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身体素质协调发展探析

2023-02-12 09:21湖北工业大学幼儿园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20期
关键词:耐力身体素质素质

湖北工业大学幼儿园 张 盼

一、身体素质的概述

根据幼儿期(3-6岁)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说,身体素质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耐力素质、力量素质、柔韧性素质、平衡素质、灵敏性素质、速度素质和协调素质等。幼儿身体素质的强弱与先天性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营养与锻炼都有一定关系,遗传因素无法进行调整,因此后天的营养与锻炼尤为重要。通过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辅以适当的营养辅助可以从各个方面有效地提升一个人的身体素质。错误的锻炼方法与错误的饮食习惯,可能会起到无用功或相反的作用,甚至使得身体受到伤害也是有可能的。

二、3-6岁儿童需要发展的身体素质

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只需要提高最基本的、基础的身体素质就可以。教师设计体能活动的时候,在有效地促进儿童的身体素质发展的前提下,还应根据此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需要,避免成人化、小学化。要以增强幼儿的体质,促进幼儿身体素质得到协调的发展为首要任务。

(一)耐力素质

伍登科指出“耐力素质是指机体在长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且克服机体疲劳的一种能力。保持特定运动强度或动作质量是耐力水平的体现。按人体的生理系统分类,耐力素质可分为肌肉耐力和心血管耐力。肌肉耐力也称为力量耐力。心血管耐力又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其中有氧耐力是指长时间对机体进行有氧功能的工作能力,而无氧耐力则是指缺氧状态下,机体长时间对肌肉收缩供能的工作能力。而幼儿尚且不具备进行无氧运动的生理基础,所以我们应该避免让幼儿进入到无氧耐力的状态。

(二)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在肌肉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克服阻力运动的能力。而力量素质可以分为动力性力量与静力性力量素质。学前儿童的身体练习,必须是动力性的,并且要尽可能使用大多数的肌肉组,而主要的是一些大肌肉组同时参加活动。所以相对于力量素质的培养,幼儿更适合于动力性的力量活动,且要避免让幼儿参与静力性的训练活动。

(三)柔韧素质

人体的肌肉、关节在运动中的伸展能力和弹性,肢体活动最大范围被称为柔韧素质。而且良好的柔韧性可以在某一程度上对机体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其中学前儿童正是发展柔韧素质的重要时期,发展柔韧素质的敏感期是5-10岁,所以在此期间应该加强柔韧素质的相关练习。比如可以通过坐位体前屈、舞蹈、舒展躯干的一些运动来加强柔韧素质的发展。

(四)平衡素质

身体协调神经肌肉反应,以保持人体稳定的能力,即随时通过视觉、本体感觉来调节人体重心的能力是平衡素质。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发展幼儿的平衡素质,如绕障碍跑、走平衡木、单脚站立等活动。通过让幼儿的平衡素质得到发展,刺激了机体内的前庭器官,加强大脑的整体功能运作,提高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与自我保护的能力。

(五)灵敏素质

人体在突发的状况下,能快速灵敏地完成某个动作的能力被称为灵敏素质。其重要生理基础是大脑神经突触快速传递过程中的综合分析能力及灵敏性,因此可以通过训练各感受器官得到增强。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越熟练地掌握运动技能,大脑神经突触的传递就越快速精准,灵敏素质发展得就越好。在竞技性体育活动中,灵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标志,也是获胜的关键。而要想灵敏素质得到有效发展,可以通过躲闪练习、听信号、快速通过障碍物等活动来得到提升。

(六)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指机体在一定的时间内快。主要表现有: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与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可以通过:折返速运动的能力跑、反应练习、各种球类运动来发展速度素质。但是因为幼儿本身还不具备长时间地进行快速活动的生理条件,所以在活动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控制幼儿的活动密度与强度。

(七)协调素质

机体在运动时综合调整身体的各个部位活动,且协调有序的一种能力是协调素质。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都与它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发展协调素质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基本动作技能练习来达到发展的效果,如投掷、拍球、跳绳、抛接球等。

