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幸福教育构建与实践

2023-02-19 23:38任姗姗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3期
关键词:幸福教育幸福大学生

任姗姗

摘 要:幸福是每个人都渴望的生存状态,也是人类生活的主题。总书记在十九大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幸福,而不是为了不幸,尽管未必都能获得幸福。实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需要思考的是,到底什么是幸福呢?教育应该指导学生追求什么样的幸福?怎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幸福?这些问题都是实施幸福教育必须解决的。幸福教育是符合人性的教育,从关注个体的自然生命、精神世界入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培养持续性的幸福能力,从而获得终身幸福。

关键词:幸福;幸福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3.046

2021年国家教育部首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其实,不仅是抑郁症,其他如焦虑症、强迫症等精神障碍都会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得个体生活体验差、幸福感受低。当然,罹患精神类疾病的大学生毕竟是少数,但是更大多数的大学生却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精神的亚健康状态,存在不幸福的现状。大学生生活于校园中,远离自己的家庭,承担着现实的学业、就业、情感和人际等压力源,内心感受和幸福感容易受到忽视,产生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发生自杀及漠视他人生命的事件,究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无疑是学生幸福感不高,缺乏生命意义,也揭示了对大学生实施幸福教育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这就是—幸福。”可以看出人的人生目的、接受教育的目的、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就是幸福。学校进行学生的教育应该为学生的终生幸福负责。反观存在的现实,学校现实的教育距离学生实现终生幸福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在科学技术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所享受的物质条件前所未有,学校的硬件设施不断得到改善,教师队伍不断得到优化,但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并未因此而更加幸福。反而,空心病、佛系、丧等现象不断充斥在学生群体中,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厌学、焦虑、苦闷、功利、利己心理都反应出大学生对幸福并未真正了然于心,没有实现其自身幸福。尽管他们都追求并且渴求得到幸福的生活,但是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仍然思想迷茫、脚步犹豫、方向模糊,缺乏认知幸福、感受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显示出当代大学生幸福教育的一定缺失。幸福教育虽然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与载体,但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高校一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全方位关注学生成长成才,坚持“三全育人”导向,但是在如何促进大学生获得幸福,使其认知到幸福、感受到幸福、以至于自我创造幸福,却是一直沒有好的实施方法。因此,以提升大学生幸福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培养大学生幸福创造力为中心的幸福教育应当得到重视以及实践。

1 幸福教育相关概念溯源

提及幸福教育,必然需要从幸福开始入手。何为幸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幸福都有不同的理解,各中缘由是因为幸福不仅是历史、哲学的范畴,更是个人的主观感受。古今中外,大到学术大家、政治领袖,小到贩夫走卒,蝇头百姓都对其有着自己的认知,同时也在生活中努力追寻自己的幸福。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幸福是模糊的,虽然人心向往之,但没人能准确地说明白。梭伦认为幸福与财富关系密切,但财富却不完全决定幸福。纵观西方哲学史上关于幸福的探究,主要有以下四个流派:理性主义幸福观、感性主义幸福观、宗教幸福观、功利主义幸福观。将幸福与德性联系在一起的是理性主义幸福观,其代表人物柏拉图认为,一个人真正的幸福是德性和智慧。将肉体快乐与精神快乐结合在一起的是感性幸福观,其浅显而容易感知。宗教幸福观则将幸福与对上帝的信仰紧紧联系在一起,认为幸福是需要虔诚的信仰上帝才能获得的。最后的功利主义幸福观,认为人性都是趋利避害、利己的,所以最终服务于利己主义幸福论。

而我国古代有关“幸福”的思想主要源于儒释道三家。儒家的幸福观强调整体性,对个人内在而言是仁义礼智信,对外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幸福与国家的发展与个人的奋发有为相关。而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中蕴含着辩证幸福与知足常乐。佛家则讲求无欲无求,超脱凡尘。总的来说,幸福是人的毕生追求,其内涵包含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精神与物质统一。

