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三个维度

2023-02-12 09:21东北大学软件学院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20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政治

东北大学软件学院 滕 超 彭 亮

学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所谓课程思政,简而言之,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价值维度,深刻把握“课程思政”的理论意蕴,系统规划“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对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一、明确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方向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及时回应了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课题的要求,破解了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孤岛”式困境、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式逆境、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式窘境,是坚持我国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应有之义,是课程内在育人价值追求的理性回归,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应有之义

办什么样的大学、坚持什么方向、高举什么旗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性与方向性的问题。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深刻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揭示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前进方向,彰显了我国高校的人民立场和政治属性。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中去,深刻把握新时代“课程思政”理念的内涵和价值,全力推进新时期“课程思政”建设的升级和深化。“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一种教育形式,不论是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还是为了完成知识传授过程,其核心任务都是实现立德树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海高校自2014年起就率先把思政元素融入通识课中,尝试通过实现思政教育与基础教育相互融合,带领学生在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帮助其实现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树立。

(三)培养担当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育人育才的方向目标。从概念上看,“课程思政”依托于高校的各门各类课程,通过构建一个合理的高校课程体系以承载思政功能,以“全方位、全程性”的方式发挥思政的育人功能与价值。对此要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变化及特点,通过课堂教学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到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有效呼应社会主义大学人才培养规格的目标和要求。

二、把握高校课程思政内容的核心构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重要论述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根本价值旨归是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打破19世纪以前西方资产阶级狭隘教育观念的束缚,提出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完善人的自身。他们认为,共产党人不仅要加强对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唤醒他们的革命意识和社会责任,向着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方向努力。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确定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一项重要原则,在共产主义社会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个实践性的议题,需要生产力发展这个主动力,同时也需要教育和学习的助推,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受历史发展条件所限,马克思和恩格斯还不能就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以及各门课程如何协同育人等问题给出明确思路,但他们对未来无产阶级教育的目标任务、政治功能、基本原则等内容都进行了宏观构想和初步探讨,为后来者提供了理论依据。

列宁传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并且更直接地强调了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服务于政治,“政治文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列宁主张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时要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共运史、革命史等课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确保培养的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列宁开创了在学校专业技术教育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以课程形式使得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重要论述在教育实践中得到落实,为后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相关重要论述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注重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与中国的教育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毛泽东认为要把教育的政治方向放在重要位置,对学生的教育,既要有专业知识方面的教育,还要有政治方向的引领。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导青年学生要努力学习,除了学好专业外,还要学好马克思主义,主动关心时事政治,在思想上政治上不断取得进步。邓小平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加强其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确保“政治要红,业务要专”,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培养“四有”新人的任务。纵而观之,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当时面临问题,都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求出发,做出了相应的指示和要求,使得我们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断深化,为做好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课程思政建设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和战略安排,为我们提供了方向指南。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程”,发挥好思政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但这不是唯一渠道,其他课程也要发挥好课程育人的功能。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协同育人。这一论述准确定位了高校思政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构筑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框架。

三、推进课程思政守正创新

(一)着力构建协同育人格局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需要每一门课程都发挥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都肩负育人重任,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门课程同向同行的内在逻辑,也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要义。“课程思政”是要从战略高度出发,使高校课程体系中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特征的课程合力推进,汇聚课程育人力量,共建协同育人格局。这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科课程的内容、特点,分析专业对所需人才的能力、素质和发展的实际需求,对照思想政治教学教育目标,以本专业实际人才需求为切入点,从课程知识点、教学内容和相关社会热点问题中发掘思政资源。二是要实现立体渗透。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与精神引领的同频共振,通过有针对性和渗透性的方式开展思政教学,保证各门课程围绕育人整体目标,秉持分工与协作原则,做到专业技能、理论教育与品德素养、人格教育相互融入、相互渗透、有机协调、共同发力。三是要搭建交流平台。

(二)着力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课程思政”关键在教师。教师是确保“课程思政”与各门学科课程同向同行的核心力量。因此既需要教师在学科课程内容上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能力,又需要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具有科学的认知水准和运用自如的实践能力。对此,首先,教师要提升政治理论水平。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接受党性教育,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基础。其次,教师要提升道德素养水平。要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断开辟“课程思政”新载体,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提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增强学生才能的同时,润物无声地完成对学生的精神引领和人格塑造。

(三)着力强化价值引领功能

“课程思政”作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核心工程,与系统性、专业性的“思政课程”相比,能最大程度摆脱思政理论课堂的限制,时时处处发挥思政育人功能,使学生在接受专业课程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为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良好品格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围绕“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工作,以“育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必须增强和发挥其价值引领功能。价值引领是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其在育人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制定更加完善的课程评价标准,量化“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功能,能有效鼓励教师创新价值引领新方式,拓展精神引领新途径,实现课程育人的预期目标。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