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创新的磅礴力量

2023-02-11 21:48任晓刚
科技智囊 2023年12期
关键词:生产力科技人才

惟创新者胜,惟创新者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对科技创新进行全局谋划和系统部署,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更上一层楼”。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捷报频传、硕果累累。

2023 年5 月28 日,C919 完成首次商业飞行,中国人实现了久违的“大飞机梦”,带动形成我国的民用航空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2023 年11 月4 日,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正式交付。大型邮轮是浮动的“海上城市”,也是全球最复杂的单一机电产品。“爱达·魔都号”整船零部件数量达到2 500 万个,相当于C919 大飞机的5 倍、“复兴号”高铁的13 倍。全船总电缆布置长度达到4 200 公里,相当于上海到拉萨的距离。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大型邮轮被誉为造船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代表全球船舶工业的顶尖水平。新时代中国已集齐“三颗明珠”,创造出让世人惊叹的奇迹。

征途如虹,浩荡前行。“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引。

新质生产力,核心在创新。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已步入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大科学”时代,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单一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思维模式难以实现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学科交叉成为创新的重要源泉。新质生产力是充分发挥科技第一要素、创新第一动力的生产力。创新人才与创新成果的相得益彰,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与“增量器”。如今,奋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拥有更多“独门绝技”“看家本领”的世界科技强国。我们必须坚持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导战略,高水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智慧的重大创新平台,深度链接国际科技创新网络,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资源,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创新的磅礴动力。

新质生产力,载体是产业。科技创新为“一体”、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格局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科技创新从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质生产力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产业是一个国家安身立命的实体经济之本,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我们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高精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要科技创新全方位、全过程融入产业内核,提高产业的“含金量”与“含智量”,明确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产业集群,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聚焦前沿生物、低碳能源、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先和颠覆性技术,加速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促进产业孕育、孵化和成长;要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更好结合,加快形成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产业“核爆点”,培养造就一批在世界范围内“叫得响、拉得出、用得上”的一流企业。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带来的不仅是事关全局的发展命题,也是更好地激发科技工作者活力的改革命题。科技创新是新引擎,改革则是点火系。一是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高效启动起来;二是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相结合、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全力营造一流创新生态;三是大力培养使用学富五车的院士、战略科学家,积极培育蕴藏着无限潜能的后备人才,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规模宏大、奋勇争先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在“干中学”“学中干”中培育一批懂科技、懂资本、懂市场、懂金融的战略企业家;四是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突出人才与平台、项目、资金一体化配置,制定落实招才引智的创新人才政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让创新人才找到最需要的资源要素,让更多科学家有底气、有定力潜心基础科研,激发更多“从0 到1”的原始创新,成为撬动科技创新的有力杠杆;五是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强化新质生产力生成的智力支撑。

春风浩荡又一年,踔厉奋发谱新篇。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奋斗实干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谱写浓墨重彩的新质生产力篇章。

猜你喜欢
生产力科技人才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