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公安特色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2023-02-10 17:17李娜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3年12期
关键词:人才培育中华传统文化专业课程

【摘要】】中华文明历史延续至今,创造了大量优秀传统文化结晶,在当代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文化支撑作用。公安院校在特色专业课程建设中不仅要满足专业技术和实务要求,更应注重培育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公安教育,对于国家高素质公安人才培育具有深远意义。现基于这一目标,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突破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公安教育|专业课程|社会主义价值观|人才培育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标志性意义被进一步强调,与当代教育行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被进一步挖掘。公安院校是我国公安机关主要的人才来源阵地,其特色专业课程的建设目标及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家未来警务人才质量直接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育警铸魂、固本培元的战略工程常抓不懈。”基于文化育人的必要性,可立足中华历史文脉,提炼优秀传统文化要素,注入公安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当中,促使“以文化人”目标达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公安特色专业课程的现实意义

(一)增强公安队伍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积累的精神文明结晶,本身便具有深厚的文化传承意义,且在教育体系中承载着重要的文化导向功能。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公安专业课程可以增强公安队伍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在特色专业课程建设中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有助于促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引导学生自觉将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进行深度串联,生成廉洁奉公、忠于职守的文化底蕴,避免陷入“重技能,轻文化”的课程建设误区[1]。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公安队伍不仅面对各种复杂的治安问题,还需要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因此,公安队伍需要更加坚定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以此来更好地服务社会,维护稳定。

(二)打造“人民公安”形象的文化育人基石

在中华民族历史中,优秀精神品质和道德修养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持续被弘扬。其中,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具有特别的价值。融入公安教育,这些传统价值可以帮助公安队伍展现更为人性化、贴近民众的形象,真正体现“人民公安为人民”的理念,构建有温度的公安形象。公安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具备全面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而真正的素质并非仅限于技能,还需要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道德观念。因此,中华传统文化与公安课程相结合,将为公安教育提供持续的文化和道德支撑,成为其发展的坚实基石。

(三)培育学生人文素养,为公安教育注入持久的动力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结晶,为公安教育提供了深沉的伦理道德支撑与持久动力。其价值观和理念,经过深入学习,为公安队伍带来宝贵的教育资源,助其在执法中展现更多人文关怀,应对各种挑战。新时代下,公安人员不仅要应对技术挑战,更需在文化与人文素养上有所突破。中华文化包含了天文、地理、文学等精神文明,与公安专业课程结合,能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理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特别是对“仁”与“德”的解读,与公安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学高度一致,助力学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

(四)公安教育融合中华传统文化,深化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根基

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石,指导我们如何培养新一代。公安院校应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结合传统文化的精髓,促使学生从“知”走向“行”,进而提升教育质量。公安机关作为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关键,需加强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警察的价值观“忠诚、为民、公正、廉洁”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理念。从中华文化中,我们吸取仁爱、诚信、正义等思想,弘扬爱国与创新精神,使其成为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因此,融合传统文化于公安专业课程是培育现代警察价值观的关键。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公安特色专业课程的主要困境

(一)课程关系定位不明,传统文化融入观念薄弱

目前,公安院校在特色专业课程建设中,重心大多放在专业课程本身,对于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则缺乏足够的关注與重视。同时,在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建设方面,也尚未形成统一、科学的体系,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公安院校教学系统中始终缺乏适宜的切入点,不利于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搭建起逻辑清晰、层次明确的融合教学框架[3]。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公安院校对于传统文化课程认知的欠缺,对传统文化课程与特色专业课程的融合缺乏科学设置,导致二者之间的关系与定位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教学内容的规划也时常混乱无序,不利于学生快速厘清知识脉络。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位不明确,如简单地将其定义为“过去的文化知识”等,容易造成概念上的误解,不利于教学资源的集中利用。这导致学生在培养中缺少文化自信,不能深入追溯到公安文化之根。这种缺乏不仅使得公安教育失去了文化的深度支撑,还可能影响到公安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担当。

(二)教学形式趋于固化,内容吸引力度薄弱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安特色专业课程本身的内容进行融合,不仅需要在内容方面做好衔接,还需要在教学形式方面做出一定创新,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度,使之产生自觉探索欲望。但目前公安院校所采用的教学形式仍有着明显的传统结构特征,即以常规的课堂授课与课后实践为主,缺乏与当下文化热点的有机结合,难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眼球,教学成效也较为有限[4]。其次,大部分教师选择采用口头宣讲模式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灌输,但师生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互动,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的主观能动性不足,进而也难以产生足够的参与感。另外,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公安院校用于科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相对狭窄,尚未形成浓厚的校园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复合师资相对匮乏,教学任务推进困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安特色专业课程的结合需要依托于专业素养良好的师资条件,既需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量,又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结构及技能,从而应对新的教学任务。目前,公安院校为建设特色专业课程引进了大量专业师资,但兼具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师资仍然处于匮乏状态,大部分教师对于如何在课堂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不具备足够的认识,面对融合教学任务难以设计出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案,对于优秀传统知识的转化利用也缺乏相关经验,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较为有限[5]。其次,在教学团队的设置上缺乏合理的配套机制,负责不同专业、学科的教师之间沟通对接不到位,信息偏差现象普遍存在,不利于快速形成课程建设的合力。另外,用于培养后备人才的补充渠道建设不足,难以对现有师资缺口形成有力补充,也难以在教学创意方面推陈出新。

