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论视域下中国舞蹈的跨文化传播
——以《唐宫夜宴》为例

2023-02-10 15:58龚海云
武汉广播影视 2023年12期
关键词:唐宫夜宴中华文化

龚海云

一、符号互动论与文献回顾

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认为: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交流获得意义主要是通过符号互动实现的,符号互动论包括符号、情境、共通的意义空间等要素[1]。其中,符号是获得意义的基础,也是人们社会互动的中介;情境是人们在行动过程中面对的场景或情况;情境能帮助符号进行互动,任何符号只有在特定的情境里才能发挥作用,传达出意义;共同的意义空间是符号交换的前提,主要有两种内涵:一种是传受双方对所使用的符号有共同的认识,如语言、文字等符号,另一种是传受双方有着相似的文化环境或者接近的生活经历。

《唐宫夜宴》是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的一档舞蹈节目,曾经入围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的评奖终评。该舞蹈在还没有正式登上河南春晚的时候,就已经在国外视频网站上引发广泛关注,国外网友感叹舞蹈的精妙绝伦。《唐宫夜宴》的视频由官方账号“人民日报”在国外YouTube上传,也有热心网友主动把舞蹈片段搬运到国外网站上,甚至有爱好中华文化的外国网友在其账号里上传了舞蹈视频,播放量达到了十几万次。《唐宫夜宴》集合了多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展现了唐朝乃至中国的优秀历史文化。

关于中国舞蹈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尽管宏观微观视角之前都有学者涉足,但到目前为止还鲜有学者把传播学里的某个理论与中国舞蹈结合起来研究,而舞蹈本身作为一种充满符号的表演,有着跨越文化的天然优势,能够传递深刻的文化内涵。观众在观看表演的情境中,通过对服饰、妆容、动作、仪态等符号的解读,获得属于自己的意义,进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因此,从符号互动论角度出发,以《唐宫夜宴》为研究对象,探索中国舞蹈的跨文化传播倾向,发现对外传播的有效策略,对于全球化背景下,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传播中国文化有着时代意义。

二、《唐宫夜宴》的跨文化传播偏向

1.符号指示:具身传播的编码与解码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曾经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的概念,指出交流双方会受到各自所处的人文环境、具体的交流情景的影响,且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传播方式,语境分为高语境和低语境。其中,高语境传播强调信息的依赖于特定环境或个体内部,只有一小部分信息在明确的编码中传达。而低语境传播则将大量信息直接呈现在编码信息中,不依赖于特定背景或解释。舞蹈表演作为一种低语境的传播方式,通过舞者的身体符号在场传播,将想要表达的信息直接传达给观众,相对于书籍、电影等文化折扣率较高的语言类文化产品,舞蹈、音乐等以身体为媒介的文化作品更容易实现跨文化传播。在《唐宫夜宴》的演出中,舞者通过身体演绎进行编码,观众通过解码舞者身上传递的符号意义,对唐朝文化以及中华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比如:Youtube上国外网友的留言,“很精彩好看,也让我更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造型符号看,《唐宫夜宴》中舞者嘴里都含着棉花,身上穿着塞有海绵的蓬松连体衣,搭配了红、黄、绿三色的襦裙纱衣,很大程度还原了唐三彩乐舞俑的形象,传递了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从妆容符号看,舞者们眼睛下方有两道淡淡的月牙,发型是改良版的惊鸿髻,把头发全部梳到头顶上,再分成两股挽成小鸟的形状,生动再现了当时唐朝最流行的妆容“斜红妆”;从动作符号看,舞者们迈着小碎步,有时低眉顺眼,有时扭胯弄姿,有时打闹嬉戏,生动展示了可爱、健康、大方、自信的唐代女子形象。透过造型、妆容、动作等不同的符号,使中国观众和外国网友了解到符号背后蕴藏的故事与中华文化。

