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三重维度

2023-02-10 23:30郭帅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关键,助力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在互相影响、互相滋润的情况下,形成了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有思想的、有文化的、有价值的理念,正是这种理念促使我们前进。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文化有机地融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把握好时代意义,才能在历史和文化的自信中,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现代化推向前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这一重要论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一次次充实,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新认识。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来源和文化特征进行了深刻的阐释,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的根,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国家谋发展的关键要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着眼于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得出科学的结论,形成科学的理论来更好指导中国。使我们的沉淀的历史基础与群众基础更加具有中国化时代化的特征,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根深蒂固。中华民族能够延续五千多年还能生生不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的中华文明具有一脉相承的优良品质,又具有与人类一切优秀文明相融合的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创新性的特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被中华民族传承至今且依然推崇的“民为邦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传统文化价值取向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人民至上的理念以及对共产主义的追求是高度一致的。

(二)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成果,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我们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的创新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化,融入时代内涵与使命,更好地解决新时期面临的新问题。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发展,就必须积极地发展自己,在对待自身问题上要不断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充分利用真理的力量,不断地发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现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和谐相处。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民观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既有科学性和真理性,又有实践性和人民性。在人民观、生态观、社会观上,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使之更好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人民在推进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无论是中国古代、近代,还是现代阶段,都始终从根本上推动历史发展进步。历朝历代的君王面对前王朝的颠覆的和陨落,“失民心者失天下”已经是大势所趋,更加意识到“创业难,守业更难”。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中国的民本思想已经形成完整系统的体系,古代的民本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在西周时期。春秋时期《孔子家语》中有一篇名为《入官》提出“政从”“民得”“民之自得”等为政理念,也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唐太宗李世民更是民本思想的大力倡导者,他常以《荀子》中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告诫众人,开启了一代盛世贞观之治。关于人民群众对历史的作用,马克思用唯物史观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有着极大的相通之处,是两者的深度融合点。

(二)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观

在生态观层面,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及多样性,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在马克思所描述的共产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某种“和解”,即:一是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既有主观目标又有客观需求,人能够把自己的目标需求注入到改造自然的实践之中;同时,人类也能把自己的目标与需要注入到对自然的改造中,使之达到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自古以来,我们一直倡导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中华民族数千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中,提倡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高度契合,提倡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中进一步发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中的生态观点,从而为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观

在社会观方面,《共产党宣言》对人类社会发展和趋势的发展规律作了深刻的阐释,并对人民所期待的理想社会提出了一套完整而又切合实际的设想。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目标,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理想。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具天赋的民族,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理想,几千年来一路传承,《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民之所向的社会理想。大同社会更是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有着深远影响,孙中山先生也对“天下为公”增添了新的内涵。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其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最终实现无阶级的“天下为公”的共产主义“大同”理想而砥砺奋斗。“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倡导的共产主义社会高度契合。在当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被全世界认可,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自信与包容,推动全人类和谐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意义

(一)坚持人民立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百多年来,我党一直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走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特征,这就是我们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的政党,与其他政党相区分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始终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来看,我们党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始终坚持扎根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软实力的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就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标志,是中国人的思想与行动模式。

(二)坚持生态文明理念,推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向我们展示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图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论基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愈来愈强,不断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做出更多贡献,助力世界绿色发展。中国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将为全球生态文明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中国也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享受世界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环境,真正做到“双向可持续发展”。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地阐释、运用和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出发,提出了“人与自然”必须相互融合的理念。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种重要的生态智慧,是一种具有鲜明现实意义、深刻哲学内涵的生态文明思想。对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基础。

(三)坚持共产主义,推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从建立之初,就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并以其为党的终极目标。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幸福,为了人类的进步和世界的大同而奋斗。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正向国际舞台的中心靠拢,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新的、更多的贡献。“两个结合”的重要思想旨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角度,面对当今世界发生的百年来最大的变化,以及对当今中国走上和平发展之路的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是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传承和发展,是对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各种危机和挑战提出的中国方案,是对马克思社会观的進一步发展和充实,是中国智慧的结晶。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02).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作者简介:郭帅,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研究)

猜你喜欢
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发展经济学基本原理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UPS电源的基本原理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