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建构的价值意蕴与基本遵循

2023-02-04 16:04刘素杰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胜任素质思政

谭 诚, 刘素杰

1. 河北地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31; 2. 河北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文化育人研究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31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 ) 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 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 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在充分肯定思政课教师关键作用的同时, 也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 情怀要深、 思维要新、 视野要广、 自律要严、 人格要正” 的希望和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个方面的纲领性要求” (简称“六要” ), 为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提升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六要” 既是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能力素养建设的基本遵循, 也是衡量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发展水平的评判依据。 本文在深刻领会“六要” 的精髓要义基础上, 聚焦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建构的二重价值意蕴, 阐明基于政治理想胜任素质、 专业技能胜任素质及品德修养胜任素质三大核心向度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体系框架建构的基本遵循, 力求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的模型建构、 评价体系完善及提升路径创新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1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研究的个体价值

学界有观点认为, “胜任素质” (也称“胜任力” ) 萌发于古罗马时代, 当时人们通过描绘“胜任轮廓图” 来形容“一名优秀的罗马战士” 所具备的基本特征。 戴维·麦克莱兰最早构建起“胜任素质”的理论体系[2]。 国内学者时勘指出, “胜任素质” 是指把某职位中表现优异者和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的个体潜在的、 较为持久的行为特征[2]。 换言之, 胜任素质是个体“显性个体行为” 和“隐性个性特质” 构成要素集合的统一。 本文将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定义为: 将高校思政课教师群体中的绩优者与一般者区别开来的, 符合时代对这一特定群体所期望且应该具备的, 由政治理想、 专业技能、 品德修养三个方面核心能力素养构成的外显能力和内隐素质的特征集合。 从个体发展的视域看,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决定着这一特定教师群体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方向, 开辟了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能力素养研究的新视角。

1.1 职业画像价值: 保障绩优个体遴选的可靠性

高校对思政课教师的能力素养评价多着眼于对教师的专业知识、 技能等显性个体行为的“硬指标” 进行考核, 较少针对难以测量的心理态度、 价值动机及个人品质等潜在个体特征的“软实力” 开展分析。 一旦选拔的思政课教师不具备岗位所需的深层次胜任素质, 后续要再改变或提升, 往往是较难通过常规培训予以解决的, 这对于学校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相反,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硬指标” 和“软实力” 开展全面分析研究, 有利于聚焦时代需要,更加科学地评价、 考核、 培育、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核心能力素养。

1.2 模型建构价值: 完善岗位工作分析的科学性

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岗位分析的传统做法, 往往仅是注重与工作内容或项目任务相关的组成要素分析, 而基于胜任力的工作分析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研究绩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现实表现, 筛选出能够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者的关键性胜任特征维度及其指标要素。 换言之, 基于核心胜任素质模型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工作分析往往更侧重于研究与高绩效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有关的核心显性个体行为表现和隐性个性素养特征, 恰恰这些核心胜任特征和行为定义了这一特殊教师群体岗位工作的主要内容及职责要求, 有利于提升学情、 教情分析的可预测性和合理性。

1.3 评价体系价值: 提升职业发展激励的有效性

优化评价因子, 确定指标权重, 完善评价体系,对核心胜任素质测量、 分析, 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准确地找出其能力素养短板。 同时, 基于个体的职业发展诉求和岗位满意度分析, 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为教师量身定制培养计划, 有的放矢突出培训重点, 提高职业发展激励实效, 促进实现“人岗配合、人事相宜”, 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提升。 此外, 还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标核心胜任素质评价体系适时修正、 完善自我发展路径,在积极承担主体责任过程中, 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堪当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研究的社会价值

能否锻造一支高胜任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校思政课, 关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巩固, 关涉肩负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培育, 更是关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重点指出了当下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中重点之一就是思政课教师能力素养提升。

2.1 使命召唤价值: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时代新人的时代需要

“办好思政课, 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解决好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思政课的作用发挥得怎么样, 关键在于各方面重不重视, 重点要看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素养是否能够胜任“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 其中,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更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传播思想真理、 启润时代新人的时代重任,能否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 具备高胜任素质的思政课教师, 能否用真善美滋养、 雕琢好青年大学生这块璞玉, 能否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进” 工作过程中, 更好地指导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在拔节孕穗期的“第一粒扣子”, 更好地帮助青年大学生回答青春之问, 更好地引导青年大学生铸牢理想信念之基、 把好人生航向之舵, 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千秋伟业能否赓续发展、 续写辉煌的重大现实问题。

