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金融支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①
——基于湖南省益阳市的案例分析

2023-02-08 11:39中国人民银行益阳市分行谌争勇
农银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益阳市信贷全市

■ 中国人民银行益阳市分行 谌争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稳企纾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湖南省益阳市金融系统紧扣落实“三高四新”②战略定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建立常态化政银企对接机制,不断引导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全力推动保险业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当前,益阳市金融运行稳健,风险总体可控,经济与金融形成良性循环,为金融助力打好湖南省经济工作“发展六仗”③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制约了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金融支持益阳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④

2022 年末,益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76 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居全省第6,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增速1.88 个百分点、1.15个百分点;各项贷款余额2103 亿元,同比增长15.5%,增速居全省第2,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增速5.11 个百分点、3.86 个百分点;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1.64%,较年初下降0.07 个百分点。全年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新增融资80.98 亿元,同比增加19.52 亿元,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额的比重为20.66%,创下历史新高。全市保险业保费收入80.1 亿元,赔付支出29.5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3%、9.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0.1 亿元,同比增长7.6%,人身险保费收入60亿元,同比增长5.9%。

(一)强举措,加大信贷投放

益阳市人民政府和人民银行益阳市分行等金融监管部门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指引,组织全市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暖春行动”“百名行长千企行”等活动,金融市场进园区、企业宣讲稳企纾困金融政策,并运用专项资源、专业团队、专门通道、专属产品等手段为企业提供帮扶,坚决支持稳住益阳经济大盘。活动期间,累计走访企业6000余家,协调解决融资问题779 个,发放贷款371.2亿元,为高新技术企业新增授信4541.7 万元。同时,聚焦重点项目融资需求,加大对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全市21 个省重点项目融资余额增加30.7亿元、增长1.1 倍,有效保障了常益长铁路、信维5G 产业园、安化黑茶特色小镇等项目的资金需求。结合“万名干部联万企”行动,全面开展企业“信贷客户”倍增专项行动。创建“益阳金融”微信公众号,便捷企业线上融资,建设园区“企业融资服务窗口”,提升企业线上线下信贷获得便利度。截至2022 年12 月末,全市基础设施类贷款比年初增加125.54 亿元,同比增长27.42%;全市涉农贷款余额975.05 亿元,比年初增加150.16 亿元,增长18.08%,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2.57 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57.58 亿元,比年初增加147.65 亿元,增长36.9%;制造业新增贷款11.16亿元,同比增长9.36%;绿色贷款余额242.8 亿元,比年初增加118.02 亿元,同比增长103.1%。

(二)抓创新,缓解融资难题

银行机构积极推动创新自身金融服务产品和方式,探索农业商标、保单等抵质押创新和供应链金融服务,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题。如农业银行益阳分行创新推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贷款,助力赫山区实现土地全面数字化流转,2022 年全市共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4.08 亿元;积极推动市级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投入运营,累计为94 家企业提供信用贷款3.06亿元。工商银行益阳分行以“前期信用贷款+项目建成后收费权质押”的方式,先后发放贷款3.7 亿元、2.48 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绿色新兴产业的发展。建设银行益阳分行发放湖南省首笔稻虾产业商标权质押融资贷款4000 万元,经验做法获《人民日报》头版推介。邮储银行南县支行以“政府担保基金+保证保险+合作社成员资金池+自然人保证/抵押”组合担保方式,为稻虾种养户量身定制了“稻虾共生惠农贷”专项产品,累计发放贷款8.19 亿元。农发行益阳分行创新融资模式,在桃江县志溪河流域综合治理建设项目中,探索出以河道清淤砂石处置收入为项目主要还款来源的“水利+信贷”模式,累计投放贷款21 亿元。

(三)重普惠,让利实体经济

全市银行机构进一步合理扩大授信审批权限,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加大普惠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截至2022 年12 月末,全市银行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34.02亿元,比年初增加51.89亿元,增长28.49%,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12.98 个百分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户数比年初增加14312 户;2022 年累计投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比年初下降0.39 个百分点。引导银行机构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出台减免费条款、落实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加大信用贷款投放等措施,持续为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实体经济合理让利,帮助各类市场主体节约融资成本。截至2022 年12 月末,全市银行机构当年累计办理无还本续贷22.21 亿元,其中小微企业20.05 亿元;累计培植首贷企业535 户,投放首贷企业贷款27.7亿元;全市一般贷款、企业贷款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同比分别下降62、44、38 个BP,为企业减少利息支出近2 亿元。其中,农业银行普惠贷款较2021 年同期优惠100 个BP,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仅4.4%,工商银行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仅4.28%。工商银行在免除贷款审批评估费的基础上,还降低结算手续费,并承担普惠小微贷款保险费等。2022 年,全市新发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比2021 年下降34 个BP,市融担公司备案业务平均担保费率降至0.66%。

