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实践
——以高校思政课为例

2023-02-12 09:21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小婷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20期
关键词:世纪马克思主义思政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徐小婷

苏州大学敬文书院 徐小婷 张 晓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成果的鲜明理论呈现。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教育工作。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要“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以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源泉、价值源泉、方法源泉,切实推动广大青年认识理解真理,树立正确价值观,掌握科学方法论,提升广大青年学生的政治素养,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职责所在。

一、重要意义

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我国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高校承担着传播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时代价值的使命与责任,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实践基地,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国家高质量发展建设者的重要平台。高校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工作,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是必然要求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必须坚持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工作。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头脑,就是要让高校青年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能力,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定他们的政治立场,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关键目标。通过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深入学习,青年学生能构建严谨的哲学逻辑,积累丰富的理论学习经验,强化理解并掌握系统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形成系统化的立场,从而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二)是迫切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并科学阐释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一时代命题。马克思主义坚定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拥有着“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巨大的革命力量”。青年是人民群众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推动思想解放的生力军,也是把马克思主义付诸实践的重要历史主体。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青年就始终在革命中扮演着重要的生力军、后备军角色,展现出蓬勃的朝气和革命的热情。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让广大高校学生掌握科学理论,掌握科学实践、科学生产和崇高的人生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成就的重要保证。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以通俗化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让其与大众生活紧密联系,融入更多的中国元素和时代元素,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相互协同,相互融合。

(三)是重大举措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既符合现代中国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又对帮助学生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想意识具有深刻意义。从人生阶段发展特点来说,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期。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部分青年尚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易受到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的控制。思政课是青年学生汲取理论知识的重要窗口,是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养的关键途径。因此,高校思政课有充分的义务和责任,切实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工作,在关注青年学生科学文化水平的基础上,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启航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对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新要求、新内涵、新思路。作为“三进”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高校思政课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工作得到全社会广泛重视。为进一步巩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增强青年学生成长的健康有益校园氛围,围绕综合性学习要求,高校在实践中仍需要思考和关注一些问题。

(一)教学内容生动性欠缺

高校思政课讲授内容以理论为主,特别是部分课程具有相当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这些客观特点导致了部分学生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和趣味性,往往容易停留在上课做笔记、单纯记忆,不做实际运用的机械式学习,从而导致学生领会和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精髓的难度较大,难以增强其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更谈不上熟练地把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教师需进一步提升教学内容系统性与生动性,有效地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学生日常生活、社会发展现实紧密联系,以鲜活的现实案例,验证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完善课堂教学讨论氛围。总之,应当处理好理论的抽象性和高校思政课生动性的要求,紧密把知、情、意、行相结合,向学生表达立体、多元的理论和现实话语,让21世纪马克思主义成为他们在现实生活学习过程的行动指南。

(二)教学模式仍存在传统守旧风气

近年来,高校思政课广泛采用线上教学方式,确保“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确保思政课程正常开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教学工作稳步推进,立德树人工作持续进行。同时,由线下教学向线上和混合式教学的理念和模式转变,对探索思政课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提出了挑战。由于课程内容和学时特点,思政课教学形式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讲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交流难以全程兼顾,容易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意愿和课堂体验感。另外,实践教学、田野教学及相关教学形式往往难以做到全过程、全覆盖,会影响学生对理论的现实感知。这些情况,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进一步提升创新意识,教师进一步扭转传统思政授课观念,课堂教学模式依据教学手段、教学技术和教学理念的完善而进一步完善,切实实现教学供给,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

(三)教学目标仍显单一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和考核形式单一,以期末集中考试为主,且期末考试成绩在总评中占比较高。在这种考核机制下,容易造成学生不注重平时课堂学习积累,满足于应付期末考试,对学习研究思政课程的热情和兴趣不高。同时,有些教师只注重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未能真正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忽视了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引领。思政教师不应只是传统的“知识搬运工”,更应是学生思想价值和学习方法的“领路人”;思政课也不应只是枯燥抽象的单向授课,而应是与青年学生沟通心灵,为他们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关键课程。

(四)教学理念亟待系统化完善

建构主义科学教学理论表明,学习过程就是概念转变的过程,将学习者原有的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部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理念传统专注于单方面向学生灌输新的科学理论知识,而忽视学生在思政课程中的获得感,教师的教学主导与学生的学习主动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处理好。从深层次角度上来说,是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帮助他们提升能动性创造性,开展主动性学习。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要完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关注学生既有的观点和立场,解答学生疑惑,匡正误解,巩固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现实路径

高校思政课根本目的是协同育人,要借助思政课的渠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教学的研究必须围绕这一根本目的展开,从教材开发、课堂教学形式、课程考核方式、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和高校“三风”建设5个方面改革高校思政课,坚持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真正做到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实践中求创新。

(一)推动教材开发

教材内容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基石,“是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充分体现在教材中,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青年学生学习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教师提供正确的引导和阐释,所以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的工作,对于思政课程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各类教材能全面反映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科学构建教材内容框架,最后形成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的教学内容体系。此外,应注重提高教学内容质量,强化教学内容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引进可视化资料,补充完善纸质教材内容,做到生动趣味性与学术理性相结合、统一。这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和时代价值,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自信心。

(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三进”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所以必须推进高校思政课的时代化,敢于创新教学模式,勇于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高校应当注重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新媒体,以慕课、公众号、短视频、微电影等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难点、要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但是思政课堂过度利用新兴多媒体也可能出现课堂“泛娱乐化”的现象,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合理把控课堂氛围,科学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以防新媒体对思政课堂教学产生不利影响。另外,还应充分认识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开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阅读的读书分享会、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主题知识竞赛和学术演讲等多元化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运用课堂知识的同时,提高知识的获得感和充实感,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热情,使学生将一般的理论认知转化为理论认同。

(三)转变课程考核方式

“进头脑”是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三进”工作的重要目标,探索过程性、多元化考核,是科学检验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优化课程考核方式成为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重大环节。课程考核不仅要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点进行考查,还应注重平时学习态度和理论运用能力的考查,促使学生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种知识与实践并重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发挥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作用,重塑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将课后实践纳入考核范围,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做好积极铺垫。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思政教师要扎实落实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了解党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脉络,关注时事热点,增强政治大局意识,提升业务能力。教师团队要结合高校学院学科建设和思政课教学改革特点,围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教学研究,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另外,互联网上的各类授课凭条,开辟了思政课的第三课堂,应当加强教师队伍对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力培训。在第三课堂中,思政教师可以多途径进行思想教育宣传工作,及时为学生解答疑惑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因此,应切实提升教师的网络技术和网络规范意识,确保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工作的正确方向,为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研究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世纪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世纪赞歌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