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获得感”理念下教学公开课活动的诊断与改进

2023-02-06 13:28徐坤山石泉彬张亚萍
关键词:获得感公开课机制

徐坤山,石泉彬,张亚萍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0 引言

教学公开课活动以教学研究为重要目的,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例》(苏职称〔2021〕62 号)将开设一定级别的教学公开课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在一定范围成功开设教学公开课也就成为教师个人发展诊断与改进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教学公开课的评价褒贬不一,在总体上肯定其推动教研改革积极作用的同时,针对具体的教学公开课,有些评议者提出“作秀课”“表演课”“不适宜常态推广”的评说。这给教学公开课组织管理者、教学公开课评议者和主讲教师及其团队带来了迷茫和困惑,使他们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挫败感”。进一步追寻教学公开课真正的价值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1 最大程度提升获得感是教学公开课应有的价值追求和诊改目标

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提出了“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重要论断,此后又在多次会议上强调了“获得感”相关的改革目标和要求。“获得感”作为一个重要理念迅速成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南和学者研究的热点,“获得感” 更是成为社会流行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阶段,社会个体正处于“相对剥夺感”和“获得感”的博弈之中,削弱“相对剥夺感”,争取社会公平正义,增强获得感,寻求生活意义,是社会发展的价值指向[1]。提升改革主体的获得感成为各项改革工作的价值追寻目标。

“获得感” 理念在教育领域得到特别的关注,提高教育教学改革的获得感成为各类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也成了教育教学改革坚持的重要理念。作为推动教学诊改工作的重要文件,《江苏省高职试点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复核工作实施方案(试行)》(苏高诊〔2019〕5 号)明确将“师生员工对学校诊改工作是否满意和有获得感”列为诊断复核的关键指标要求之一,必然会引导“诊改”试点学校用“获得感”理念推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和各项教学诊改工作。

作为教学公开课的组织管理部门,面对教学公开课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实需求,我们只有始终坚持“获得感”理念,将提升教学公开课获得感作为价值目标追求,研究优化教学公开课活动的实践路径,才能实现教学公开课工作的不断改进和良性互动。

2 深刻理解“获得感”理念的内涵要义

坚持“获得感”理念,前提是深刻理解“获得感”理念的内涵要义,尤其是获得感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2.1 把握“获得感”理念在教学改革领域的实践指导意义

“获得感” 理念在教育改革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近三年来就有上百篇相关的研究论文公开发表,凸显了教学活动主体的获得感在教学改革中的突出地位和价值取向,也表明了“获得感”理念在教育教学改革领域中的实践指导意义。“获得感”理念引领下的教学改革实践,应进一步明确改革的目标、主体、受益者、路径及动力机制等[2]。获得感是教师创新教研工作不竭的直接动力。“获得感”理念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改革提供了一种清晰的思路,即在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水平过程中,管理者要使利益相关主体感受“获得”,要制定清晰的目标,让成效看得见、摸得着[3]。

2.2 领会获得感产生的根源及形成机制

领会获得感产生的根源及形成机制有助于我们在践行“获得感”理念过程中进一步明确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2.2.1 获得感的产生包含了物质根源和心理根源

获得感的产生包含了物质根源和心理根源。获得感的物质根源是指影响个体获得体验的各种客观条件与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而获得感的心理根源是指影响个体对自身各个方面获得状态进行评价的个体因素和心理因素,包括期望、认知、情感以及行为[4]。因此,物质根源是获得感的基础,而心理根源是获得感的核心,彼此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适切的期望和需求、合理的认知比较、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有效的行为对于提升获得感会产生正向效应。两方面根源对于获得感的影响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关注。

2.2.2 获得感的内生机制和外发机制

有研究者阐释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获得感的内生机制和外发机制[5]106,这无疑对我们开展教学诊改,提升师生获得感有着很好的启发作用。内生机制基于教师的主观意愿、内在动机,体现在教师教学中主动建立合理的生命秩序,遵循“自我期望—有效整合—优化利用—自主发展”的生成路线。这是教师基于个人专业发展的内在期望,主动争取发展机会的路线。教师想要有较高的获得感,就需要将职业的外在标准内化,转变为自发的行为。外发机制遵循“外在期望—主动参与—意义同化—价值顺应”的生成路线,其中政府、学校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发挥着外部影响作用,典型的外在期望,如外在荣誉和称号能够让教师获得一种内在的满足感。两方面机制在改革活动中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改革主体获得感的形成。

2.3 明晰获得感的影响因素

根据动力来源和作用机制的不同,影响获得感的因素可以分为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

2.3.1 内源性因素是获得感内生机制的动力源

内源性因素来自获得感产生的活动主体。就教师获得感而言,影响获得感的内源性因素包括教师的期望、进取心、价值取向、专业(职业)能力基础等。内源性因素推动教师群体“自下而上”的自我发展,是教师内隐的自我成长,如教师通过学习、进修,得到自身的专业发展,进而拥有强烈的获得感[5]105。对于消极被动以及迷茫困惑者而言,难有获得感的产生。

2.3.2 外源性因素是获得感外发机制的激发器

外源性因素主要源于外部环境与管理者的调控和激励。就教师获得感而言,影响获得感的外源性因素包括学校相关的管理规程、项目(活动)规划、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运用、学校质量文化以及社会评价舆论等。外源性因素对于教师获得感的发展起到激发、引导或者控制的作用[5]105。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公平公正的环境与评价,对于获得感的产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提升教学公开课获得感的实践路径