可以肯定的是幸福一定是通过学习和培养得到的,而不是靠运气获得。对个人而言,接受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自身的发展,为了个人的最终幸福。那么,何为幸福教育?简单来说,幸福教育是以“幸福”作为教育核心和最终极的价值理念。有学者认为幸福教育是围绕培养个体的幸福体验为目的的教育,最终培养出能够认知幸福、享受幸福、创造幸福的每一个完整个体,使得个体生命完善而富有意义感。具体而言,幸福教育应包含幸福认知、幸福感知、幸福能力,通俗理解就是幸福观、幸福感、幸福力。

2 大学生幸福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困惑

(1)忽视了教职工幸福教育。在现实校园环境中,教师的生命状态将会直接影响其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在教育活动中,我们一直强调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性,讲究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但是却忽视了对教职工群体的生命状态的关注,很少关注教职工群体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生命意义等多方面。忽视了教职工的幸福,又怎能完整的向学生传递幸福。

(2)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幸福教育。在全国高校中,心理健康课程实现了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运用心理学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聚焦于已经发生的心理问题,以达到消除个体心理疾病和问题的目标,而幸福教育则关注于人的积极情感,以培养学生获得幸福为目标,塑造健康人格,其主要以奋斗幸福观的树立、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幸福能力的增强三方面为核心。使学生感受自己的当下生活的价值,进而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由此可见,幸福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比较,其内涵更深,外延更广,二者不可互相替代。

(3)将幸福教育的责任委托于思想政治教育。幸福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正确的幸福观作为个体的价值观的基础,也就没有人的幸福,更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幸福教育不仅仅是一门专门的课程,而是要把它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部内容之中,渗透到全部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积极开展幸福教育,是高校当下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的任务。

(4)大学生幸福观出现偏差。大学生在生活中对幸福的理解、感受以及如何追求幸福都源于其本人对幸福的认知,也就是其幸福观。幸福观是一个人产生幸福感的基础。教育工作中经常讲知、情、意、行四方面,所以幸福观的偏差必然需要受到教育者的重视,高校需要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社会物质资料的日益丰富,大学生的幸福感却没有明显提高。随着竞争日益激烈,使大学生幸福观出现了一些偏差。如拜金主义幸福观、享乐主义幸福观、自由主义幸福观等,大学生中出现攀比、虚荣、享乐、冷漠心理逐渐让学生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在人生发展道路上出现各种问题。因而,幸福教育是要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3 大学生幸福教育构建与实践

3.1 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幸福人为目标

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为本”,在学校开展教育活动应该将“以人为本”落实到具体的每位学生,每节具体的课堂中,每项具体的活动中。教育的目标在于使学生幸福,也是当下教育的方向所在。对于在校的大学生而言,上大学不仅是事业的需要,更是成就幸福人生需要。幸福不仅仅是当下需要的,更是未来渴望的。然而,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减慢和就业形势日益艰难,大学生的幸福感逐渐降低,“佛系”“丧”“躺平”“emo”成为学生的口头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是可以改变以成绩至上、就业率至上的目标的,发展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机制,建立以学生幸福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感受、体验、培养幸福。

3.2 开展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

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观点。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主阵地,在思政课中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感受伟人的幸福,在榜样的引领下塑造自己的幸福观。在思政课堂中,不能就幸福观而讲幸福,而应该从理想、信念的追寻中,对生命意义的探寻等多方面来探讨,将个人幸福与祖国、人民、集体幸福结合起来。哈佛大学关于幸福曾做过一项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最影响人幸福的因素有成功、金钱、健康,甜美的爱情、婚姻等,但这些都不能准确地说就是幸福。而真正幸福的人有自己明确的生活目标,并且能够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行,在过程中感受收获获得幸福。在人生道路中目标、理想犹如灯塔,指明前进的方向。同样大学生只有树立远大理想,才能让他们在人生最宝贵的时间中努力奋斗,开阔自己的眼界,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感受到空虚和迷茫,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红直播之中,失去了青年人的志气、骨气。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能够引导学生正确思考人生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而在其未来的人生道路中不断奋斗,自己创造幸福人生。

