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器智力资本如何撬动区域创新?
——基于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

2023-02-17 12:26杜碧升
生产力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孵化器智力资本

李 江,杜碧升

(宁波大学 商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一、引言

中国政府一直倡导创新驱动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已被广泛视为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机制[1],是支持创业活动的重要平台。据《中国火炬统计年鉴》(2021 年)数据,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达到5 843 家,累计孵化创业企业188 707 家,在孵企业数达233 351 家。但是,在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与规模大幅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创孵效率低下、过度依赖政府“输血”、运营模式同质化等问题,约束了孵化器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如何在资源有限的背景下更好地利用孵化器提升区域创新水平已成为当前创业理论研究及实践的重要议题。

在新兴经济体的背景下,大量科技型新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新创企业由于新生劣势和小而劣势的双重困境,相比于成熟的大公司面临更大的障碍,而孵化器所具备的人力资本、财务资本和社会资本正好可以为新创企业提供资源支持,有利于新创企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2]。不少学者表明,科技企业孵化器吸引着创新者和风险投资家,成为驱动国家科技、技术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3]。资源基础观认为,智力资本作为企业的知识库,在组织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智力资本的相关理论,本研究将孵化器的资源划分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探讨这三个因素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资源,还取决于获取和利用这些资源的外部环境,制度环境已被证明是重要的背景因素,可以解释企业特定资源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制度理论认为,任何个体和企业的行为都嵌套于特定的制度环境中,而外部制度环境是构成商业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是影响科创企业战略选择、创造市场机会和分配稀缺资源的重要变量[4]。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借鉴资源相关理论和制度理论,利用中国科技孵化器省际面板数据,探讨科技企业孵化器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总体制度环境对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关系的调节作用。

本文的贡献:首先,本文丰富了关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通过实证检验企业层面智力资本和制度层面环境差异对区域创新水平具有积极影响,为厘清科技企业孵化器智力资本的三个维度如何影响区域创新能力提供了更好的理解,将传统上基于单一组织的创新理论拓展到区域层面。其次,基于制度理论,本文有助于探索外部边界条件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新生研究,响应了对理论进行更多背景化的呼吁,旨在拓展补充现有理论研究,为孵化器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全局性启发。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科技企业孵化器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

智力资本是指组织中可用于创造竞争优势的所有知识。目前关于智力资本主要划分为三个核心维度:人力资本、关系资本和结构资本。人力资本被认为是智力资本其他组成部分的基石,指员工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结构资本侧重于组织效率,包含支持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组织因素。关系资本与外部环境的合作有关,包括与公司外部关系相关的资源,例如与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投资者、当地社区的联系,以及这些关系中嵌入的知识[5]。

首先,对于孵化器而言,人力资本是指孵化器管理人员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人力资本被认为是创新的先决条件,通过孵化器将区域、中介和企业等创新系统联系起来,从而增加知识溢出,促进创新。Mavi 等(2019)[6]提出孵化器提供的充足服务可能会增强创业者心理因素与心理资本的协同作用,从而影响创业企业绩效并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其次,结构资本是孵化器催发人力资本和关系资本发挥作用的服务平台,企业孵化器的结构资本包括孵化器提供的设施、办公空间、公共服务平台、增值服务等。李鑫伟和牛雄鹰(2017)[7]认为没有稳定的投融资渠道,新创企业就无法获得充足的金融投资,导致区域创新能力难以提升。有保障的资金支持可以支持新创企业获取先进技术或聘请专门从事产品研发的技术专家,从而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效率,降低研发成本,最终提升区域创新绩效[8]。最后,孵化器除了需要向新创企业转移各类资源外,还可以通过加强创新者与企业家之间的社会关系促进知识的流动,这是孵化器关系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Wang 和Zhou(2013)[9]认为孵化器通过更好的知识共享整合区域内各类科技创业创新资源,服务中小企业,从而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

因此,孵化器可以通过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促进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帮助企业提升创新绩效,从而提升区域创新水平。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1a:科技企业孵化器人力资本有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H1b:科技企业孵化器结构资本有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H1c:科技企业孵化器关系资本有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

作为孵育机制的高级载体,孵化器是嵌入到当地经济环境中的创新网络组织,制度环境的强弱体现了市场支持孵化器创业活动的力度。首先,良好的制度环境表现为公平的竞争环境和自由的要素流动[10]。当外部制度环境完善时,可以激发孵化器中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创新主体可以通过孵化器智力资本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其次,制度环境优越的地区往往还拥有较高的法制化水平,尤其是与知识产权保护、技术研发等相关的法律。良好的制度环境使得市场合理科学地配置创业资源,进一步优化孵化机制,改善产品市场发育程度,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11]。最后,不完善的制度环境表现为市场主体之间发生摩擦和冲突的失衡状态。在制度环境较为薄弱的地区,政府干预过多、缺乏对参与主体行为的有效约束、管制过严等问题使得市场规则μ生无效交易,从而产生较高的交易成本[12]。这可能导致孵化器难以及时有效地获取外部市场资源,从而抑制区域创新。

综上所述,良好的制度环境下,科技企业孵化器可以通过智力资本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具体而言,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会随着制度环境的改善而加强。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a:制度环境越完善,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正向影响越强;

H2b:制度环境越完善,结构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正向影响越强;

