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彩调英译的对外传播研究*

2023-02-12 00:03宋春霖王琴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彩调译介英译

宋春霖 王琴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外语外贸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彩调剧是独具广西特色的地方剧种,它以活泼欢快的演出形式、贴近生活的题材、诙谐幽默的语言流传于城乡之间,是民族文化元素的重要载体,凝聚着社会风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物的精髓,也折射出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第一批受保护的民族文化遗产,广西彩调剧的翻译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彩调剧的译介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体可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不同翻译理论指导下分析彩调剧的英译,如功能对等理论[1]、文化翻译观[2]、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3]等;另一类则聚焦彩调剧的外宣翻译[4-5]。然而,彩调剧翻译相关研究仍相对较少,且多局限于译学理论本身,较少考量传播的维度,跨学科的融合式探索仍不尽如人意。鉴于此,在分析彩调剧的特点和翻译难点的基础上,本文将以传播学理论为切入点,探讨彩调译介的翻译传播学模式,以期为其翻译、传播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1 彩调的语言特点和英译难点

彩调根植于人民群众肥沃的土壤,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内容多源于民间故事,贴近广大劳动群众,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彩调剧目大约有500多出,写成剧本的约有300多本,原生态地展示了广西人民的历史、地理、爱情、劳动、家庭生活、民间传说和社会民俗等方方面面[6]。这些不同内容和题材的剧目或反映了传统的农耕生活,或揭示了社会家庭伦理、道德思想,是历经百年积淀的精神财富。作为地方传统戏剧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彩调剧的翻译传播有其特点和难点。

1.1 语言特点

彩调剧有着鲜明的语言特色。第一,口语化、大众化、地域化特点显著。作为地方剧种,彩调剧使用桂柳方言进行演唱,在唱词和独白中保留了大量方言词汇,缩短了与观众的距离,增添了地方特色;第二,彩调逢腔必有衬词[7]。衬词就是为辅助表达思想感情而使用的语气助词,常见的衬词有:“哪嗬嗨”“咿儿哟”“哟衣哟”或“咿嗬嗨”等。衬词虽然没有实际含义,但能渲染氛围,增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8],也因唱腔中常用“哪嗬咿嗬嗨”为衬词,民间又将彩调称为“哪嗬嗨”或“咿嗬嗨”。

1.2 英译难点

彩调剧英译的难点来源于其题材和语言特点。首先,彩调剧题材内容的民间性、丰富性和历史性决定了翻译的难度,即对广西历史民俗的准确理解、文化心理的把握和灵活阐释。彩调是具有丰富民族色彩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瑰宝,体现了广西传统文化的精髓,要真正理解彩调需要掌握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然而,相当一部分受众缺乏这部分知识。要让读者真正了解彩调的文化内涵,就需要在译文中简明扼要地表达其含义,传达出其内涵,这就给翻译造成了困难。其次,方言演唱是彩调翻译的一大难点。许多方言常有多重含义且具有极强的迷惑性,译者需要仔细斟酌,考察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这给翻译带来了障碍。此外,衬词的大量使用给译者带来了挑战。以《王三打鸟》开头唱段为例:“今日(哪)天气(呀)(好呀么好呀)好风光(哪嗬嗨),王三我心中喜洋洋那么喜洋洋(哎呀衣子哟呀啊子嗯哎哪嗬嗨)。”衬词常常连贯出现或是穿插在唱词中,如何妥善翻译大量出现的衬词衬腔,体现彩调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同时传递唱词真实含义,赋予译本生命力和表现力,这是译者需要解决的又一个难题。

2 彩调在翻译传播学视角下的考量

翻译的本质是传播,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9-12],将翻译研究与传播学结合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广西彩调剧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环节,其对外译介的过程既不能单一地考量译学理论,也不能单向地依据传播学理论,而应该从翻译传播学的视角综合地分析和解决译介活动中的问题,为“译”和“介”找到交汇点。对此,本文选定了学者叶会和马萧[13]提出的中国文化译介传播模式为理论框架。该模式明确了翻译传播活动涉及的六大核心要素:传播者/传播主体(C)、原讯(SM)、译者(T)、译讯(TM)、媒介和受众(R)。这一模式突出了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又彼此制约的关系,将传播过程置于总社会过程之中,强调了文化传播与社会、传播与传播要素间的复杂关系,为研究中国文化对外译介提供了新的跨学科研究视角。广西彩调的译介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系统过程,涉及语言、文化、社会等诸多因素,借鉴此传播模式考量广西彩调译介传播对于获得良好的翻译效果有积极影响和实践意义。

2.1 彩调的传播主体

传播主体是彩调翻译和传播过程中最关键、最积极的因素,可以决定翻译传播内容、翻译传播形式,掌控翻译传播过程。当前,由于缺乏演出市场,彩调剧团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纷纷解散,仅剩广西彩调剧团、柳州彩调剧团和桂林彩调剧团等几家专业剧团。换言之,以政府为主导的专业剧团成为彩调传播的主流主体。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传播主体多元化必将成为文化译介的实现路径。一方面,应打造政府为主导的国家翻译传播主体,以国家方针政策为基本出发点,加强政府传播力量;另一方面,要开拓民间翻译传播格局,结合互联网和自媒体,拓展民间翻译传播主体,如:民间企业、民间媒体、民间大众和境外传播力量等。不同背景、不同角色的力量都可以成为彩调外译传播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彩调文化译介和翻译传播的过程中,要调动各方力量,壮大彩调对外传播队伍,逐渐建立一个以政府主导、民间协调配合、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翻译传播主体格局。