2.2 应对挑战价值: 抵制西方价值观冲击和应对意识形态斗争的时代需要

大学是青年在社会意义上真正的“断乳期”, 是青年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 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大学不仅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关键场所, 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政治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我们处在深刻变化的时代, 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 多元价值观的挑战, 境外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弃以西方价值观来影响和争夺我们青年一代。 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也导致意识形态领域新情况、 新问题与日俱增。 在面对不良社会现象时, 马克思主义、 共产主义的信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全面推进, 青年大学生是担当复兴大任的关键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是夯实理想信念的关键渠道,思政课教师队伍是践行铸魂育人的关键力量。 鉴于此, 新时代迫切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胜任素质, 站稳思政课讲台, 守好思政课阵地, 在引导当代大学生明辨是非、 对错、 真假、 美丑过程中,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做出应有的贡献。

2.3 角色认同价值: 成为“经师” “人师” 相统一的“大先生” 的时代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 做好‘经师’, 又涵养德行、 成为‘人师’, 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 的‘经师’和‘人师’ 的统一者”[5]。 成为 “为学、 为事、 为人” 和“可信、 可敬、 可靠” 的“经师” “人师” 相统一的“大先生”, 不仅是新时代、 新形势赋予教育从业者的更高的职业期望, 而且也理应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群体的共同的职业追求。 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 成为“经师” “人师” 相统一的“大先生”, 政治理想胜任素质必须坚定。 做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大先生” 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 这就要求“听党话、跟党走” 要成为新时代思政课“大先生” 的人生信条和价值自觉。 同时, 新时代思政课“大先生” 要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之中, 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始终同党和人民同心同向同行,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 专业技能胜任素质必须过硬。 “求真学问, 练真本领”, 做“大先生”, 就要研究真问题, 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 新技术、 新理论。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以中国为观照求索, 以时代为观照报国,在讲好讲透讲活让党和人民满意、 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中发挥真本领, 在回应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 根本性、 关键性的重大理论问题上展现真水平。 品德修养胜任素质必须高尚。 “吐辞为经、 举足为法”, 做“大先生”, 就要以宽严相济对待学生成长, 以严格律己赢得学生尊重, 以人格魅力启润学生心智, 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为和人格境界, 关爱学生成长, 呵护学生心灵, 努力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和为世人效仿的榜样。

3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建构的基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要” 从 “六个方面、三个向度” 勾勒出了拥有核心胜任素质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群体的职业画像。 “政治要强” “情怀要深” 属于政治理想胜任素质, “思维要新” “视野要广” 属于专业技能胜任素质, “自律要严” “人格要正” 属于品德修养胜任素质。 政治理想胜任素质是信念之基, 专业技能胜任素质是立身之本, 品德修养胜任素质是魅力之源。 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唯有不断提升政治理想、 专业技能和师德修养三个核心向度的胜任素质, 切实贯彻落实好思政课建设“八个统一”原则要求, 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法, 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 才能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讲好受学生欢迎、 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思政课。

3.1 “政治要强”: 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理想胜任素质的价值底色

高校思政课的本质属性是政治性。 高校思政课的核心任务就是要重点解决好大学生如何“追求远大理想, 树立崇高信仰” 这个最根本的问题, 必然要求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做到理想信念坚定、 政治过硬, 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 政治素养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理想胜任素质的精髓内核, 在教师胜任素质体系中处于统领地位。 “传道者必先明其道、 信其道。”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 “想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 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1]。有理想信念的人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才能把道理讲深、 讲透、 讲活。 只有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 共产主义的信仰,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增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才能在教书育人中真正做到坚定理想信念, 牢记初心使命, 自信自励, 启智润心。

3.2 “情怀要深”: 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理想胜任素质的精神支撑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优秀的教育从业者常怀为国育才、 为民请命的家国情怀和人民情怀, 将自己从事的职业视为奋斗一生的事业。 在择业的动机上, 表现为对教育职业发自内心的充分认同和执着热爱, 对自己一生所追求的人民教育事业的敬仰之心和向往之情。 教师只有自身情怀深、 动真情, 学生才能内心受感染、 有共鸣, 才能达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沟通、 教学相长, 影响学生的一生。 可见,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 的事业”[6]。 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到与历史同向、 与祖国同行、 与人民同在, 时时刻刻怀着国家民族的大义, 点点滴滴念着党和人民的利益, 将自身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紧紧相连, 有效地实现大社会和小课堂的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备深厚的人民情怀, 以服务人民、 奉献社会为己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价值导向, 面对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和外界不良的诱惑, 能够始终持守好立德树人初心、 担当好教书育人使命。