2.情境互动:前台表演与观众想象

符号互动论的构成要素之一情境,是符号发生作用的场域,促进符号进行互动,表达意义。戈夫曼在其著作《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中提出“拟剧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呈现各种行为某种程度上可看成是一种表演,生活中的每个人或是个体都是表演者,他们常常在某种特定的场景里,扮演符合具体情境的角色,满足观众的期待。对于舞者来说,舞台就是他们表演的场景,在表演的过程中,舞者尽量扮演着符合观众期待的角色。在《唐宫夜宴》中,舞者们身穿唐三彩色的纱衣,头戴改良版“惊鸿髻”,面现潮流“斜红妆”,满足了观众对盛唐文化的想象,正如国外网友在Youtube上看过表演后评价的那样,“文物活过来了”“太有魅力了,完全体现了大唐精神”。另外,科技的赋能,也更好地呈现了舞者的表演,给观众打造沉浸式情境,通过“5G+AR”技术,舞台成为了链接历史和现代、连接唐朝乐师和观众的赛博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观众是参与宴会的亲身体验者,跟随优雅大方又不失调皮可爱的唐朝乐师们,穿梭在由唐朝的《簪花仕女图》、北宋的《千里江山图》、隋代的《备骑出行图》、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名画构成的祖国大好河山里,时而嬉戏打闹,时而欣赏国宝,时而对水梳妆。随着音乐的变化,空间的转移,观众又跟随乐师们穿过大红宫墙,进入皇宫大殿,“现场”观看乐师们的表演,网友戏称“获得了一张唐太宗的体验卡”。这种虚拟与现实的结合,时间与空间的交融,带给观众极大的视听体验感,在盛大精美的舞蹈狂欢仪式中,打造跨越标签的民族记忆和国家认同。

3.共通的意义空间:基于生活经验的情感体验与共鸣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认为:符号意义的交换需要有一个前提,也就是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2]。共通的意义空间不局限于传受双方对于传播中所使用的文字、语言等符号有大致一样的理解,还包括二者有相似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虽然国外网友没有和本国人民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但人类情感与道德是共通的,这种共通的情感道德是理解中华文化的基础,是跨越文化进行对话的桥梁。《唐宫夜宴》里河边戏水的场景,上一秒乐师们还在水边打闹嬉戏,下一秒就要入宫表演,网友戏称“这俨然是一幅唐朝版的打工人图鉴”,引发网友深深的共鸣。现实世界里,无论是国外网友还是国内观众,为了生存和生活也都经历过打工,拥有打工的体验,《唐宫夜宴》里的乐师们在日常生活中调皮捣蛋甚至临表演之际还想偷懒睡个觉,但当进宫的音乐响起,每位乐师都整理妆容、严阵以待,这也切合现实生活中每个打工人过完周末,周一极不情愿去上班的状态。另外,《唐宫夜宴》里乐师们在月圆之时遥看月亮思念家乡的场景也容易触发观众心底最柔软的情感,在外上学的学子、异地拼搏的打工人、异国求学的游子,这种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是相通的。情感的意义空间不仅来自于网友的内心深处,也来自日常生活的感情体验,这种共通的意义空间,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主张,有助于打破文化壁垒,实现文化共鸣。

《唐宫夜宴》的影响力不局限于国内,在国外也广受欢迎。其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向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成为一种中国文化的符号。在国外网站《唐宫夜宴》的短视频点赞、播放量都很高。总的来说,《唐宫夜宴》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它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技术和表达手段,深刻地触动了观众的情感。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不仅为观众提供了高度的文化自信,还激发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一过程不仅仅是观赏,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共鸣,将舞蹈之美融入人们的情感、血脉和行为中。

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舞蹈跨文化传播策略

1.共鸣:以舞蹈符号为纽带,铺垫跨文化传播基底

加拿大学者霍斯金斯的“文化折扣理论”认为:进入到国际市场里的文化产品,由于文化环境差异,常常发生不被国外受众理解或接受而使得价值被贬值的情况。与其他符号相比,具身演绎的身体符号文化折损率更低,所以舞蹈更容易实现符号的编码与解码。舞蹈以清晰直观的方式向其他地区观众传达着中国含蓄的艺术氛围、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在舞蹈中展示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号,吸引国外网友对中华文化的关注。《唐宫夜宴》中蕴含的形象符号有很多,其中的文物符号便能引发观众对历史的讨论,看到文物就联想到其背后的含义和故事。比如:《唐宫夜宴》表演中展现的文物之一《簪花仕女图》,这幅描绘上层妇女玩耍场景的图,一群妇女在庭院里嬉戏打闹,乍看会误以为当时的上层社会生活是悠然自得的,但这背后的故事并非如此,真实情况是当时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上层想要安抚人心,营造太平盛世,才大摆宴会外出游玩。再比如:另一个在国外大火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北宋时期名画《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背景,仅仅从舞者的发髻就能挖掘出唐宋时期的审美文化,舞女们梳着高耸入云的发髻,相比于唐朝来说没有那么雍容华贵,但多了些清淡娴雅。另外,舞蹈动作“青绿腰”,身体动作演示层峦叠翠的山峰,体现中国古代人文情怀及天人合一的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找到中华文化和中国舞蹈的连接点,构建中国舞蹈的形象符号,再结合人类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以舞蹈表演为介质,实现文化出海。

