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理路

2023-02-19 07:02张帅帅姜春琴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3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思政课教学

张帅帅 姜春琴

摘 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党领导人民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基础之上阔步迈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非同寻常的重要会议。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把全会精神转化为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强大动力和实际行动,而把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则是这一实践行动力的重要体现和有力证明,其不仅蕴含深厚的价值意蕴,也更具有进行实践理路探究的必要性。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是践行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新境界、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的新途径、助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契机、提供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新动力。要注重整合相关科研成果,开展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以此确保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能够高质高效地融入进思政课教学中去,使学生真正实现对全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思政课;教学;价值意蕴;实践理路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3.055

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伟大成就。全会所蕴涵的理论内涵、战略眼光、历史担当与天下情怀,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应予深刻挖掘和学习贯彻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和对青年学生价值引领与人格塑造的重要阵地,要把思想与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尤其把学习贯彻成效体现到思政课具体工作中,确保广大师生能够全面深刻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积极做全会精神的继承者与弘扬者,推动全会精神在高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将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也是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广大思政课教师应肩负起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重大责任,在当前及时将全会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更好地引導青年学子学习领会、切实践行全会精神。

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1.1 开辟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新境界

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针对这一问题的深刻回答,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全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其不仅进一步诠释了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现实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价值目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光辉写照与战略诠释,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心一意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党的百年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辟了的正确道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责任与担当;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胸怀天下的壮志豪情、勇于自我革命的坚定意志、永葆青春的发展要求、敢换新天的伟大力量。这些都是值得当代青年学生去学习、继承与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崇高的行为典范。

从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从严治党的搞不动摇、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与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战略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广度与深度的持续推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大进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日益满足、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国防军队实力的现代化发展、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积极弘扬,都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制度优势与生机活力。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党的百年光辉奋斗历程中所凝结的宝贵经验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与智慧密码,需要我们格外珍惜与不断坚持,各领域、各单位要开展多种形式与利用多种渠道更为深刻地理解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更为准确地把握全会精神的重点内容、更加自觉地运用全会精神指导社会实践。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主渠道与中心环节,将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以更为直接、更加全面的方式让青年学生认识到我们党一百年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长历程,见证到我们党一百年来团结带领人民走向胜利的伟大进程,学习到我们党一百年来加强自身建设、推进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以高校思政课为主渠道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有助于当代青年在多元文化发展与价值激荡的社会洪流中树立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增强历史自觉,从而从党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不断夯实政治认同基础、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用自身奋斗致敬党的百年沧桑历史,以实干开创未来。同时,还有利于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继承与弘扬全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提升道德素养与为人民服务意识,进一步坚定信心、聚焦我们党正在做的事情,始终紧紧跟随党的步伐,关注党的发展建设,关注国家前途命运,将自己融入时代发展的大潮,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1.2 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的新途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怎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提出了四条标准: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同时,他又提出四个“引路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作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首先,理想信念是源头活水,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发展的不竭动力。理想信念强调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政治强”,高校思政课作为学生价值引领与道德素养提升的重要场所,必须要履行树理想、守信仰、讲政治、学道德的育人义务,这不仅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使命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原则坚守。弘扬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坚持政治导向。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促进思政课教师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增强政治认同: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开展全会精神教学活动时,首先要自觉对全会精神进行深入地剖析与研读,全面掌握全会精神的主要内容,主动领会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切实履行宣扬全会精神的责任义务,做好全会精神主题相关培训、备课、授课、慕课等,因此强化了政治学习与理论学习的契合性,在教学相长中促进高校思政教师对全会精神的领悟与内化程度、不断增强自身教学能力、达到情感共鸣,从而能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坚定政治方向与政治立场。其次,道德情操是境界修为,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成长的进步阶梯。道德情操最终要体现到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上来,强调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彰显出榜样的力量,体现出生命对生命的渲染、精神对精神的滋养。弘扬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而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促进思政课教师加强师德建设、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热爱人民、服务人民、英勇顽强、坚韧不拔的革命道德具有穿越时空的道德感召力,精神吸引力,对于提升教师道德水准、改善道德风貌具有重要作用。

