①②③④王尧、陈践《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156页。[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216《吐蕃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087页。同书卷40《地理志四》载:“宝应元年又陷秦、渭、洮、临。”第1040页。王忠认为:宝应二年即广德元年,“明年”二字当删。参见王忠《新唐书吐蕃传笺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第87页。[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216《吐蕃传上》,第6087-6088页。

引上可见,杜晓峰对时间的处置与汉文文献记载相符,而其他译本把吐蕃攻入长安事件置于762年一年之中,明显与汉文文献记载不符,因而是错误的。

此外,《资治通鉴》的记载因标注有具体的时间,可资参考并支撑《新唐书·吐蕃传》的记载:

【广德元年,763】秋,七月,…… 吐蕃入大震关,陷兰、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尽取河西、陇右之地。(13)薛宗正在此条下曾经指出,其实兰、廓、河、鄯、洮、岷、秦、成、渭诸州早在去岁,或者更早一些时候业已陷落,这次进攻的特点不过是以上述地区为出击口,入大震关(陇山山口)向唐朝的政治中心关中挺进而已。参见薛宗正《吐蕃王国的兴衰》,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116页。……九月,壬戌,…… 吐蕃之入寇也,边将告急,程元振皆不以闻。冬,十月,吐蕃寇泾州,刺史高晖以城降之,遂为之乡导,引吐蕃深入;过邠州,上始闻之。辛未,寇奉天、武功,京师震骇。……吐蕃帅吐谷浑、党项、氐、羌二十余万众,弥漫数十里,已自司竹园渡渭,循山而东。……癸酉,渭北行营兵马使吕月将将精卒二千破吐蕃于盩厔之西。乙亥,吐蕃寇盩厔,月将复与力战,兵尽,为虏所擒。……戊寅,吐蕃入长安,高晖与吐蕃大将马重英等立故邠王守礼之孙承宏为帝,改元,置百官,以前翰林学士于可封等为相。……庚寅,悉众遁去。(14)《通鉴考异》对上述事件的时间顺序有一番考证:《汾阳家传》:“八月,吐蕃次泾、宁州,遣感激军使高晖御之,战败,执晖。九月,至便桥。”《实录》:“十月庚午,吐蕃寇泾州,辛未,犯奉天、武功。”按今泾州东去邠州三程,邠州南去奉天二程,不应庚午寇邠州,辛未已至奉天。盖史官据奏到日书之耳。《段公家传》:“九月二十日,吐蕃寇泾原,节度使高晖降之。十一月一日,陷邠州,节度使张蕴琦弃城遁。”《旧本纪》:“九月己丑,吐蕃寇泾州,刺史高晖以城降,因为吐蕃乡导。十月辛未,犯京畿。”《新本纪》:“九月乙丑,泾州刺史高晖叛附于吐蕃,十月庚午,吐蕃陷邠州,辛未,寇奉天、武功。”今月从《实录》而不取其日。[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23,广德元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416、7150-7153页。

余论

根据前引《吐蕃大事纪年》,吐蕃于763年攻入长安的原因是“唐廷皇帝崩,新君立,不愿再输帛绢,割土地,唐蕃社稷失和。”黄奋生先生著《藏族史略》也说,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派郭子仪与蕃使举行唐蕃第四次和盟,划定边界,各不侵犯,并约由唐廷送给赞普绸绢五千匹。(20)黄奋生《藏族史略》,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95页。

但检索汉文文献,并未发现唐肃宗与吐蕃签订有岁输绸缎、割地等盟约,仅《册府元龟》记“(至德)二年二月,帝在凤翔,吐蕃遣使来朝,请助讨贼,引见之。赐以束帛器物有差。”(21)[宋]王钦若编纂,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卷973《外臣部·助国讨伐》,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年,第11266页。《新唐书·吐蕃传》载:“至德初,取巂州及威武等诸城,入屯石堡。其明年,使使来请讨贼且修好。肃宗遣给事中南巨川报聘。然岁内侵,取廓、霸、岷等州及河源、莫门军。使数来请和,帝虽审其谲,姑务纾患,乃诏宰相郭子仪、萧华、裴遵庆等与盟。”(22)[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216《吐蕃传上》,第6087页。亦未言及岁输绸缎之盟约。不知黄先生所言出自何处?

从藏文文献方面看,虽然在《雪碑》中找到如下记载:“赤松德赞赞普深沉果敢,议事有方,所行政事靡不佳妙,攻取唐属州郡城池多处。唐主孝感皇帝(即唐肃宗)君臣大怖,年纳绢缯五万匹为寿,以为岁赋”(23)《雪碑》又称《恩兰·达扎禄恭纪功碑》,立于布达拉宫山脚下,藏文撰写,描述了禄恭的功绩。目前学界公认的《雪碑》立碑时间是长安凯旋之后,为纪念征战功绩所立,即吐蕃攻陷长安的广德元年(763)之后不久。参见王尧编著《吐蕃金石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82页。,但分析来看,仍与《藏族史略》所言“绸绢五千匹”不合。考虑到至德二年(757)唐朝为了酬谢回鹘帮助其收复东京(洛阳),既封其首领为王,又答应每年赠给绢两万匹,(24)[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95《回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200页。或有理由认为出于同样的目的,唐肃宗确与吐蕃签订有岁输绸缎、割地之盟约,只是唐朝史家未曾实录而已。

猜你喜欢
纪年吐蕃
乌程汉简 纪年简选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故太师铭石记》纪年小考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古代的“干支纪年法”
吐蕃相论恐热降唐考
西夏及其周边吐蕃语地名考释举隅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二)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一)
稀里糊涂大纪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