3.3 “思维要新”: 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技能胜任素质的内在要求

具备高胜任素质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往往能够在自我管理、 自我完善、 自我发展、 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做到“守正” 与“创新” 的知行合一。 思想解放和思维创新是绩优高校思政课教师重要特征表现之一,是适应时代变化的必然要求, 是推进实践创新并不断提升自身胜任素质的内在驱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创新课堂教学”[1]。 这里的“新” 意味着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技能胜任素质需要在守正传承基础上的提升和创新。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而且还要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运用, 使之转化成为指导实践教学的科学方法论,进而用于教学实践创新, 因为这样的课堂教学创新才有根基, 才有鲜活的生命力。 “新” 也是解决“如何教” 的关键。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 因势而新[7]。 鉴于此,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 课堂教学中注重融入创新性、 批判性思维, 立足于“国事”“时代” 和 “形势” 的变化, 积极回应国家战略发展、 历史时代演化和内外形势变化过程中的社会关注, 善于抓本质, 能够辨是非, 做到明曲直。 同时,努力以现代技术赋能思政课堂教学, 确保网上网下与校内校外的深度融合, 实现在强化思政课“粘性” 过程中, 不断提升学生的“兴趣感” “获得感” “满意感”, 在理直气壮地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教学相长中, 也实现自身核心业务素养的提高。

3.4 “视野要广”: 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技能胜任素质的重要构成

“见博则不迷, 听聪则不惑。” 拥有宽阔的视野和开阔的格局的人往往拥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 具备在纷杂局面中洞悉事情本质的能力, 准确把握形势发展的规律, 更加精准地发现问题和有效地解决问题。 “视野要广” 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中的重要内容。 换言之, 高胜任素质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应是拥有宽广知识视野的“好老师”, 而且还应是具备广阔国际视野和深厚历史视野的“大先生”。 一是要博通经典, 学贯中西。 高校思政课教师具备广博知识储备是胜任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 高校思政课教师所必备的知识体系, 不仅应涵盖自身学科的专业理论, 而且还要涉及社会学、 教育学及经济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 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提升知识传授过程中的说服力。 二是要审视当下, 放眼世界。 高校思政课教师还应具备国际视野, 在客观审视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前提下,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 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 看待外部世界”[7], 更好地引导学生洞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更好地帮助当代大学生及时回应因西方不良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所导致的各种思想困惑。 三是要以史为镜, 方知未来。 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 走向未来”[8], 要在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演变规律中不断汲取不竭的智慧和丰富的滋养, 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大势, 树立大历史观, 坚定文化自信, 强化使命担当, 践行爱国精神, 更加有效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3.5 “自律要严”: 高校思政课教师品德修养胜任素质的根本内容

“师者, 人之模范也。”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律意识集中表现为个体在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的指导下, 对某种要求、 思想或认知的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 其本质上是认知、 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 是高尚的师德风尚内化于心、 外显于行的现实表现。 “己不正, 焉能正人。”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使命神圣、 身份特殊, 必然要求他们时时刻刻恪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同时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将“自律、 自省、 自讼” 的道德价值遵循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 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在身体力行中达成知与行合一。 自律修身不易, 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在落细、 落小、 落实上下功夫, 坚持把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融入到自身言行的方方面面,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自身社会实践的点点滴滴。 此外, 职业鲜明的政治底色决定了高校思政课教师无论课上课下、 线上线下、 校内校外, 还是在国内国外, 都应该是“行为世范” 的楷模, 都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示范者, 都应该是“知荣辱、 讲正气、 作奉献、 促和谐” 的社会风尚引领者。

3.6 “人格要正”: 高校思政课教师品德修养胜任素质的核心要件

“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个体人格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 价值取向、 精神风貌和行事风格的集中凝练和表达。 “人格要正” 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形象气质塑造的基础, 是感染学生、 赢得学生的前提, 更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中的关键品质。 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通过课上教学的谆谆教诲、 课下为人师表的行事风格更好地去感召和影响自己的学生, 同时在不断塑造和提升自身的独特人格魅力过程中, 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其身正, 不令而行。” 高尚的人格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调节作用, 思政课的道德引领作用发挥, 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思政课教师在坚守正道过程中对自身人格品质的淬炼、 塑造和打磨上, 落实到以高尚的师德、 严谨的师风为学生领航上, 落实到以深厚的学识、 宽广的视野助学生成才上。 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注重恪守师德师风和锤炼道德品格, 以由内而外的学识魅力、 个人气度和形象气质为依托, 采取适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学识去感召学生、 吸引学生、 影响学生; 另一方面, 还要持守好严谨的教学态度、 务实的科研作风、 无私的教育热情, 用扎扎实实的道德操守和真真切切的人格魅力, 更好地赢得广大学生发自内心的支持和拥戴。

猜你喜欢
胜任素质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