再次,扎实学识是行动利器,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历练的实践工具。在信息化社会,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的学识、没有传播知识的能力与智慧将寸步难行。扎实学识强调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善于不断学习,站在大师的肩膀上进行专业阅读,站在团队的角度进行专业交往,站在师生的立场进行专业反思。弘扬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要在对学生“授之以鱼”的过程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理论灌输,融入人文关怀,实现“授之以渔”的目标,真正使学生愿意学习、能够理解、切实贯彻全会精神。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促进思政课教师善于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乐于分享自己的教学收获,在开展全会精神相关教学活动中不断总结提升,丰富教育智慧,逐渐成长为思政领域专家。最后,仁爱之心是幸福之本,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奉献的成就之根。教育因仁爱才有了生命的温度,“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桃李满天下”的幸福感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满足。仁爱之心强调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够从工作中发现幸福,乐于投身教育之中,关心呵护学生成长学习,这不仅是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更是对崇高奉献精神的价值追求。弘扬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要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个性,理解学生情感,包容学生缺点,发现学生长处。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促进思政课教师奉献爱心关心学生,奉献耐心引导学生,奉献真心投身教育:全会精神是鼓舞未来发展的前进号角、是指引社会进步的精神旗帜、是助力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不仅具有伟大魄力,更具有人文关怀的感召力,其彰显了高度的历史自觉与历史自信,能够促进思政课教师积极响应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号召,以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卓越的民族自豪感无私奉献于伟大教育事业,仁心教学、忠心向党,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1.3 助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契机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和“八个统一”是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对思政课建设提出的目标和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19年)中明确提出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基本原则。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契机:一方面,全会精神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具有思想性、理论性的宝贵教学资源。这次全会把着力点放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上,是新时代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需要,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的政治需要,是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经济需要,是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与世界不同文明交流的文化需要,蕴含理清过去为何成功的历史智慧、把握未来怎样继续成功的实践密码,其融入必将增强高校思政课思想性的深度和理论性的高度。同时,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理论深度与高度也要求高校思政课在全会精神教学时要具有博古通今、贯穿中外的大历史观:要将党的百年奋斗史置身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社会主义五百多年发展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百八十多年复兴史中进行对比审视,引导学生深刻感悟党的百年历史对于华夏文明伟大延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前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特殊贡献;在理论逻辑上向学生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飞跃及其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在实践逻辑上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因此,只有着眼大历史、围绕大主题、把握大逻辑进行全会精神教学,才能有效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深度与理论高度。

另一方面,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高校思政课创新“四史”学习提供了新内容。全会精神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重大成就与历史经验,在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既可以引导广大师生体会党坚持科学真理、走在时代前列、影响世界进程的伟大历史意义与时代贡献,也可以加强青年学生“四史”特别是党史学习,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影响、加强对党的政治认同、培养爱国主义与民族自豪感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动的过程。因此,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将丰富思政课落实“政治性和学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改革创新要求的教学实践。此外,全会精神还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具有建设性、批判性的重要教学思维。思政课的任务在于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性是其根本要求,但同时思政课也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核心观点、重要方法的基础上以批判性的思维,以正确的是非观、历史观、人民观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进行剖析与批判。全会从党的百年奋斗史的宏观视角出发,细致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的历史进程与辉煌前进的时代步伐,具有深刻的执政伦理意蕴,这对于继承与弘扬传统革命道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全会中提到的无论是对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批判、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斗争,还是后来延安整风运动的展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都体现了党实事求是的批判精神,这对于培养青年学生辩证批判思维、坚定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融入必将增强高校思政课建设性的力度和批判性的广度。

1.4 提供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新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为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并寄语广大青年对马克思主义要具有崇高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具有坚定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具有强大的信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为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新动力:一方面,青年学生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对外界诱惑充满好奇,且价值观念变动性较大,价值判断尚不明确,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这就为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对其进行极力拉拢和腐蚀提供了可乘之机。尤其是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打着“研究历史”的幌子肆意对党史进行的泛娱乐化解读与过分戏剧性改编,不能科学辩证看待党史重要人物的功过是非,甚至对其进行无端捏造和抹黑丑化,对党史重大事件常常以偏概全、避重就轻,更有甚者刻意篡改和歪曲,这无疑会对党和国家发展事业、青年学生价值引领工作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对党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奋斗、彪炳史冊的重大成就和极具智慧的历史经验进行了客观全面的总结,有利于广大青年学生深刻解读与领悟百年党史这本“教科书”,充分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中国当前发展成就来之不易,不断巩固与扩大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以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重要人物,从中增长智慧、提升信心、昂扬斗志,增强做炎黄子孙的骨气、做时代新人的底气,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坚定践行初心使命。

