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2023-02-12 19:58夏涛杨烨
关键词:校企深度院校

夏涛 杨烨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4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地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同时也为企业的创新与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突破自身瓶颈的有效解决路径,进一步延长了校企合作链条,推动合作模式和经济实体、行业发展相匹配,实现过程与结果的双向互动,使新时代的人才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1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校企深度合作的理念问题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一线技能型人才,为社会的各类服务、生产和管理工作提供人力和技术支持,这同样也是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主要办学模式。校企深度合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互利共赢,同时让学生能够在合作中真正学会知识、掌握技能,为社会服务贡献更多的力量。从目前校企合作的成果来看,许多高职院校过于看重校企合作项目的最终成果,未曾关注合作过程中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致使校企合作的真正目标未能实现。同时,一些学校领导同样对校企合作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仅仅从表面上去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这就导致行为决策上存在一些偏差,不能为校企合作质量的提升提供有效的指导,这同样会影响校企深度合作的发展[1]。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校因其具有充足的教育资源和生源,未能重视校企合作的意义,没有积极推动校企深度合作的开展,这就导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对学校、学生和企业产生积极影响。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许多企业只关注经济效益的提升,未能正确认识到参与人才培养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积极作用,认为人才培养工作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必要给予过多的精力和关注。企业就在校企合作的关系中很多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积极给予学校提供资源和实践方面的工作配合。长此以往,不仅企业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受到影响,企业的技术人才发展战略也必然脱离企业实际,难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进入企业,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校企深度合作的政策问题

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才能够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这就要求各级政府积极推动相关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各类高等职业院校和各个企业积极维护各类政策和制度的有效实施。目前,我国愈加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工作,并成立了中国校企合作联盟为深度合作提供指导,但是相关合作准则和指导手册尚未完善,不利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相关保护制度不健全,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都存在诸多阻碍,影响了深度合作的效果。除此之外,我国目前针对校企合作项目的推动、考核与监督制度尚不完善,许多合作项目出现资金资源不足、人才缺乏等问题,影响了项目的正常开展。除此之外,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校企合作在实践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新的问题,比如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导致双方的合作行为无法受到制约,一方积极推动、一方消极参与,不仅影响了合作结果,甚至导致合作破裂;在教学和科研工作方面,企业很难真正融入到教学计划之中,缺乏必要的利益驱动机制,企业无法从合作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必然也会导致合作的破裂[2]。因此,为校企深度合作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合作体制,不断推动相关法律政策的完善,才能够真正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1.3 校企深度合作的运行问题

高职院校和社会的运行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想要开展深度合作,就必须建立起一套良好的运行机制,这样才能推动合作的持续深入。如果没有将院校办学要素和企业运行要素进行有机结合,就无法使合作项目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也就不能为项目的最优化运行提供支持,影响项目成果和培养目标的达成。目前,校企合作运行制度尚不完善,存在与高职院校办学制度相矛盾之处,此时运行制度往往会协从于办学制度,致使校企合作运行不畅,影响校企合作项目的成果,尤其在技术开发方面问题突出,导致深度合作难以继续。现阶段,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更好的发展、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积极主动地寻求合作企业,反观主动寻求高职院校合作的企业少之又少,而一些企业的合作模式也仅仅停留在捐助教学设备、提供实践实习场地、开展员工培训等等,这与校企深度合作的目标相去甚远。同时,高职院校的办学机制和企业的运行机制存在显著的差异,高职院校的文化氛围和企业的文化氛围同样存在较大的区别,并没有在校企合作中实现真正的融合,这就影响了深度合作的进一步开展,同时也不能帮助学生更快地转化为社会人和职业人。

1.4 校企深度合作的经济问题

虽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成果较为显著,但是仍然面临着投入经费不足的问题。首先,从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的角度来看,在合作模式下,学校和企业一起推动课程改革与教材更新,共同建设基地,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使学生和学校获得了极大的效益,推动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而企业从合作中能够获得更加庞大的人力资本,为企业的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依然有许多企业仍然片面化的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忽略了人才培养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因此不能与学校开展长期的深度合作。站在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角度来看,学校和企业积极推动校企合作,能够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输送大量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社会发展和企业整体利益的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但是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往往更看重个体利益的落实,不愿意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过多的精力,希望能够从社会中吸纳更多现成的优秀人才,这就导致校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和投入往往不足[4]。从实际结果来看,企业在人才市场招聘高素质技术人才所要投入的成本远远超过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所需的成本。