(四)促发展,丰富金融业态

一是不断拓展资本市场。2023 年,新增18 家企业在湖南股交所挂牌。目前,益阳市37 家企业入选省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市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企业达56 家,推进企业上市“金芙蓉”跃升行动成效排全省第五、B 类地区第一。二是不断改善民生领域保险服务。规范发展大病保险、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制度更加完善,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责任险向8200 家企业赔付5751 万元,养老年金业务覆盖24.3 万人,同比增长1.51%。强化对重点事故、自然灾害的保险保障,其中农险支付抗旱赔款1.19 亿元,有力支持了农户保收。三是不断壮大地方金融组织。南县、沅江等地不断深化政银担合作模式,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已实现区县(市)全覆盖。截至2022年12 月末,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在保余额46亿元,超额完成年初下达的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在保余额目标任务,比年初增加32.96 亿元。

(五)防风险,确保金融稳定

综合运用央行评级、资产质量真实性评估、压力测试等多项工具精准监测风险,有效实现全市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不断好转,推动持续巩固脱困化险成果。2022 年,全市银行机构守住了风险底线,没有发生重大声誉风险或负面事件。稳妥管控房地产风险,“保交楼”工作稳步推进,4 家集中度超标法人机构的指标均不同程度好转;深化金融生态城市创建,将其纳入地方政府高质量发展考核内容;创新开展存款保险知识宣传方式和竞赛活动,助推地方政府化解债务风险,通过“六个一批”缓释政府隐性债务风险22.74 亿元,有效防控了“爆雷”风险。在全市组织开展大数据反保险欺诈、扫黑除恶、金融放贷领域、养老诈骗等非法金融打击活动,大力整治“代理退保”黑产乱象,并加强电信网络诈骗和跨境赌博“资金链”治理。截至目前全市涉众型非法经营风险主体总数由年初的87 个降至36 个,陈案审结率、结案率分别为92.76%和75.65%。

二、金融支持益阳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贷总量保持较高增速掣肘较多

一是银行信贷储备项目不足,转化率偏低。目前益阳市中心城区11 家银行机构有7 家信贷储备项目同比下降,共储备项目265 个,同比下降近40%,受项目审批进度慢、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项目重复储备等因素影响,储备项目转化率整体不足40%。二是有效信贷需求不足,信贷承载能力有限。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需求回升缓慢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主动收缩或放缓扩张,减少经营投资,信贷需求持续减弱,甚至通过提前还贷来降低成本,导致有效信贷需求不足。三是金融脱媒现象加剧,形成了对银行信贷需求的挤压。随着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等融资渠道的不断拓宽,企业融资对银行贷款依赖性逐步减弱,部分大型国企等集团公司向其总部财务公司融资,从而挤压银行信贷需求。四是受国家政策的调整,靠投资和房地产拉动的贷款增长已不可持续。国家明文规定银行对负有政府隐性债务的平台公司不得提供流动资金贷款,而大部分基础项目都是由平台公司承担,且负有政府隐性债务,配套融资难以从银行获取。

(二)信贷结构亟待进一步优化

一是制造业贷款增势偏缓、总量偏小,其占比与增加值占比极不匹配。至2022 年12 月末,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为130.42 亿元,比年初新增11.16亿元,同比增速为9.36%,低于各项贷款增速6.15个百分点,余额、增额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为6.2%、3.95%,这与制造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34%的比重相差甚远。二是小微企业贷款中民营企业增长情况仍不及国有企业,增量占比仍然偏小。截至2022 年12 月末,国有企业贷款新增104.95 亿元,占小微企业贷款新增额的74.13%,高出民营企业占比50.14 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贷款增速为36%,高出民营企业贷款增速2.1 个百分点。这也导致了小微企业贷款增长情况与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感受相背离的现状。三是贷款投放主体较为集中,“垒大户”现象仍然存在。全市新增贷款5 亿元以上的企业11 户,其新增贷款合计占新增贷款总额的30%,大量信贷资源集中在少数企业,造成对小微企业信贷资金的挤压。四是贷款投放领域集中。目前,益阳市信贷投放领域仍以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领域为主⑤,基建领域新增贷款占比超五成,承贷主体以平台公司为主,全市新增贷款排名前40 位的贷款主体中有38 户为承担政府基建项目的平台企业。