(四)评价反馈维度单一,内在驱动力量有限

教学评价信息在公安特色专业课程建设中可起到重要的教学方案调整依据作用。尤其在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下,教师需要通过科学的信息反馈结果来判断上一阶段的教学成效,学生也需要以此为参照,动态掌握自身学习进度。但目前公安院校用于综合衡量传统文化与特色专业课程融合成效的评价反馈机制尚未搭建完善,对评价指标的划分和设计也呈现出明显的维度单一状态,难以精准反映出真实的教学状况与学习状况。另外,在公安特色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繁多的知识点难以一一穿插其中,当设置的评价反馈指标过于片面,便难以及时厘清主要的融合教学短板所在,所转化的教学驱动力量也十分有限。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公安特色专业课程的突破路径

(一)提高文化渗透力度,稳抓精神文明建设

为强化公安院校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结合公安的课程特性推动文明建设至关重要。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之魂的路径,便是从科学地构建融入中华文化特质的公安职业课程体系开始。紧扣国家“文化自信”战略,大力推进优秀文化的宣传与融合,为学生打造抵御低俗文化冲击的“防线”。同时,通过教研与校局的合作,强化教师的人文素养,以确保传统文化与公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根据各校特色,开展如书法、国画等文化经典活动,并鼓励学生的创意参与。在实践中,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让中华道德观深入行为。结合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资源,引进新时代典型案例至课堂,为职业教育注入文化生命力,进而构建饱满的文化氛围,展现公安课程的深远文化价值。

(二)丰富文化教育形式,夯实制度保障根基

要提升公安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度,寻找与流行文化的共振点至关重要。借助新媒体技术,教师可以以富有趣味性的方式展现传统文化案例于公安课堂,促使学生在欣赏与思考间达到自我认知的升华。此外,公安专业课程应将理论知识与学生日常实际相结合,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案例,使学生能在实践中感知文化魅力并达到知识的创造性应用。为确保这种教育融合的效果,制度化的保障是关键。通过合理配置师资、技术及教案资源,我们应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框架,并为此制定细致的日常管理规定。与此同时,积极促进家校和校企之间的合作,明确各方职责,确保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最后,鼓励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并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和激励。

(三)巩固师资队伍基石,持续输送教育资源

在融合教学中,师资队伍是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公安院校需不断扩充其师资力量,通过教研、校局合作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推动传统文化与公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确保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师风和师德是每一位教师的核心,评价机制和奖惩制度应包含这两个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作为教师培训的参考标准,对教师的职业、政治和道德素养提出明确要求,尤其对于涉及传统文化研究的教师,需提供专业培训。为确保教育质量,公安院校还需构建具有完整结构的教育团队,重视选择具备传统文化知识的师资担任关键职务,明确工作目标并确保有效的教学科研协调。在管理体系上,教育团队应拥有足够的决策权,如在教学改革和资源分配上。此外,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团队研究,确保传统文化在公安教育中的稳定融合。

(四)完善课程质量监控,发挥评价反馈功能

评价反馈信息在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充分运用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多种途径丰富教学方法,探寻新时代典型案例融入课堂教学赋予职业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生命力,营造浓厚文化氛围。为确保融合教学效果达到预期,应完善课程质量的监控体系,让评价与反馈成为教学进程的动态驱动力。建立严密的融合教学大纲是首要之务,其中要涵盖教学的顺序、时长、内容及方式。通过编制教学进程表,可以实时检验教学计划与实际进度的匹配度,从而确保灵活调整。评价反馈的指标体系需要一次重新设计,旨在兼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安特色专业课程的要求。考虑到教学评价的全方位,指标可以从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的规范性、日常检查成果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衡量。为了更真实地反映教与学的现状,实时监测与调整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评价反馈功能得到充分利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安特色专业课程建设的融合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应作为当代公安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路径。目前,受二者融合时长、经验、资源等客观因素限制,在融合过程中仍然存在亟待突破的困境,可从提高文化渗透力度、丰富文化教育形式、 巩固师资队伍基石、完善课程质量监控等方向出发,针对性补充现有短板,形成高质量公安人才培养的稳固框架。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朱国林.公安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对策思考[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23(3):120-128.

[2]申思,刘猛.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公安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23(3):93-97.

[3]郭威,王智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公安院校忠誠教育的路径探析[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23,37(2):1-6.

[4]姚金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疆警察学院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传承策略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2):147-149,153.

[5]王敏.廉洁文化融入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探析[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2):84-85.

【基金项目: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科学研究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公安特色专业课程建设研究”(0020230023)】

(作者简介:李娜,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副教授,经济法硕士,研究方向为大数据、视频侦查、经济金融、经济犯罪侦查等)

猜你喜欢
人才培育中华传统文化专业课程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浅析新常态下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培育探究
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经济理念创新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营口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