2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工作对策

2.1 摆正思想认识,创新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

首先,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贯彻落实产学结合的教育思想,积极主动地与当地政府和社会团体进行交流与合作,以此来获得更多政策与企业的支持,让企业能够真正认识到校企深度合作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争取更多的合作对象奠定良好的基础,让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主动参与到校企深度合作的探索中,真正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其次,高职院校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站在校企合作的原有模式基础上,不断创新深度合作的新模式,弥补传统合作模式下的不足和缺陷,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培养方案,也为人才输出开创新的局面。比如,立足于校企股份合作模式,学校无论是与国企、私企、还是外企进行合作,都可以让企业通过师资、技术、场地、设施等投入参与入股。这样一来,企业就获得了一定的学校管理权,能够更好的与学校进行资金资源共享,实现与学校的互惠共赢。再次,高职院校应该立足于人才培养的基本宗旨,同时充分考虑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基本目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不断强化校内专业建设工作,为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的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考虑双方的利益诉求,为校企深度合作选择合适的目标与方向,同时采取更加灵活的合作模式,并配合人才市场的需求调整专业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模式,让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训能够真正实现无缝对接。最后,应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由高职院校协调、以企业参与为目标的联动合作模式,通过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对校企深度合作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推动校企深度合作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2.2 拓展合作领域,建立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

首先,学校应该积极组建校企合作组织机构,邀请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各团体、合作企业共同推动校企合作的正常运行。同时,学校还应该根据合作项目建立相应的合作章程,明确合作机构中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并针对合作项目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作为奖惩的重要依据。其次,高职院校在推动校企深度合作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重要标准,采取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模式,让企业作为校企深度合作的主导者,不断推动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的完善。学校和企业应该根据相应岗位的实际人才需求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推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将行业和岗位的各种新知识、新理念、新工艺和新技术教导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5]。同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社会培训、模块化教学、校企共融开发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动专业建设,让学校专业和学校课程更紧密地结合人才市场需求,打造校企互动共赢、开放合作的良好局面。最后,校企在深度合作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推动学校教学场地的企业化,并实现企业运营场地的学校化,推动高职院校和企业的资源共享,让学校的生产实训基地能够为企业员工培训和技术升级提供支持,让企业的生产车间成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技巧的重要课堂。

2.3 完善考评标准,规范校企深度合作有序进行

首先,立足于国家职业标准体系,结合不同行业的技术标准和职业鉴定标准,为学生设置更加科学的职业技能质量标准体系,涵盖行业通用技能、职业特定技能、核心技能和跨行业职业技能四项内容。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不再仅仅凭借一张考试试卷和成绩单,能够让更多的企业专家、技术工人和工程师参与到学生评价之中,能够更加全面的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加客观地判断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能够让考核结果更加真实、更加客观。其次,应该针对教师建立起更加全面的能力考核机制,鼓励教师进入企业参与一线锻炼,帮助企业解决各类技术难题,实现企业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的突破,并给予教师相应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充分调动教师参与一线工作的积极性。不仅学校教师可以在校企合作中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和优秀案例,企业也可以在新产品开发、技术攻坚克难、项目研究方面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让企业能够从校企深度合作中获得实际利益[6]。最后,学校还应该重视兼职教师的待遇问题,对企业中参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专家等给予相应的课酬奖励,并为一些住校兼职教师提供良好的住宿环境,并进一步完善兼职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这样能够帮助兼职教师更好的融入学校教学,明确教育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也能够更好的调动兼职教师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多一线工艺和优秀案例,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获得更大的优势。

2.4 重视科研工作,深化校企深度合作课题研究

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始终注重科研工作,树立起科研观念,这样才能为校企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目前校企深度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和企业应该进行反思和研究,对校企深度合作中的理念、模式与制度进行讨论,探讨有利于学校和企业发展的合作路径、运行机制与考核评价体系,分析合作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冲突,并形成相应的应用性研究成果,为校企深度合作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其次,高职院校应该为校企深度合作明确课题研究思路。虽然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但是这些实践成果并没有转化为相应的理论成果,影响了后续深度合作的效果。理论是实践的重要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定期将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和新成果进行梳理,比如在一校一企、一企多校、一校多企、多校多企的不同情况下如何处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和利益等等,为后续的教学改革和培养方案调整提供有效的支持。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建立起相应的专业应用研究所,在为学校专业建设提供实践指导的同时,还可以为合作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提供建议,这样能够更好的调动企业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积极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满足新时期的社会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应该更加重视校企深度合作工作,不断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的创新,拓展深度合作的领域,建立起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完善合作考评机制,并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持,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也才能够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成果的不断优化,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校企深度院校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