2.共振:以舞蹈影像为载体,建构跨文化传播情境

后疫情时代,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更加强烈,同时,新媒体加持下,舞蹈行业的发展速度也更快,有越来越多的观众、创作者注意到舞蹈影像的存在,通过舞蹈影像的形式在网络上实现人人皆可观舞的盛况。《唐宫夜宴》的出圈也得益于舞蹈影像的发展,很多国内观众知道《唐宫夜宴》都是通过《唐宫夜宴》的短视频或者电视。国外网友更是在观看《唐宫夜宴》的短视频以后才认识到一群生动活泼、可爱搞怪的唐俑女孩。除了利用舞蹈影像拓展对外传播渠道之外,还可以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融入技术,让看到舞蹈影像的受众有身临其境、身体共在的体验感。《唐宫夜宴》就利用技术,达到了舞台科技和舞蹈艺术的完美融合,让受众仿佛到现场观看了一场舞者们的表演。《唐宫夜宴》的舞台在“5G+AR”“5G+VR”等新技术的赋能下,将博物馆里的文物完整地搬运到荧屏上,商朝文物妇好鸮尊、新石器时代的乐器贾湖骨笛、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唐代的《捣练图》、隋代的《备骑出行图》、北宋的《千里江山图》都真实地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观众面前。在技术营造的历史情境中,观众穿越千年与古代人进行时空对话,获得一场丰富的文化盛宴。通过精彩的舞蹈表演影像和舞蹈短片,观众可以在不同时间和地点欣赏到中国舞蹈的精髓,在技术建构的情境里领略中国舞蹈的风姿,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3.共情:以情感叙事为路径,延伸跨文化传播阵地

怎样实现不同文化背景间个体的交流与互动,情感叙事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利用情感叙事,跨文化传播参与者将情感元素融入内容生产和传播的过程,逐渐推动个体间的文化交流以及群体结构的塑造。作为视听传播媒介的短视频,更容易在感官层面引发用户共情。《唐宫夜宴》的舞蹈片段在海外短视频平台上达到十几万次的播放量,但仅仅接触观看短视频还不够,想要把中华文化传播出去,还需要实现身份认同。根据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按摩”思想,与其一味聚焦于跨文化内容,不如尽量让参与者维持关注对话内容的实际行动上。回看《唐宫夜宴》在YouTube上的呈现,很容易发现:短视频在传播过程中已经生产出超过视频本身的内容景观,增强了群体之间的粘附力。比如:除了观看视频之外,观众还会在评论区聚集形成许多互动式的网络社群。有网友在《唐宫夜宴》视频下方评论,“唐朝是她的国家和文化实力、声望都达到顶峰的时期之一,以至于现代中国人,特别是南方的中国人(如广东人,福建人和潮汕人)在国外称自己为“唐人”,中国城镇被称为“唐人街”。”紧接着这条评论的下方便会出现回应的留言,“本人是中国人都未了解中国的千年历史,多谢详细介绍”。观众在此过程中,通过对短视频互动仪式的策展延伸,产生出美国社会学大师柯林斯口中的“情感能量”。这种“情感能量”可以化作加强群体团结的内驱力,推动短暂的互动仪式向持续稳定的仪式链条转化[3]。每个参与者将从表层的文化认知符号向深层内涵理解转变,最终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可,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赞同。

因此,在利用中国舞蹈对外传播过程中,可以借助短视频情感叙事的优势,实现跨文化传播。当观众看到舞蹈的短视频,情感的纽带在观众心中建立,通过精妙的叙事、生动的画面和音乐,能够触发观众共鸣,激发情感共振。当观众沉浸其中,情感便成为跨文化参与的桥梁,将他们带入中华文化的世界。这种情感体验不仅仅停留在观看层面,它会激发参与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深入探索中华文化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观。通过深层次的互动,观众逐渐积累起对中华文化传播内容的情感认可和共识。借助舞蹈短视频跨文化传播的情感叙事也是一个多元互相影响、逐渐升华的过程。通过这种情感的传递和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认同会不断深化,为跨文化交流和互动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结语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舞蹈的国际传播呈现出极为重要的意义。不仅仅需要在国内市场开拓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更需以独特的身体语言渗透不同文化交流的领域,进而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与文化认可。本文以中国舞蹈为研究对象,把符号互动论嵌入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过程中,探索中国舞蹈跨文化传播策略。建构舞蹈形象符号,减少文化折扣;借助技术优势,打造沉浸式体验;依托情感叙事,打破文化区隔,达成身份认同,促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认可,实现用舞蹈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好声音。

猜你喜欢
唐宫夜宴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邂逅 《唐宫夜宴》
《唐宫夜宴》火遍全网的背后
细数《唐宫夜宴》中的“国宝”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4唐宫仕女图:大唐盛世图卷
10·1潮趴夜宴不停歇
夜宴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