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大学生党史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3-02-08 22:17智晶晶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党史红色铁路

智晶晶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0)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中国铁路史是一部铁路人听党指挥、跟党走,筚路蓝缕、战天斗地的革命史和奋斗史,是党史教育的重要资源,重温这部革命史、奋斗史,汲取红色营养,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夯实信仰之基。

一、铁路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依托广大人民群众,立足中国国情,在实践中创造的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以及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先进文化。铁路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在党的领导下,铁路人用勤劳、汗水甚至鲜血创造的凝结广大铁路人智慧结晶的文化。河南拥有种类繁多、特点突出的铁路红色文化资源。从物质形态看,有标志性的铁路建筑、纪念馆、纪念塔、烈士公墓等;从精神形态看,有独具特色的铁路红色文化和铁路红色精神;从文艺形态看,有京剧《红灯记》、电影《风暴》《铁道游击队》等作品,这是开展党史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和资源。

二、铁路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大学生党史教育的重要性

(一)补足精神之“钙”,夯实党性教育之基

纵观中国铁路发展史,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一代又一代铁路人在拼搏奉献中形成了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基因与传统,激励着铁路人勇担“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历史使命。重温中原铁路奋斗史,汲取红色营养,形成精神谱系,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夯实信仰之基,推动党史教育走深、走实、走心。

(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推动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铁路红色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构成,极具民族特色,有价值引领、道德教化、情感熏陶的重要作用。其相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大学生党史学习提供了鲜活立体的素材。中国铁路产生、发展、壮大的历史贯穿了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蕴含深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对大学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意义重大。加强对铁路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阐发,创新传承路径,使铁路红色文化教育像空气一样融入日常,推动其入脑、入心、入行,有利于打造地方红色品牌,推动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丰富课程思政资源、活化教育形式

一百年来,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铁路修到哪里,哪里就留下了铁路人建造的精神“家园”,挖掘、利用铁路红色文化资源,大力讲好铁路红色故事,剖析蕴含其中的伟大革命精神,用铁路红色历史启迪人,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内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染力。可以通过课堂讲授、影音展示、情景剧排演、现场参观、讨论互动、案例分析等多种策略,将铁路红色文化有针对性地引入思政课堂,增强思政课的特色与实效。

三、铁路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大学生党史教育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赓续红色基因、创新传承方法,是新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

(一)深化“三教”改革,突出“红”的特色

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深入推进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的改革。

1.打造专业师资团队

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学习、传承红色文化的效果。高校应从实际出发,着力强化对教师队伍的培训,精心打造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深厚、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熟悉铁路红色文化资源的专业教师队伍。河南的铁路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可通过建构访谈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新教学模式,组织开展系列教科研创新活动,挖掘铁路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

2.深入推进教材改革

河南高校要依靠和挖掘地方独具特色的铁路红色文化资源,如“中共洛阳组”诞生地纪念馆、二七纪念塔等,收集整理铁路红色事迹、英雄人物、影视作品等各类铁路红色文化资料,开发铁路红色故事品读、铁路红色文化等课程,编写系统教材,建立铁路红色文化资源库,打造一批影响力大、辐射范围广的精品课程和优秀教材。

3.大力推进教法改革

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和学科背景,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将铁路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同时,将铁路模范人物引进课堂,用他们的事迹激励广大师生立足本职岗位建功立业。再者,丰富实践教学,开展参观研学、现场教学,通过鲜活、直观的形式,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促使当代大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二)开展社会实践,立足“红”的基地

针对理论学习脱离实际的具体问题,积极搭建实践育人体系[1],利用好河南省丰富的铁路红色资源,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到铁路红色教育基地亲身感受铁路人不怕吃苦、敢为人先的爱国主义精神,实现知行合一。如组建铁路红色基因青春寻访队,追寻红色文化根脉,夯实党史教育之基。再如,实地走访“中共洛阳组”诞生地纪念馆、郑州火车站百年史馆等多个铁路红色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接受洗礼,真正使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果,渗进血液,浸入心扉。

(三)发展红色社团,激活“红”的团体

马克思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2]当前,学生社团已经成为青年学生交流、学习的重要场所,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社吸引、鼓励了一批热爱红色文化的学生自觉学习、挖掘、传承和传播红色文化。成立红色文化学习的学生社团,以丰富的社团活动化被动为主动,增强学生凝聚力。如结合铁路特色开展“百名学子微讲述百年党史”和“‘青’听‘青’述‘四史’”活动,使广大青年学生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以情景剧、朗诵、歌舞等形式,让学生重演铁路建设历史,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启发,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传承铁路红色文化,争做新时代铁军。

(四)打造传播平台,用好“红”的媒介

在自媒体时代,要坚持把信息技术融入传统教学。当代大学生思想活泼,“网络化生存”趋向显著。广大思政课教师、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要学会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积极抢占微博、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新媒体阵地,统筹好线上线下两个育人空间,推进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给红色资源换上“科技外衣”

如何让红色资源“动”起来、“活”起来?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喜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以铁路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虚拟博物馆,实现云游二七纪念塔等红色教育基地,使红色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增强红色文化资源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2.给学校自媒体矩阵添加“红色话筒”

学校的官方媒体以及二级学院的微博、微信公众号要重视推送融教育性、知识性、服务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铁路红色文化优质推文。如我校通过“郑州铁院思政课”“郑州铁院团委”等微信公众号以学生喜闻乐见的音视频、图文、直播等形式,多次推送中原铁路红色基因寻访资料,受到广大学生一致好评。搭建网络学习大平台,发挥新媒体平台强大的传播力和渗透力,实现在校学生群体基本全覆盖,打造“指尖上的课堂”。同时,依托这些传播媒介,通过“视频+领学”铁路红色故事、铁路发展史,与广大学生开展“微”讨论,形成“微”互动,扩大铁路红色文化的育人范围,打破传统的单向灌输,增强主流思想的渗透力与感染力。

猜你喜欢
党史红色铁路
第一次学党史
红色是什么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党史上的今天
红色在哪里?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追忆红色浪漫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