3.3 开设“幸福课程”,培养幸福能力

幸福教育理论始于美国现代教育理论家——内尔·诺丁斯,她指出人类如果要想获得幸福,就必须使自己的一些重要需要得到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恰恰从多方面说明了人的多种需要。幸福是存在于人实际生活中的情感,体现于多种方面。对于教育者要满足学生需求,就需要依据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进行实际的校园生活调研,依据学生的现实多方面需求来设计幸福课程与教学内容。幸福课程就是一门根据学生的幸福现状,由专门的教师来教幸福,学生学幸福的课程,课程的内容就是学生如何获得幸福,而对课程的最终评估就是由学生自己来评价,自身是否通过学习来调节了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幸福课程积极情绪增加、消极情绪减少,在不断的学习中是否获得了长久的幸福能力来判断。

幸福课程的建立,首先,需要了解的一定是关于幸福的通识知识,教授学生正确理解幸福。幸福作为一种情感来说对每个人都不陌生,但对每个人来说都因人而异,所以引导学生树立大众认同并且符合社会发展的幸福观就显得尤为必要,而当下校园中就存在错误的幸福观,如享乐幸福观,认为金钱物质至上,讲求个人物质生活的极端享受,认为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虚无幸福观,即表现为“佛系”“丧”不追求将来的幸福结果,对现在的生活也没有奋斗目标,缺乏生活的意义,这样的大学生往往对生活失去兴趣而没有追求,如行尸走肉般没有生活乐趣。因而,树立积极的、正确的幸福观对当下大学生群体来说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就是幸福课程需要传递给学生的价值观。再如,近几年受新冠疫情及高校毕业生逐年上升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式异常严峻,大学生就业岗位存在僧多粥少的现状,如何引导大学生在现实就业中做出积极、良性选择,实现其自身当下及长远的发展,在物质幸福与社会幸福、精神幸福中取得平衡,既解决了学生现实的需要,提高了在校学生的幸福感,又使幸福教育更加完善。其次,开展师生互动分享的教学活动形式。当下教育应当关注学生,一切活动开展围绕学生,服务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促进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发展,而不是把学生当做学习的机器,强硬的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其他方面作为人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关注培养学生个性、潜能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积极品质。因而,对于幸福的课程,教师与学生一定不是支配关系,而是通过平等、分享的课程氛围,互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我效能感得到增强,从而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通过对课堂中具体的情感体验的分析和控制,获得幸福体验以及幸福能力的培养。内尔·诺丁斯在《幸福与教育》中推崇暴露式教学,教师富有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责任,让学生尝试机械工作、跳舞、运动、交际等暴露活动,暴露式教学可以借鉴于幸福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互动分享是增强幸福感、获得幸福能力的有效途径。

3.4 关注教师的幸福生活

幸福教育是为了人的幸福而进行的。人类生活遇到的问题,追根溯源都与幸福相关。人只要活着,就会有追求,诸如饮食、健康、财富、地位、亲情、婚姻、家庭、安全等,抛开身外之物,其最本质的追求便是幸福。人的目的与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教育实际也是帮人多快好省的实现目的。人的行为本质应该是为了安顿自身的情感需求,而不是为了活动,为了发展而发展的,如果只是为了活动、发展那便有可能产生人的异化。

幸福教育包含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对象,二者共同“教幸福,学幸福”,无论失去那一方面,也便失去了进行下去的意义。没有了教师的“幸福教”,学生的“幸福学”是不可能进行下去了。教师不单单是为学生服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的主要生活方式,如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无法获得幸福,那么教师在其他的生活中也很难获得幸福。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获得的幸福感不仅充盈自己的生活,而且带给学生丰富的感染力,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郑爱明.当代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幸福感与生活质量视角探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张敏.大学生生命意义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0):136139.

[3]邹章华.美好生活:儒家传统幸福伦理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合构[J].理论导刊,2021,(02):108115.

[4]柴素芳,邵艳.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目标[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4):5355.

[5]吴军.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教育观察,2021,10(33):3031+48.

[6]蔡蕾.基于诺丁斯幸福教育理论的大学生幸福感提升研究[J].科技风,2019(12):3940.

猜你喜欢
幸福教育幸福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幸福教育理念下中职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幸福教育课程:儿童个性发展特需
为了“幸福”的母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