另一方面,全会精神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这也就反向要求高校不仅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更要重视社会实践带来的体验与感受,以此加强学生对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能力。首先,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学习获得真知:全会精神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可以通过深入实地来理解全会精神的真谛,如到当地人大、政府部门、政协、法院等地方参观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机制与具体效果、广大党员干部的依法行政效力与为民服务水平、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监督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进程与依法治国实践历程等,切实体会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刻内涵;到周边知名企业、制造业大厂、银行、证券公司、农村社区等参观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供给侧改革取得的实效成果、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发展情况、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推行机制、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领域风险的意义、市场监管与反垄断规则实施的状况、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等,切实体会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的经济发展奇迹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民生保障的重要现实意义。其次,学生能够通过自身体验把握精神实质:鼓励学生通过新闻发布会、座谈会、党支部会议、班会等方式参加全会精神的宣讲活动,做全会精神宣传教育的体验者,进而深化对全会精神的理解,进一步助力自身理想信念的坚定,自觉做全会精神的学习者、贯彻者、宣传者。

2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理路

2.1 整合科研成果,促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的教学转化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行理论研究是促进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前提条件,也是开展具体教学实践的重要基础。目前,党政部门和学术界正在积极进行全会精神的学术探讨与价值研究,在一些方面已有了较为新颖且深刻的研究成果,实现科研成果教学转化,需要积极关注教学研究。首先要编写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教育教材,让思政课进行全会精神教育时能做到“有书可依”,要以全会精神为主线,以全会精神最新科研成果为依托,对思政课教材进行整体规划,增强教材内容的针对性,使全会精神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为制定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和标准。同时要增加相关教材的趣味性与生动性,力求贴近学生生活、结合社会热点、紧跟时代步伐去解读全会精神,为实现全会精神入脑入心奠定基础。同时相关配套用书作为教学重要的参考也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将全会精神理论研究成果刊登到学报、校报之中并在校园宣传栏进行公开展示,在图书馆大厅、教研办公室、校史馆等处举办全会精神科研成果展览,也可以通过电子阅读的形式扩展纸质教材的阅读范围,真正以“教材为主,配套为辅”来提高全会精神教学转化水平。

其次,要积极开展教师培训,以全会精神相关科研成果来提高、充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思想认识与教学准备。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全会精神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键也仍然在教师。习近平强调,要“让教育者先受教育”高校思政课教师由于学历、年龄、具体专业的不同,对于全会精神的理解掌握和教学实践能力也不尽相同,需要以自我学习提高认识、以科研成果夯实基础、以教学培训增强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学习借鉴专家学者宣传全会精神的方式方法,广泛阅读、时刻关注全会相关研究成果,关注“三报一刊”等主流媒体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做的深入报道和研究,对相关权威理论文章进行深度解析,把握主旨要义,深化问题认识。在以科研促教学时,积极参加与全会精神相关的前沿会议,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加强交流。关注与全会精神相关的热点问题,夯实学科基础知识、扎实学术理论功底、充实课堂授课内容,达到教学与科研彼此助益的效果。在教学培训活动时,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以多种途径、形式、模式开展全会精神主题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现实和未来的问题。注重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校外与培训机构有机协同与结合,在校内实行教学、教研、培训的系统组合,教师之间互帮互助,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行开放的培训方式。

2.2 开展实践教学,增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的教学实效

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不同于以往的理论灌输法以提供价值与道德知识为主,而是在把握学生具体学习规律和创新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基础上的一种育人方式,它可以使思政课获得全新的“打开方式”,变得“更有意思”“更耐人寻味”;让教师走进学生内心,达到与之“心有灵犀、英雄所见略同”的精神交流;让学生完全融入课堂,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抬起头”把全会精神入脑入心。首先,丰富课堂实践。在传统的思政课堂中,教师作为“孤独的朗读者”采用传统的“我来说你来听”的单向灌输方法,导致思政课教学实效大打折扣。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可以通过学习软件对全会精神开展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实践教学:课前上传全会精神相关文章、视频等作为预习及讨论的材料,服务课堂,提升课堂趣味性与活跃度;课中利用该平台发布小组作业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全会精神,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现代教职理念;课后,针对所学内容开展辩论会、茶话会、读书会、报告会等一系列能够使大学生欣于接受,乐于参与的全会精神学习教育活动讨论、分享、践行全会精神,及时巩固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让大学生在相关活动中深化全会精神学习、在耳闻目染中继承优良传统、在身临其境中践行初心使命。也可以邀请身边的老党员、红军后代、退休教师、本地区的道德模范代表和先进军人等人物走进课堂以身说法,让革命前辈和学生面对面讲述鲜活党史、先进人物与道德模范分享亲身经历,进一步增强全会精神拓展思政素材、融入课堂实践、浸润学生心灵的广度、效度与温度。

