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路径

2023-02-12 10:03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龚晓娟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19期
关键词:教师应数学知识情境

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龚晓娟

如今我国正在加快新课标改革,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在教学中,还有一些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陈旧的教学方法,这样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学生会感到无趣,因此应当立足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将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运用到数学课堂上。情境教学法就是在课堂中建立合适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注重联系实际,便于学生理解,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情境创建的路径,不断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确定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制定明确的目标,这样数学教学就有了具体的方向,教师的教学就有了规划,学生学习就有了动力。当前一些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对学习过程缺乏关注。教师在讲课时,习惯按照既有的思路去讲解,忽略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尤其在讲解数学题目时,不注重学生的解题思路,这样教师就无法精确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

(二)教学方式较为传统

当前有一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数学教学理念不够先进,教学策略还比较僵化。有的教师依然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样的课堂气氛就比较压抑,学生的数学兴趣也无法激发。教师无法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这就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情境教学的特征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教师按照具体内容,有目标地创造一些形象的情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也可将其归纳为“感知—理解—深化”这三个教学环节。因此可以得到,情境教学有下面几个特征:一是理念抽象,在情境中掌握知识。教师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及时归纳总结数学知识,建立合适的情境,保证在构建情境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与数学教学目标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并提升思维能力。二是以美为着力点,在情境中建立表象。情境美与生活紧密相连,是一种生活层面和语言层面的美。教师创设情境,展现出数学美,引导学生深入情境,领略数学知识的趣味和美好,让学生获得极佳的情感体验,不断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三是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具体直观地在情境中呈现数学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增强学习主动性,并调动他们的情感,使其爱上数学,提升学生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情境教学法的特征,保障情境的准确合理,构建高质量课堂。

三、小学数学中建立数学情境的策略

(一)聚焦课堂教学构建情境

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小学生学起来会感到吃力,且兴趣不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创设合适情境,让学生能激发兴趣,主动参与。例如,在“数一数”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校园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数一数操场上一共有多少学生,有多少学生跳绳,有多少学生跑步,有多少学生打球。创设这样的一种情境,学生就能快速掌握十以内的数字和加减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本子上画五颜六色的花朵,别的小组成员说出不同颜色花朵的个数,这样能提升学生的认知力,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创设教学情境的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引入情境中,让学生强化学过的知识,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据整体的教学目标,设计标准的情境,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

(二)运用故事建立情境

数学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数学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比较深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适当改变情境创建的方式。例如,教师应当创建故事情境。故事情境以故事为出发点,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提升质量的目的。选取故事情境时,应参考借鉴教材,引入一些实际性强的故事,让课堂变得有趣生动,学生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对小学生来说,故事的吸引力较大,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应适当引入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加以联想,以此为基础,建立高效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分析问题,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认识人民币”中,教师应善于使用多媒体,利用多媒体呈现图片,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并回答图中的人在做什么活动,然后学生经过小组分析讨论就会得出,里面的人在购买零食、铅笔、笔记本等。接下来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这些东西都需要用钱来购买,钱有什么功能呢?”这个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然后教师展现几张图片,图片是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有1元、10元、100元等,接下来教师就以组为单位,每组选出一个代表介绍人民币,并进行分类,让全部学生都能全程参与,让课堂气氛更加活泼生动。

(三)基于问题构建情境

知识探究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善于在课堂中构建问题情境,用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用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及时设置悬念和疑问,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探究思考,这样不但能开拓学生思维,还能使其掌握更多先进的知识,收获更多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准备问题,将问题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进入情境,不断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全过程投入情境中,一起进步,一起学习。例如,在教师教授角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应当将情境引入生活中,运用学生颇为熟悉的钟表知识来讲解。例如,秒针、分针和时针走的角度分别对应锐角、直角和钝角等内容,教师首先应向学生抛出问题,如9:10、10:30、3:05、3:30分别对应什么类型的角,学生以此为出发点,就会主动思考。思考后,学生会得出9:10对应钝角,10:30也是对应钝角,3:05对应锐角,3:30对应直角。为了加强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教师还应及时创建活动,让学生演示如何扩大或缩小表上时针和分针的角度,并加强实践,及时纠正学生过去的一些错误做法。在学习混合运算时,教师应当使用问题情境的策略,给学生预留一些典型例题,并将其运用课堂教学中。例如,超市里有书包单价15元钱,笔记本3元,铅笔2元,橡皮3元,小明拿着10块钱买了两个笔记本和一块橡皮,问小明还剩多少钱?这个问题涉及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既能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又能锻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思考后,学生会马上会列出算式:10-3×2-3=1元。由此可见,设置问题情境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将数学知识活学活用。

四、结语

在新课标理念下,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再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开辟新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此外,小学数学也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生活和未来学习都有很大的影响,尤其能为其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当加以重视,运用情境教学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猜你喜欢
教师应数学知识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护患情境会话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