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战略中涵育大国良师

2023-02-11 10:03李方
中国教师 2023年2期
关键词:发展战略新课标科技

李方

【摘 要】落实 “教育、科技、人才”强国战略,大国良师将发挥基础型、全局性的支撑作用,也将在优先发展战略中涵育成长。中国式教师专业发展十年路体现在:“增量扩容、存量优化、质量提升、能量释放”;积极应对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将防疫“停课不停学”到安全复课复学的答卷系统化、序列化梳理完善,形成长效方略与规范样本;根据 “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总体部署,赋能数字素养、推进智能转型;学用研创新课标,为教育强国建设激活力、增动力。

【关键词】“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战略 大国良师 教师数字素养 新课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纳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落实“三位一体”发展战略,强化“三个第一”战略实力,大国良师无疑将发挥基础型、全局性的支撑作用,也将在优先发展战略中涵育淬炼、茁壮成长。

一、回望十年路,前瞻创未来

年初,适值教师职业生涯回望梳理、前瞻规划的时间节点。重温党的二十大报告,正好回顾十年来教育作为“党之大计、国之大计”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身为教师,亲历其间、共同走过的,正是“兴国强教必先强师”的中国式教师专业发展的十年路,感受最深、获得最真切的,则是“尊师、强师、惠师”的政策力度大、措施成效实。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2022年9月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办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时谈道:“教师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依靠。我们常说教育就是未来,培养人才就是培养国家的创新能力。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截至2021年,我国共有各级各类教育专任教师1844万人,比2012年的1462万人增长26%……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坚强有力保障。”将数以千万计师资投放到“教育、科技、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大背景大格局,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资源、根本动力加以审视,我们会认识到,教育人才“增量扩容、存量优化、质量提升、能量释放”,涵育新时代大国良师,融入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崇文尚学的优良传统与文化赓续之中,形成持久而弥新的磅礴力量,聚天下英才“培养培养人的人”,是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协调推进的题中之意、首要之务。

回首十年,围绕教师队伍建设,党和政府制定政策、颁布举措之全面、系统,堪为空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建设做出战略规划和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全國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聚焦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教育部等相关部委先后出台《新时代高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明确提出“构建开放、协同、联动的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的目标与15项措施,强化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建设,走好教师专业化的“先手棋”。

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始终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新时代大先生”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作为根本遵循。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贯彻落实,开设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的主题课,师德师风建设的必修课,各级各类教师学以致用、修为践行、常讲常学常研常新的培训专业课,切实加强整个教师队伍的职业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二、冬藏备春耕,众筹开新局

基础教育重在将“教育、科技、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融会贯通到立德树人的创新实践中。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梳理了扎根中国大地办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取得的新成就,充分肯定了广大教师在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总体要求的历程中展现出的昂扬奉献的精神风貌。特别是疫情防控非常时期,成功实施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学,从“停课不停学不停教”到复课复学、从课后服务到家校社共育,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与公共服务的优势。

防疫三年,应对大考,基层学校、一线教师持续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呵护生命、关爱学生、协同家庭社会、“停课不停学不停教”、线上线下、互联互通、全面育人……根据三年持续抽样调研,与面授课堂相比,中小学教师在线远程教学,对学生分散在各自学习终端的学习情绪、兴趣、动机、心理及习得效果等,更加重视;对学习情境的营造、任务驱动与应用牵引、工具掌握与方法指导、交互分享与能力生成等,着力加强;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嵌入“点对点”调适、“一对一”个性化辅导、随机评价等;综合上述教学改进的数据分析,提升值达到40%至80%之间。

更为重要的价值升华,不仅体现为传授知识,更渗透到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的生活态度与方式、生命关爱、身心锻炼、亲子和谐、家务劳动、社区公益、德智体美劳“五育融通”全面育人、家校共育营造“生命成长共同体”等方面;一些长期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破解,教育生态持续共建共治,生命至上、全人成长引领教风学风持续改善。