(三)风险防控任务仍然艰巨

2022 年,全市贷款风险基本可控,不良贷款率小幅下降,但如果剔除不良贷款核销、转让及新增贷款的稀释作用,不良贷款率实为上升。一是小微线上不良贷款快速增长。随着小微线上贷款的不断推广,风险也不断暴露,线上贷款产品不良率较高。二是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业不良贷款率大幅攀升。受疫情冲击,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年末不良率分别为29.29%、12%、5.27%,均超过了5%的警戒线且远高于各项贷款平均不良率。三是房地产行业风险持续向金融领域转移。尽管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支持政策,但市场信心回升、购房需求释放还需时日,楼盘停工、房主停供对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还在持续。受近期“抱团停贷”影响,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逾期率快速上升,风险反弹压力增大。四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与企业债务风险不容忽视。隐性债务方面,益阳市当前仍处于债务到期高峰,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银行展期转期降利率压力大,相关信贷违约风险上升。企业债务方面,当前企业普遍面临较大经营压力,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同比回落0.6个百分点,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平均回款期均有所增加,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值得关注。

(四)资产保全难度大和增信机制不健全

目前益阳市银行业不良贷款处置方式较为单一,仍以现金清收、呆账核销、诉讼追偿等传统处置方式为主,其中现金清收仅占43%,资产证券化处置方式受地域经济环境的影响实施难度大、占比不高。部分不良贷款企业和个人经营效益及收入下降,严重影响了其还贷能力,清收难度加大。诉讼追偿效果也不及预期,即使案件获胜诉,但抵押物处置时间长、变现难度较大,在执行中银行虽有对抵押物的处置权和优先受偿权,且流拍的情况较多,尤其是商铺成交的可能性不高,银行往往是赢了官司输了钱。在增信机制方面,一方面,益阳市融资担保体系较薄弱。从供给端来看,目前益阳辖内仅有两家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分别为4.24亿元、1 亿元,两家公司按1∶10 的比例担保,最多可担保贷款52.4 亿元,与益阳市2100 多亿元的贷款规模相差甚远,杠杆效应难以充分发挥。从需求端来看,辖内融资担保需求快速增长,截至2022年末,全市政府性融资在保余额比年初增加32.96亿元,后续可能面临担保能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风险补偿机制建设不足、补偿门槛较高。据调查,各区县(市)虽然设立了一些风险补偿基金,但规模较小,一般在5 亿元—10 亿元不等,且对风险补偿的条件较苛刻,银行贷款产生风险后得到补偿的难度较大、比例较低。两方面原因使得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涉农主体等领域仍然存在惧贷心理。

(五)保险市场和证券业发展仍面临诸多短板

一是保险市场稳健运行面临三大挑战。首先,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大。全市规模前5 的财险、寿险公司业务占比分别达到90%、65%,中小保险公司生存空间持续承压,接近一半的中小保险公司保费负增长。其次,保险业发展不平衡。财产险增长乏力,车险业务整体仍为亏损,全市17家财险公司中有10 家车险业务亏损,亏损面超过59%;寿险公司发展后劲不足,全市24 家寿险公司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高增员、高脱落、低留存和同质化竞争态势,其所引发的客户流失及孤儿单、投诉量、经营成本增多等问题不容忽视。再次,保险保障存在较大缺口。2022 年,益阳市保险深度约为3.7%,比全国低0.2 个百分点,保险密度约为2080 元/人,比全国低1100 元/人,比全省低191 元/人,其中农业、制造业、科技等领域保险保障水平有待提升,巨灾险、责任险发展不充分,人身保险缺乏对不同收入人群的差异化服务。二是证券业发展存在三大短板。首先,上市后备企业数量偏少。2021 年和2022 年,益阳市进入全省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的企业数分别只有20 家和37 家,后备资源较为匮乏;全市拟上市企业均为民营企业,企业规模和体量偏小,科技含量不高,抗风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还偏弱,一定程度制约了企业上市。其次,企业上市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北交所设立和IPO 注册制推行后,企业上市的选择面越来越宽,但上市对企业发展的基本面和规范性要求越来越高。受IPO 审核趋严、企业业绩下滑等因素影响,企业上市进程不及预期。再次,个别上市公司存在注册地外迁、重资产占比较重、应收账款较多、流动性紧缺、股票质押率偏高等风险,需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三、进一步提升金融支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质效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统筹好“平台建设”“财税引导”“优化环境”