三、身体素质如何协调发展

机体的各个部位,器官系统的机能、各身体素质与各种基本活动之间,在大脑皮层的统一支配下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在制订活动计划时,要考虑到多种身体素质的发展与培养相结合,不仅要上肢与下肢活动的部位结合,还要动作内容的难易程度的结合等。若单方面发展一种素质,有可能出现形态上的畸形、不对称,或者技能上不稳定的问题。

(一)动作内容难易程度的合理结合

学前儿童的身体每个年龄阶段的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要根据儿童的身体情况来调整动作的难易度。比如中班的幼儿在发展侧身钻时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侧走,第二阶段为侧跨,第三阶段为钻过不同高度的障碍物,第四阶段为钻过不同宽度的障碍物,第五阶段为钻过不同大小的障碍物。有的幼儿身体发展还处在第一阶段,在设计体育活动时,切不可将第一阶段与第五阶段的动作放在一个活动中。这样幼儿不仅没有掌握侧身钻的基本动作,而且很有可能使他的身体在运动时受到伤害。

(二)不同运动负荷活动的合理结合

在组织体育活动时,不可将两个大负荷的动作放在同一个活动中。例如,幼儿在20米速跑后,其心率达到180次/分钟,这时再经过深蹲跳这样的大负荷运动后,如果幼儿的基本生理机能达不到,很有可能会对自身的身体产生伤害。所以在组织体育活动时,教师要注意不同运动负荷活动的结合,注意动与静、急与缓的交替,使运动具有一定的节奏性。

(三)上肢部位与下肢部位的活动结合

在设计活动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肢动作的结合,不可单一训练上肢动作,或单一训练下肢动作。例如,在体能循环的活动中,幼儿绕障碍物跑去的话只训练了幼儿的下肢力量,我们可以增加侧爬回来,也就锻炼了手部的上肢力量。如果单一发展上肢或下肢力量,会使得幼儿形态上的不对称。

四、当下发展幼儿身体素质教育的问题

(一)没有达到足量的运动负荷

当下素质教育总会将幼儿的安全放在首位,教师常常担心因为幼儿年龄较小缺乏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所以总会避免大幅度的体育运动,这也会导致幼儿一天运动下来没有达到一定的运动量,身体也没达到相应的运动负荷。这样不仅无法满足幼儿的身体素质发展的需求,也达不到真正发展自身素质的目的。

(二)活动设计过于游戏化

幼儿因为年龄特点的原因,所以游戏是他们最好的学习方式,当下大多数教师开展活动时也多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但在实际情况中,大多数教师结合游戏开展了趣味性的活动后,往往就任由幼儿游戏时释放天性自由玩,忽略了游戏时的观察与指导,比如,幼儿在游戏时出现了无法掌握活动中的基本动作时,教师就应及时观察到并上前指导。如果没有真正落实好游戏中的观察指导,则不能真正发挥活动的价值,也不能提高教师的素养。

(三)教师的意识有待提高

当下大多数教师缺乏对于提高幼儿身体素质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对于幼儿身体发展的状况缺乏系统性地掌握,导致设计出来的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体育游戏都不能贴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身体和心理都没能达到幼儿的需求。若想当好新时代下的好教师,一定要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不断地通过书籍、互联网等相关的现代化平台来充实自己的“一桶水”。

(四)活动后缺乏系统性的评价

要想真正发展幼儿的身体素质,那么活动后对幼儿今日的情况作出系统性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通过活动后的师幼互动,教师才能实时掌握幼儿的真实想法。例如,今日活动中出现了一名幼儿,因为游戏时运动量未达标而造成身体素质没有有效提高,教师可利用活动后的评价总结了解到幼儿是否因为游戏的趣味性,或者材料的投放甚至可以询问幼儿想要如何设计游戏。只有设计出幼儿喜欢的活动才能做到真正地发展幼儿的身体素质。

五、身体素质协调发展的注意事项

教师在促进幼儿身体素质协调发展的同时,如何注意才能不让努力变成无用功呢?

