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境取胜

2023-02-15 13:03余徐刚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23年2期
关键词:范宽雪景观者

余徐刚

一幅上乘的山水画,不仅在于意,更在于境。通俗地说,好的山水画能让人们身临其境,观其色,听其声,闻其味……在中国传统绘画界,能够让人们享受到大自然绝等视听盛宴者,非北宋山水画大师范宽莫属。

艺术鉴赏

《溪山行旅图》中的景为典型的北方山水。一眼望去,巨峰壁立的山体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凸显了山河的壮美,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

图中每一处都有画家精巧的布局和设计:山上树木繁茂,山间一条瀑布自上而下,急流飞落,溅入山脚;山下怪石嶙峋,造型各异的树木与石头相互倚从,交替穿插,体式错综,形成了天然的节奏韵律。

前景中一条淙淙流淌的溪流与远景中的飞流瀑布交相成趣。在山径小路上,一队旅客,四头骡马载着货物从右至左行来。在静谧的大自然中,水流声、骡马声、行走声,各种声响交融,给景增添了绝妙的音效。范宽用画笔演绎出了一场山间音乐会,同时也烘托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题。

范宽,名中正,字中立,为人率真温和,性情豁达宽厚,故被人称作“范宽”,后渐渐以此呼名。存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雪山萧寺图》《雪山楼观图》《临流独坐图》……其中,《溪山行旅图》被誉为“宋代绘画第一神品”。

技法分析

《溪山行旅图》写生感强烈,突破常规的构图,撼人心魄。画家采用空间构图法中的“高远法”,增强空间层次感,再以坚劲沉雄的中锋雨点(俗名芝麻皴)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塑造出山势的险峻硬朗。《宣和画谱》上说它“如行夜山”,浓郁的墨色令人感觉好像是行走在夜间的山中。《溪山行旅图》中人物、动物、景物刻画细致入微,尤其是景物,极为雄壮逼真,得山之骨,山峦浑厚,势状雄强,达到了宋代山水画强调的“可游、可居、可观”的最高境界。

真伪争议

《溪山行旅图》曾受真伪争议。有人推测真迹早已无处可寻,也有人怀疑此画并非范宽所作。明代董其昌称赞《溪山行旅图》为“宋画第一”,且书“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十字。台北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霖灿在此图右角树荫处发现“范宽”二字,证明该作品确系范宽真迹。

《雪景寒林图》是范宽的另一代表性山水画作品,无论是绘画风格还是表现技法,都与《溪山行旅图》一脉相承,具有壮美的生命气势。

艺术鉴赏

《雪景寒林图》描绘了北方冬日雪后的山川景致。画面布局雄奇巧妙,近景是一弯泉水,板桥雪堆,村庄屋舍;中景山峦蜿蜒,萧寺掩映,树林挺拔苍秀;远景峰峦高耸,沟壑间云气万千,气象空灵。长期钟情于山水的范宽,将崇山峻岭浓缩在小小的画纸之中。面对这幅山水巨作,观者能切身感受到雪天的寒意。这种感受是唯美的,不带一丝缺憾。画家把自己的审美和观者的审美浸染在一起,让观者跟随自己的笔墨一步步走进画面,一起品赏细节,一起感受宏大的自然山水气势。

技术分析

全图延续了范宽一贯的全景式构图方式,采用“高远法”和“深远法”,笔墨浓重润泽,质朴厚实。范宽习惯用“抢笔”笔法,密点攒簇,用重墨在醒目的位置突出主峰的雄伟气势,细密的“芝麻皴”表现山石的质感,并以留白为雪,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画家用笔的力度和气度纵横奔放,用浓郁的笔墨衬托雪景,描绘出了山中雪的灵动;皴擦与渲染并用,干湿枯润的墨韵在雄强的树石之间飘然弥漫,营造贯通之气韵。他在细节上的描绘更是传神,近处小桥流水,杂树成林,枝杈锐利;中间山林与屋舍掩映,一人张门而望;远处山头林木浓密,呈现出了雪景寒林的萧疏幽静,壮丽异彩。

评一评

范宽是个勤奋的画家,他爱豪饮与交友,也爱遍游秦川大地,常常记录,探索思考,对大自然的造化了然于胸。因此,在创作过程中,他能够把山水与人物、草木與沟壑、房舍与小桥安排得匀恰有致,再加上他独特的运笔,使得画面最终呈现的宏大场景让人叹为观止。范宽对景造意,笔笔相生,写山真骨,自成一家,对宋代及其后的山水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范宽雪景观者
端午节观龙舟赛
范宽《寒江钓雪图》
《雪景山水图轴》
《雪景寒林图》
得意忘形
浅析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
《雪霁里的故事》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雪夜遇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