2.2 彩调的原讯

原讯即传播的内容。原讯选取的原则之一就是从受众价值观的共享视角出发,考量传播内容的价值观是否为受众理解和接受,这直接关系着传播的质量和效果。传播内容选择恰当,则能获得受众青睐,达到良好的译介效果;反之,翻译传播则会受阻,效果大打折扣。北京大学一项调查表明,中华核心价值观(仁、恕、孝、礼、义、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共同富裕、和谐世界、以民为本、集体主义)在海外国家具有不同程度的共享性[14]。在彩调译介过程中,选择具有共享价值观的剧本就等于使用国际“通行证”,既有利于西方世界客观全面地认识、理解彩调文化,也将有利于中国文化深入西方文化圈。此外,对外译介还需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15],要让西方受众更了解中国社会现实和真实生活。从这一角度出发,在译介彩调文化时应选取最能代表广西地域特色、文化特质的经典剧本。这些经典剧目往往为人民喜闻乐见且较好地反映真实生活,能为西方受众提供一个了解八桂文化的窗口。

2.3 彩调的译者

译介的品质和传播效果与译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有直接关系[16]。鉴于彩调的地域性、民族性与历史性等特点,为达到翻译传播的良好效果,彩调的译者既需要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又需要深谙桂柳方言,还需要对广西历史文化和风俗有着深刻的见解。中国本土译者,尤其是广西当地译者在历史文化和彩调理解上有着先天优势;以英语为母语的译者和海外汉学家则了解西方受众的习惯和喜好,用词遣句贴合受众,且根据传播主体理论中的“自己人”效应理论,传递的信息更容易为受众接受。本土译者和海外译者在彩调翻译上各有优势,综合中、西译者之长,打造“合作共译、以中为主”的翻译团队是比较理想的模式,如此便既能贴合原著、凸显文化,又能够保证语言流畅、地道可读。

2.4 彩调的译讯

译讯是译者翻译过的信息。在对源语社会、背景、文化知之甚少的情况下,译讯是受众的主要信息来源,也是读者接触源文本作者及源语文化的直接窗口。译讯往往带有目的性,即获得译入语读者对源文本作者、源语文化、价值形态和观念的认同与接受。广西彩调译本肩负着借由文字传递广西话语、传播民族形象、赢得世界认同的重要任务。要获得彩调译本的认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断舍离”[17],采取合理、有效的翻译方式,尽力做到在保留彩调文化特色的同时满足译语受众期待。译本品质是译本认同的关键。要构建彩调译本的认同,还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斟酌译本宣传效果并诉诸翻译修辞手段[18],在传递信息和思想的同时赋予译本美感,促进受众认同,推动译本传播。

2.5 彩调的媒介

彩调译介应致力于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在彩调译介传播中,应该高度重视彩调剧的外交传播、活动传播、新媒体传播和口碑传播等立体对外传播方式,将其融入文化交流、商务交流、人际交流和教育等社会活动之中。首先,要抓好外交和活动传播。在官方形象网站、大型专题、文化艺术节、对外文化展览会上,推行“彩调文化周”“彩调文化角”等活动;定期在国家大剧院、地方剧院等平台演出,搭建艺术教育平台和普及平台;在“学习强国”开设广西彩调剧栏目,并结合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打造文化品牌;其次,做好口碑传播。一方面,通过邀请国外歌剧、戏剧专家群体来华参观访问、学习交流,引领和促进彩调文化在其他国家自上而下的传播;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向境内来华留学生输出彩调文化,凸显彩调魅力,提升彩调剧对外传播的影响力。

2.6 彩调的受众

一切翻译传播活动都是为了受众而展开,其接受度决定了输出的效果[19]。当前中国译介作品在海外实际传播与接受效果不佳,情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传统的翻译研究更注重译者、源语文本和译讯,忽略了受众的重要性和潜在主体作用[20]。反观传播效果好的译本和著作,无不是具备极强的受众意识,这与学者胡庆洪和文军[21]提出的译介传播应该遵循“目标受众中心原则”不谋而合。翻译是具有互动性的交际行为,其中的受众是潜在的参与者、合作者和行动者[20],他们会依据兴趣、需求、教育水平等因素有选择地接触和接收信息。在整个彩调剧译介环节,即译前、译中、译后,要以受众为转移,充分满足受众需求和期待,激发受众对彩调剧的兴趣。但是,也需意识到:不能一味顺从受众,在体现中西差异的重要节点和关键处,要坚持正确的翻译方向,采用合理的翻译策略,以扩大受众视域,让更多受众有机会领略彩调文化,简言之,彩调剧传播要坚守目标受众原则和效果优先原则,力求在满足受众文化期待和保留彩调剧文化特色之间寻求平衡。