教学公开课活动作为学校常规教育教学管理的内容之一,是由教学管理部门组织教师在学校或院系范围内公开的课堂教学活动。活动邀请同行教师、教学督导和学校领导参与观摩、评议和研讨。开展这样的活动意在示范、交流、研讨、展示教学改革成果,对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诊改”的重要事项之一。在提升教学公开课活动主体获得感这一诊改目标下,规范教学公开课活动工作流程和标准,实施教学公开课活动“诊断与改进”,需要关注如何将“获得感”理念贯穿到教学公开课活动全过程,如何把提升师生获得感作为教学公开课的价值追求目标,并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如何提高教学公开课评判的公平公正性,使教师在教学公开课活动中获得激励。作为活动管理者,就要在教学公开课活动的计划管理、过程管理和成果展示及运用等方面加强改革,突出重点,提升管理效能。

3.1 教学公开课活动的计划管理重在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

每一学期由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制定的校、院(系) 级教学公开课活动计划都应明确活动的目标和具体安排,包括公开课活动展示交流的主题(专题)、开设公开课的数量以及活动开展的各项程序性要求等。作为教学公开课活动的计划管理环节要重点进行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的分析研究,以提高参与者的获得感。

比如,针对不同资历主讲教师的不同期望,设置不同的公开课类型和级别。如,校级或院(系)级汇报型公开课、主题研讨型公开课、示范性公开课等,并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加强公开课的分级分类管理吸引更多老师参与到公开课活动中,选择自己适合的公开课类型,减少“作秀”和“表演”的成分。为了充分提升主讲教师及所在专业课程团队在教学公开课活动中的积极性和获得感,公开课活动计划在明确活动的有关程序性要求时应当坚持问题导向,这就要预先开展专题研究,针对既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对策。如,针对公开课活动在有些专业课程团队中不能得到有效的交流,研讨、活动的成果未能得到充分展示等问题,在计划中就要进一步明确公开课研讨和成果展示的程序性要求和公开课活动评价标准。再如,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为了交流展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成果,教学公开课活动特别设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题,在活动计划的制定方面不但要明确该活动主题的原则要求,还要将主题有关的文件资料提供给老师们,以便其在教学改革研究和准备公开课过程中随时参考。

3.2 教学公开课活动的过程管理重在计划执行的规范性和公平公正性

加强教学公开课活动的过程管理,重点在于努力提高计划执行的规范性和公平公正性。基于对获得感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以及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分析,教学公开课活动的过程管理应当突出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坚持多主体积极参与和多维评价。公开课活动组织管理者、主讲教师及其所在团队、参与观摩的教师、评课专家以及开讲班级的听课学生等都是教学公开课活动的主体,都应明确其主体性要求,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多维评价,即从不同主体视角对公开课进行评价,总结亮点和不足,让各方面主体从公开课活动中有所获得,感知活动的规范性和公平公正性。如,主讲教师及其所在团队的评价重点在于交流其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特色、不足与困惑等;管理者的评价重点在于考察公开课活动是否按照计划要求开展活动、展示成果。同时,要根据设置的公开课评优条件和标准遴选出优质公开课。二是要建立良性的互动反馈机制。良性的互动反馈机制对于维持公平公正的环境,提升活动主体的获得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此,需要通过公开课活动管理交流平台公布公开课活动计划,同时要公布公开课评价标准、活动的程序要求及公开课评优指标要求等,要及时发布公开课活动的海报和通知,要针对活动中的问题、困惑等提出并公布诊改措施和方案,建立起“目标—计划—实施—诊断—反馈改进”的良性互动反馈机制。

3.3 教学公开课活动的成果展示和运用重在充分体现其激励作用

如前所述,管理者的激励作用是影响获得感形成的重要外源性因素,教学公开课活动的成果展示和运用重在充分体现其激励作用。为此,建立教学公开课的管理交流平台或在教学管理部门网站上开辟教学公开课专栏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平台(专题网页),分学期展示每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团队评议(精要)、主讲教师的总结报告(精要)、公开课的专题报道、公开课的评选结果等。教学公开课活动的数据还要与学校诊改平台对接,成为教师自我“诊改”的数据源,要与教师个人发展目标、要求相互衔接呼应。对于示范公开课、优质公开课、公开课组织奖获得者或团队要给予合理的工作量补贴和奖励,教师取得这些成果除了作为职称评定的必要条件,还可以作为评定优秀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以及教学成果奖的指标,全方位提高教学公开课活动在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激励和促进作用。无疑,这正是提升教学公开课获得感的应有之义和必要举措。

4 结束语

实施改革的根本目的和意义在于提升改革主体的获得感。教学公开课活动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活动载体和学校推进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平台之一,提升活动主体的获得感,应当成为我们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在高职院校全面实施教学诊断与改进的背景下,改革完善公开课活动的管理,从计划到实施,从目标设定到成果的展示和运用,都要把提升获得感的理念贯穿其中,使教学公开课活动作为“获得感”理念和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实践场景,从而增强“获得感”理念对于教学诊改工作的推动力。

猜你喜欢
获得感公开课机制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