一是加快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抓好常态化银企对接、“我为企业找资金”等举措的落地见效,推动各省级工业园区开展“潇湘财银贷”工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及绿色低碳等领域的信贷支持。二是发挥财税政策引导作用。对金融机构向重点领域发放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和担保费收入免征增值税,给予贷款适当贴息,降低企业贷款成本,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进行税收减免或补贴,增强担保机构实力,并推动有条件的县级政府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三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做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和涉众型非法金融活动整治,解决银行债权执行难的问题,为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解除后顾之忧。

(二)加强金融监管引导,兼顾好“投放加量”“监管松绑”“公司治理”

一是以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促信贷投放加量。用好人民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向市场投放低成本资金,引导银行机构创新“再贷款+”模式,撬动对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信贷资源投入;优化存款准备金管理,对重点领域投入较大的银行给予一定范围内的降准优惠。二是实行差异化监管政策。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安排专项信贷计划和规模,显著提高重点领域贷款的比重、增速和总量,切实满足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有效融资需求;适度提高重点领域不良贷款的容忍度,降低拨备率,调动银行机构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三是持续强化公司治理监管。进一步加强中小法人银行股东股权管理,构建对资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同时,深化保险业务改革,不断优化高赔付车型费率回溯机制,指导合规运用车险自主定价权,稳步推动寿险代理人业务转型发展。

(三)提高金融机构工作质效,平衡好“创新产品”“完善机制”“力促上市”

一是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引导金融机构丰富信贷品种,积极推行“税融通”、银政担合作、仓单订单质押、应收账款、收益权等新型抵质押方式,提高企业获贷率。推动保险机构加大保险产品创新,拓展保险深度,提高保险密度。二是完善信贷激励机制。改革商业银行内部信贷激励机制,完善信贷考核办法,建立健全不良贷款尽职免责条款,缓解信贷员放贷心理压力;配置专项信贷规模,加大小微企业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三是力促企业上市。要以“金芙蓉”跃升行动为契机,把握北交所扩容窗口期,开展资本市场服务进“园区”活动。支持企业在湖南证监局辅导备案,做好企业调整上市板块的协调指导。

(四)增强实体经济活力,把握好“内强素质”与“外塑形象”

一方面,实体经济要“内强素质”。实体经济要加快转型升级,在培育核心技术、核心工艺、核心能力上下功夫,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规范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切实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合理选择融资方式,控制融资杠杆,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抵抗风险的能力,为扩大融资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实体经济要“外塑形象”。实体经济要与银行机构保持信息透明共享,严防套取或挪用银行贷款,避免因融资过度带来财务风险,保持财务数据和纳税缴费信息的健全真实,主动对接金融机构信贷审批标准,获取金融机构持续稳健支持。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也要不断提升金融修养,全面深入了解信贷产品、信贷流程,以提高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不断推进实体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注释

①[基金项目]该文系2023 年度益阳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现代金融服务益阳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立项编号:2023YS093)的研究成果。

②“三高四新”湖南省发展战略: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新路子,新作为,新担当,湖南新篇章。

③湖南省经济工作“发展六仗”指的是经济增长主动仗、科技创新攻坚仗、优化发展环境持久仗、防范化解风险阻击仗、安全生产翻身仗和重点民生保障仗。

④文中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银保监会益阳监管分局2022 年度银行保险业运行统计数据及中国人民银行益阳市中心支行2022 年末金融统计数据报表。

⑤该类贷款主要是以项目贷款形式发放的基本建设贷款,一般均为长期贷款,非此文所述的贷款期限较短的流动资金贷款或“配套融资”。

猜你喜欢
益阳市信贷全市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乐为编纂党史正本献余热——记益阳市中共党史联络组顾问钟明星
对党忠诚 纪律严明 赴汤蹈火 竭诚为民——益阳市消防支队侧记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
益阳市水库监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及应用
益阳市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进中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