3 彩调英译模式

翻译传播学视角下,广西彩调剧译介是源语和译语文化间信息传递的全过程,其目的就是要传播彩调文化。要实现有效传播,目标受众不能局限于学术界彩调研究者,还应该包括普通民众。这就要求在译介彩调剧过程中要平衡学术性翻译及科普型翻译的关系,适度调整和取舍。为此,本文提倡从思想文化和语言两个层面进行英译策略探讨。具体而言,在思想文化层面上,依照传播受众的认知特点进行传播关照;在语言层面上,依照传播受众的语言习惯进行传播关照。

3.1 思想文化层面的彩调英译侧重“以我为准”

彩调剧展现了广西政治、经济以及民情风物等诸多文化元素,而文化因素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着重考量的方面[22]。广西彩调剧思想文化元素层面的翻译应“以我为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思想。

第一,在文化特色词的处理上,要尽量保留文化内涵,保鲜其地域特色以体现彩调剧中蕴含的异质性。文化价值传递程度会随着翻译策略和处理方式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具体文化输出策略上,可通过音译、直译、意译、注释等多种翻译策略的综合运用,帮助译语读者更好地感知源语特有的文化传达方式和民俗内涵。在《王三打鸟》中,王三与毛姑妹约会被毛母发现,情急之下钻到桌子底下谎称在听“土地公公土地婆婆”讲话。“土地公公土地婆婆”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神仙,是一方土地的守护者,因此,可以将这两位神仙译成“the guardian deities。”然而,土地公、土地婆本身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不妨在文外加注“the guardian deities: they are Tu Di Gong Gong and Tu Di Po Po, the god of land in Chinese mythology”,既保留原文意义不走样,又传播源语文化和思想智慧。

第二,文化术语的翻译着重考虑替换原则,尽量找到对应词汇或套用现有表达。如《五子图》中,许二刁不尽赡养义务,除夕夜便将许凤山送至许大家中,张氏愤愤地说:“二刁啊二刁,你做得初一,老娘要还你个十五!”直译“初一”、“十五”不能表达出张氏愤恨、想报复的心情,而英文俗语“tit for tat”则更能准确传达出“你不仁我不义,以牙还牙”的意思。因此,此句译为“Er Diao, look what you do to me and I will give you tit for tat”,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张氏的刻薄,实现译文的文化传播功能。

3.2 语言层面的彩调英译侧重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是指翻译过程中以读者的阅读感受为中心,尽力提升作品可读性和可接受性[23]。在彩调剧的译介中,这种意识表现为在客观地反映彩调剧内涵与精神风貌的同时,考虑受众读者的语言接受心理和阅读习惯。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采用编、改、删等翻译手法,从语言的词、句、段等层面实现对传播受众的关照,让译文符合译入语语言习惯。

彩调译介的读者意识首先体现在词汇的选择上。翻译过程中,词汇的选择在传递上下文语境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译者需要精准掌握词汇意义和功能的细微差别,并根据上下文斟酌词汇使用,使译文与目标语的语境相对应。在《王三打鸟》中,毛母说:“怕你见了王三那个后生仔,心就飞了!”“后生仔”是方言中老人对年轻人的称呼,指的是“年轻男子”,如果此处翻译为“young man”便与语境不符,译成“chap”则更口语化、日常化。因此,此句话可译为:“I’m afraid you cannot take your eyes off that young chap on seeing him.”如此,受众便能想象到毛姑妹少女含春的状态,体会到彩调的口语化特点。

彩调译介的读者意识也体现在句式结构上。英语和汉语在语言形式上各有特点:汉语注重对仗工整,通过对称和反复来增强表达效果;英语则更简洁,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译文应力求贴合目的语语言特点,适当简化句子结构,缩短句段长度,减少阅读障碍。在《讨学钱》中,老师张元秀去往地主家讨要学费,说:“大娘,你坐你坐”。陈大娘回答道:“老师三日不来,四日不到,今日到我家来,有何贵干?”这里重复了“你坐”,同时,用数字“三日不来”“四日不到”来增强效果,意为“你以前都不来我家的,今天来干什么”。翻译时从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出发,删除重复,译为:“Aunt Chen, take a seat, please.”“Mr Zhang, you have never come over to my place. So what brings you here today?”

4 结语

广西彩调剧译介对广西文化“走出去”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影响,从翻译传播学的视角探讨彩调剧的译介不仅有利于实现彩调的有效翻译,也有利于传播效果的提升,从而向世界传递彩调剧的精髓。本文梳理了彩调剧的语言特点和翻译难点,从翻译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了影响彩调剧英译传播的六大要素,即:主体、原讯、译者、译讯、媒介和受众,并构建了彩调剧英译传播模式。笔者认为,彩调剧思想文化层面的英译应侧重“以我为准”,注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语言层面的英译应注重读者意识,满足读者心理期待和阅读习惯。

猜你喜欢
彩调译介英译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经典彩调进校园
期待山花更烂漫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娃娃彩调扬名声
广西桂林彩调的生存困境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