H2c:制度环境越完善,关系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正向影响越强。

三、研究方法

(一)样本来源

本文以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为研究对象,使用2015—2020 年期间30 个省市的数据(其中,西藏自治区、港澳台地区数据严重缺失,故剔除),主要来源于《中国火炬统计年鉴》《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考虑到数据有效性,剔除区域创新能力、管理机构从业人员、创业导师人数等关键指标为缺失值、零值的数据,最终获得5 167 家科技企业孵化器非平衡面板数据,共179 条观测值。为减少离群值的影响,按照双边各剔除1%的方式对连续变量进行缩尾处理;同时,对变量数据进行标准化以消除变量单位量纲的影响。数据处理和计算均利用Stata 16.0 完成。

(二)变量测量

1.因变量。区域创新能力(innovation)。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内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等创新主体产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主要由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创造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经济绩效等构成。区域是指国家内某一层次行政单元,从上到下划分为省(包括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县、乡镇和村等行政区域。本文参照李习保(2007)[13]等学者的做法,选取各省市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为区域创新能力的衡量指标。

2.自变量。智力资本(intellectual)。本文衡量了孵化器的各种资本,在田增瑞等(2019)[14]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三个方面来衡量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智力资本。具体而言,人力资本选取管理机构从业人数来衡量;结构资本取孵化基金总额、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投资额和服务用房来衡量;关系资本利用创业导师人数来衡量。最后利用熵值法计算三类资本的权重,从而计算出不同孵化器在智力资本上的综合得分。

3.调节变量。地区总体制度环境(institution)。借鉴赵云辉等(2019)[15]的做法,以《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中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指数、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指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指数、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治环境指数、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指数五项指标来计算市场化总指数,并以此作为各省份总体制度环境的代理变量。

4.控制变量。参考已有文献,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规模、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孵化器总收入、孵化器从业人员数、当年获风险投资额、孵化基金纳入控制变量,并取对数处理。

四、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表1 提供了研究变量的相关矩阵。从表1 中可以看出,区域创新能力的均值为28.460,方差为7.029,表明各区域之间的创新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此外,对GDP、在孵企业就业人数、当年获风险投资额、孵化器规模、当年获孵化基金数均进行对数处理,以避免量纲差异。上述主要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显著,且平均方差膨胀因子VIF 低于10,表明基准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表1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矩阵

(二)假设检验

表2 显示了本文的主要回归结果,其中交互项1、2、3 分别代表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与制度环境的交互项。从模型1 可以看出,人力资本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假设H1a 成立。在模型2 中,人力资本与制度环境交互项的系数为正,显著性P值小于0.001,表明制度环境增强了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假设H2a成立。由模型3 和模型4 可知,结构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β=3.263,p<0.01),结构资本与制度环境的交互项M2 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调节作用不显著(p>0.05),说明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假设H1b 成立,假设H2b 未得到验证。结合模型5 和模型6,关系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正相关(β=2.630,p<0.01),制度环境与关系资本的交互项对区域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β=1.152,p<0.01),即关系资本能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且制度环境增强了关系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正向作用,假设H1c、假设H2c 均成立。

表2 回归结果

(三)分地区分析

本研究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将省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进行回归分析。表3 展示了不同地区下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对于西部地区的省份来说,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β=7.949,p<0.001,模型1),制度环境不存在调节作用(β>0.05,模型2)。对于中部地区而言,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不具有显著影响。对于东部地区而言,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β=0.999,p<0.001,模型5),且制度环境削弱了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β=-13.901,p<0.001,模型6)。

表3 不同地区下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回归结果

表4 报告了不同地区下关系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回归结果,以及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由模型1 和模型3 可知,在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关系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均没有显著影响。而在东部地区,关系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β=5.409,p<0.001,模型5),制度环境削弱了关系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正向关系(β=-8.319,p<0.001,模型6)。

表4 不同地区下关系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回归结果

五、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基于制度理论和建构主义资源观,本文构建了科技企业孵化器智力资本、制度环境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模型,利用中国30 个省市近五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上述模型,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制度环境存在显著差异,整体呈现由东部向中部、西部弱化的梯度格局。第二,科技企业孵化器智力资本有助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效应最强,其次是结构资本,最后是关系资本。第三,制度环境正向调节人力资本、关系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但对结构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则不具有调节机制。第四,由于地区发展不均衡,科技企业孵化器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在东部、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均有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增强,而在中部地区则没有影响;在中部、西部地区,制度环境对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没有影响,而在东部地区则抑制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关系资本而言,中部、西部地区的差异均不会影响关系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在东部地区则会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且市场化水平削弱了两者的正向作用。

(二)管理启示

(1)通过科技企业孵化器智力资本激发区域创新活力。一方面,重视科技企业孵化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注重维护和培养人才背后的关系资源,建立使人才充分发挥其才能的机制,实现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区域的适宜性匹配;另一方面,注重科技企业孵化器内部结构资本,加强孵化器外部关系资本的资源整合,协调和整合内外部结构资本,使得各维度资本得以平衡发展,实现高效运转,从而促进区域创新。

(2)聚焦中西部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快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体系建设方案,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规范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不断提升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分地区研究表明,中西部地区科技企业孵化建设的创新效应不足,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创新导师引进、科技创新补贴等,并树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典范,积极挖掘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最佳实践,发挥典型孵化器的辐射溢出效应。

猜你喜欢
孵化器智力资本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VR 资本之路
孵化器 倒闭潮来了?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
中国首家孵化器如何保鲜
孵化器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