2022年12月27日,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积极应对疫情防控政策的重大调整,学校要未雨绸缪做好相应准备,校园管理策略调整、思想教育心理疏导、话语体系转换等有必要统一配发科学指南。广大教师既要利用寒假过渡期休憩养生、储能强体,也要用好“自主调适窗口期”,把三年应急应变的战疫经历、岗位答卷与校区方案,梳理完善,加以系统化、序列化、规范化,“冬藏备春耕、众筹汇良策”,借助数字智能科技支撑,形成混合型学习智能化管理的长效方略与范式样本。

三、赋能数字素养,推进智能转型

与 “停课不停学不停教”实战考验不期而遇,数以千万计中小学教师投身远程在线教学服务,经历着教育数字智能转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培训“整校推进、基于课堂、应用驱动、合作创新、精准测评”,由“先训后用”变为“边训边用”“以用促学”“学用同步”,直至常态化应用,成为中国式教师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

根據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总体部署,教育系统将积极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启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创建互联网智慧教育新形态的国家范式,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与之配合,《教师数字素养(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教 育 行 业 标 准 JY/T0646—2022)》发布实施。根据教育行业属性与履职要求,对“教师数字素养”加以科学界定:“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对“教师数字素养框架”做出结构性描述,包括5个一级维度: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以及专业发展。下列13个二级维度和33个三级维度[1]。

仅以一级维度3“数字化应用”(见表1)为例:三级指标体系涵盖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必备的数字素养和应用能力,强调教育数字化战略背景下,以信息化教学撬动教与学变革,旨在通过教学模式重构与数字智能转型,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素质能力发展为根本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创造,提供适应性教学支持的个性化因材施教,形成师生、生生之间参与式、协作式多元交互学习,线上线下融合混合式教学和不同学习方式融合的泛在适切学习。

四、久久为功慧良师,淬炼课程育新人

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教育强国建设激活力、增动力,新学年的重要任务就是全面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2022年版)。

言及新课标,往往多寻其新其变。然而,任何新事物,既非从天而降,亦非头脑里固有,更不是沙龙中杜撰出来。课程标准从教学实践中来,又回到课程育人的教学实践中去,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标的修订,是对十余年来课程改革的实践总结、经验积淀、问题会诊与发展研判的整合与凝练;也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大纲、教材、课程、评价等几经变革、多轮实验、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系统升级。饱含着新中国成立7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义务教育课程成长壮大的成就,还有对中华优秀教育文化传统的继承弘扬。“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一部好课标,实为教师“熟悉而常新”的良友与帮手,是课程育人大格局的新地图、日常备课教研的案头书、组织教学的导航仪、减负提质的方略库、课改创新的锦囊计、专业发展的助推器。学用新课标重在带着问题学、尝试做中学、学用新方法、破解真问题。还要善于博采广鉴、合作共享,如新课标所倡导的“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

一部好课标,其价值既在于指导实践、规范应用,又在于引领创造、赋能提质;二者结合,课程方案才能转化为生动鲜活的课堂教学,学科标准才能生成教与学有机结合的育人成果。课程标准的文本描述,力求清晰准确;而付诸实践,有些导向需要由理念向行为转化,有些内容尚待实验探究印证,有些条目适度“留白”为二度创造提供空间。因此,新课标的实施,需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起承转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新课标落实落细的“最后一公里”在哪里?就在教室里课堂上,在师生零距离交流、无障碍参与、深度合作、互学共创、共同成长的教学情境中。贴近“最后一公里”,就要发挥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教学相长,淬炼自我,赋能强我。人们常说,政策落实要抓住“关键少数”。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16个学科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离不开千百万中小学校长、教师、教研员和培训者,必须抓好“关键大多数”。学用新课标,需要“关键大多数”的主体参与、主动创造,其内化、转化的潜能和迁移、辐射的张力不可限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师数字素养 Digital literacy of teacher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行业标准JY/T0646—2022)[EB/OL]. (2022-11-30)[2022-12-27]. https://www.sohu.com/a/618037878_121123989.

(作者系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原院长,“国培计划”全国幼儿园中小学教师培训专家工作组成员)

责任编辑:孙昕

猜你喜欢
发展战略新课标科技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航运输企业的发展探究
从财务角度分析公司发展战略问题探讨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