(一)身体素质协调发展需要反复练习

201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四章第二十三条里指出:“正常情况下,每日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一小时”。为了能协调发展幼儿的身体素质,幼儿每日都适当地进行体育活动,只有这样坚持不懈地开展体育活动,才能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让他们的身体机能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逐步提高,提高心理品质,且身体素质得到协调发展。但是在组织幼儿每日开展体育活动的同时,教师要注意活动设计的多样性与创新性,要更灵活地利用多种形式来组织开展活动,来丰富幼儿的在园生活。

(二)运动游戏活动特色化

最适合3-6岁学前幼儿的学习途径就是游戏,其中运动游戏深受他们的喜爱,根本源于运动游戏所独有的游戏特性和魅力。在每一次设计运动游戏前,教师不仅要遵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设计,并且还要思考并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要有一套完整的设计流程,包括游戏背景、热身活动、游戏主体、评价与总结四大部分。

其中要注意四大部分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随时观察幼儿需要什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根据不同情况来选择观察或指导。其中鼓励是我们最为推荐的介入方式。鼓励是幼儿学习游戏的最大动力源泉,也是集体教学中最好的指导方法,儿童会因为成人给予的赞美与鼓励而进步成长,同时也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因此,教师要注重将鼓励赞扬穿插于四大部分中,对于幼儿的需求及时给予支持鼓励。

(三)根据儿童个体差异安排适量运动

幼儿是存在各地差异的,比如,有的儿童的心率170次/分,但有的儿童是160次/分,那么教师无论是在撰写教案或是在组织活动的同时,应该体现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在开展活动的同时教师还应适当的安排活动的密度与强度。安排适当的运动量,幼儿的机体承受适宜的负荷,有利于增强幼儿的适应能力,提高机体的功能。过小的活动量不仅达不到锻炼幼儿体质的目的,身体机能也得不到发展,因为较小的活动量刺激不了身体的运动机能。运动量过大,会超出机体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不说,还会使得儿童的身体受到损伤。

活动密度的计算方法如下:

1.秒表计时,幼儿动作开始运动到停止;

2.实际的活动时间就是每一次的活动时间累积的总和;

3.实际运动时间再除以总时间,得出的就是活动密度(%)。

活动强度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机体在活动时的生理负荷量,常以心跳的频率来表示。因此建议教师在开展运动游戏时注意“低强度、高密度”的频率。

(四)做好幼儿的每年体质测评开展

要想幼儿的身体素质协调发展,教师要定期地对幼儿的身体进行体质测评与评价,这样更方便教师准确地了解掌握幼儿的身体素质发展状况与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与趋势,能更准确地将刚开始的记录数据与发展后的数据进行对比。为儿童的身体素质协调发展,做出更有针对性的相应改善措施。

(五)注重营造家园共育的运动环境

有效发展幼儿身体素质和身体的相关机能最适合的频率则是“低强度、高密度”。因此教师平日里要注重引导家长与幼儿园一起合力塑造良好的运动环境。在保证园内充分运动强度和时间的同时,还可以定期组织亲子活动,保证家长也能参与到亲子运动中来。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访谈的机会让家长明白幼儿时期运动常态化、日常化和生活化的重要性,最终达到家园共育,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身体素质、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

六、结语

“教育兴则中国兴,少年强则中国强”。拥有一个健康的体质是青少年乃至学前儿童当下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身体素质是体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质的基本要素。幼儿身体素质具有全方位和全面性的特点,其中运动游戏也应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和相关发展规律而设计实施。运动游戏是发展幼儿良好身体素质的基础,教师要用科学的方式去干预幼儿的运动方式,最终幼儿才能养成良好的身体素质。

猜你喜欢
耐力身体素质素质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多面好手 倍耐力全新Cinturato P6
体育教学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研究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3000m跑,锺练耐力和意志
吉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
如何在小场地上进行耐力跑
巧用球类练习发展耐力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