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场景型”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策略研究
——以“丰收的果园”为例

2023-02-12 09:21江苏省无锡市长安中心小学朱致洁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20期
关键词:果园数量建构

江苏省无锡市长安中心小学 朱致洁

一、综合性场景导入,激发学生综合实践兴趣

“场景型”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第一步,便是通过导入情境建构,使得学生对“场景型”综合实践活动所建构的情境进行初步了解,让学生对“场景型”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情境产生想要深入了解的兴趣,为后续第二场景、第三场景等投放运用做好铺垫,以保障“场景型”综合实践活动能有效建构。对此,教师可通过第一层场景的建构运用,帮助学生了解“场景型”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带领学生感受丰富有趣的场景化实践活动的魅力,使得学生愿意配合教师开展后续的场景型实践活动。

“丰收的果园”场景导入策略如下。

教师在“场景型”综合实践活动导入环节播放视频:一个秋风飒爽的下午,小动物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丰收季节,它们高高兴兴地推着推车走进果园,忙着采摘各种各样的果子……然后教师说:“同学们,看来大象哥哥家的果实丰收啦,大家愿意参观了解一下大象哥哥家的果园吗?”这时小学生由于受到教师所展示的第一场景的吸引,便会对大象哥哥家的果园产生浓厚兴趣,纷纷表示想要深入了解大象哥哥家的果园。而教师就需要抓住这个时机,进一步展开场景型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就能在教师综合性场景的导入帮助下,对后续场景中的组成要素进行客观的认识了解,为后续客观描述场景的动物位置、数量等奠定基础。

二、第一层场景展示,场景数量统计发展素养

“场景型”综合实践活动运用于小学数学的第二步,便是通过第一层场景的展示,引导学生对“丰收的果园”场景中各个要素的数量建立客观认识,挖掘场景中的数学要素,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量统计描述能力。对此,教师应当通过第一层场景的展示,帮助学生由导入场景过渡到具体的数量化场景中,使学生尝试结合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技能,结合场景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解决教师所提出的数量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层场景建构重心在于强化学生对场景中的数量要素的挖掘能力,旨在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事物,并懂得利用统计思维、数量关系进行科学分析,便于个人后续进行相关问题的处理解决。同样这也是教师第一层场景建构引导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重心所在。

“丰收的果园”第一层场景建构如下。

小狐狸、小兔子、小狗、小老虎等动物都在果园里帮助大象哥哥采摘丰收的果实,一前一后排成一排,运送着刚摘下来的果子,一筐又一筐的苹果、雪梨被整齐地摆放在小推车上……教师完成第一层场景的细致展示后,便可提出如“推车的小动物有多少只?他们每位推了一辆车,一共推了多少辆车?”“每辆车装有多少筐苹果,那么三辆车一共有多少筐苹果?”等与数量相关的问题,促使学生回忆在第一层情境中所观察到的各种动物、苹果、车子的数量,然后结合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一一作答。此外,教师在完成第一层场景建构后,还可以让学生自行对场景中的动物、苹果、梨子以及小推车等进行数量上的描述,便于教师客观了解学生的场景实践参与情况,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描绘情况,予以侧重性的数量统计方法指导,让部分在数量描述上存在一定不足的学生提升能力。这样教师就能通过“场景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逐步强化提升个人的数量描述以及统计分析能力。

三、第二层场景引进,位置描述锻炼促进讨论

“场景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重心在于不同物体的位置表示,旨在通过对场景中的不同事物的位置精准描述,使得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场景问题的处理解答中。同时,教师还能通过该环节的活动开展,激发学生与教师、同学分享个人学习成果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不再低下头思考,而是积极与教师、同学围绕场景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分享个人的学习心得,借鉴同学的学习好方法,继而逐步提高个人的场景知识运用能力。对此,教师应当针对“丰收的果园”场景型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二场景建构诉求,根据学生位置信息挖掘的需求,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对应场景信息的凸显,让学生自行走进教师所布置的第二场景中,感受、体会教师所提出的位置信息问题的重心所在,并主动围绕场景中的各种位置信息要素进行互动探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第二场景的建构重心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挖掘生活中的各种位置信息,以及相关位置信息转化运用到实际问题处理中的具体方法,借此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到教师所开展的“场景型”综合实践活动中,满足新课程对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的要求。

“丰收的果园”第二层场景建构策略如下。

多媒体动画展示:黄色的雪梨、红红的苹果,灵活的兔子、憨厚的小熊、机智的猴子都在忙碌地帮助大象哥哥摘果子,有的上有的下,都在忙个不停,这时候天空又飞来几只可爱的小鸟……教师在完成第二层场景展示之后,便可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可以试着用我们学习过的前后位置描述方法描述一下机智的小猴、红红的苹果、憨厚的小熊各自所在的位置吗?”“谁能说出小熊、小鸟以及小猴子的位置吗?”等问题,然后要求学生与身边的同学四人为一个小组,组建学习小组进行数学问题的探讨分析,促使学生围绕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结合所掌握的知识,尝试着描述场景中各种小动物的相对位置。得出“小鸟在小猴子的上面,小熊在小猴子的前面”等问题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交流,分享了个人在场景中的观察结果,以及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的观点,并解答身边同学场景参与所出现的疑问困惑。这样教师就通过这一层实践性场景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知识实践运用以及讨论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第三层场景建构,导向学生实践联系生活

第三层场景作为“场景型”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后一环,有着导向学生回顾全程,过渡到实际生活场景中的积极效能,而这样的场景设置模式,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已取得的学习成果,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发散思维,参与到生活化实践问题的处理思考中,扩大场景型综合实践活动参与成果。对此,教师应当通过第三层场景建构,引导学生反思回顾前面“场景型”综合实践学习活动的参与情况,客观认识了解个人的学习情况,并针对自身的不足,采取补救性的场景型实践活动参与策略,以保障所有层次学生都能在该环节的场景型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提升,以弥补前几个阶段“场景型”综合实践活动所存在的不足。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还需要在此环节引导学生在场景型实践活动中联系实际生活,挖掘生活中同类型的问题以及相关问题,进行数学知识的迁移运用,积累场景型综合实践活动联系生活实际的经验,掌握更多现实生活问题处理的方法技巧,继而达到巩固提升“场景型”综合实践活动成效目的。

“丰收的果园”第三层场景建构策略如下。

多媒体技术动画展示:瓜果飘香的小小果园里,小小的动物运输队紧锣密鼓地运输着刚采摘下来的苹果、雪梨……教师这时可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可以综合运用所掌握的数量、位置描述方法,说说场景中的各种事物的数量以及相对位置吗?”这样学生便会结合之前两层场景所使用的方法技巧,对第三层事物进行综合性的表述,积极与身边同学探讨交流以解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则需要结合学生的综合解答情况,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图片,导向学生将“场景型”综合实践学习活动中的数量、位置描述表达技巧运用到真实问题解答中,进一步拓展提升“场景型”综合实践活动参与的成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场景型”综合实践活动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能提升学生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意识,符合新课程对小学数学育人创新的要求。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自身应当掌握“场景型”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开展的重点核心,结合学生的知识思维能力发展情况,通过三层场景的逐步建构投放,导向学生高效参与到“场景型”综合实践活动中,尝试问题的发掘处理,信息要素的高效运用,掌握数学知识处理生活问题的技巧方法,进而达到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学育人创新优化的要求。

猜你喜欢
果园数量建构
天、空、地一体化“未来果园”看一下
秋天的果园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呼噜猪的大果园
统一数量再比较
我家果园丰收了
建构游戏玩不够
头发的数量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