其次,拓展校园实践。高校可以具体围绕全会精神中的一个主题,如中国产党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开展类似职业体验周、就业服务月、就业面试能力季等既解决实际问题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活动。同时,在校内积极举办一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全会精神系列活动,例如,全会精神读书会、报告会、歌舞比赛、朗诵比赛、微电影大赛等一系列能够使学生欣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校园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校园活动中体悟到全会精神实质、在文化熏陶中弘扬革命道德、在服务集体中践行初心使命。最后,融入社会实践。开展乡村田野调查、红色文化宣讲团、学雷锋志愿服务、“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深入基层的服务活动。在社会实践体验中,既要让学生观察到我国当前发展阶段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面临的问题挑战,意识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深化改的现实必要性,又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代等时间节点的纵向对比中,认识到革命时期先辈们浴血奋斗的英勇壮举、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改革开放后中国发展的时代巨变、新时代中国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的历史壮举,真正理解为什么只有党的领导才能改变中国命运、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优越性、为什么人民至上理念能够得到真正落实而非一纸空谈。将全会精神融入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强信念、在校园实践中立大志、在社会实践中担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目前部分高校通过“VR+红色教育”的方式,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进行全会精神教育,这是对全会精神教育媒介改革创新的一次重要探索,也是开展沉浸式全会精神教育的最好体现。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红色走读”“云游红色故地”等举措持续推动全会精神教育模式不断创新,力求实现“线上教育常态化”,推进全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2.3 纳入教学评价,保障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的教学质量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推动思政课教学持续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纳入教学评价之中,就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整体评价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评价,有利于保障全会精神融入的教学质量。首先,全會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评价目标要多元准确。评价目标决定着评价的全局,目标体系作为一级指标具有衍生二级和三级指标的重要判断标准,并在宏观上影响着评价的过程、标准、结果与机制,因此不仅要准确更要多元:以通过全会精神教学把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全会精神理念内化程度与素质提升状况、教师的理论研究能力与教学转化能力、高校相关显性与隐性环境建设达标与否等作为判断尺度,将教学过程、效果、研究、反馈纳入一级评价指标,将教学文件、资源、考核成绩、参加培训、研究成果等纳入二级评价指标,并选择具体评价活动的观测点,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科学利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学方法确定具体指标的权重,如提供全会精神系列参考书和资料数量及读书笔记评价考核次数、课堂作业及批改次数、课后与学生交流次数及时间长短,课堂讨论次数、安排小论文次数、带领或安排教学实践次数,将全会精神学习考核成绩达90分以上评为“优秀”、60分以下评为“不及格”,发表相关论文3篇以上评为“等级一”,参加相关主题培训5次以上评为“完全达标”、1次以下评为“完全不达标”等等。

同时,不能将思政课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这样既不客观也不全面,只能是“孤掌难鸣”,应在传统的领导听课、督导视察、课程考试为主要内容的高校思政课整体教学评价基础上,整合“大思政”格局中的各职能部门的评价职能,如在学校党委实行评价目标责任制,以院系为重点,由院系党组织负责人牵头,成立评价专组,具体抓教师全会精神教学工作计划和活动内容的具体落实效果,高校工会、共青团组织、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应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将学生参加的有关全会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融入评价环节。为此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的评价工作机制,可以成立由校党委负责的评价工作指导委员会,对于综合分析评价中发现的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要予以早提醒、早纠正,教育部门也可以将其与办学水平和质量相联系,形成全面系统、有力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其次,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评价标准要以人为本、评价过程要有序协调、评价机制要动态持续。在如今的信息化社会,信息获得的便捷性、被教育者已具备较强的对信息审视的分辨力和批判性,要求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评价标准必须要脱离传统刻板、生硬的固有模式,从人的变化和所处的环境出发,逐步确立模式多样、方式灵活、主客观结合的评价标准。如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评价过程必须完整、有序、协调,尽量避免遗漏环节,更要避免评价过程的主观性、随意性和专断性。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评价机制要打破静态化倾向和防止内外部机制互联失调情形,与时俱进在动态中延伸出新的态势和特征,以逐步建立起分段式、分层次的动态持续追踪性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融入的教学质量不打折扣、稳中求进。

3 结语

建党百年之际,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顺利召开,全会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这对于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响应了党和国家的奋斗号召,顺应了高校发展的时代潮流、增强了教师立德树人的实践能力、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不仅蕴含深厚的价值意蕴,具有科学合理性、时代价值性,更具有对其实践理路进行探究的现实必要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5]冯刚,陈步云.深刻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八个统一”的建设规律[J].中国高等教育,2019,(09):1114.

[6]吴炜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党的百年成就经验的价值意蕴、问题研判和可行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2,335(05):131136.

[7]苏寄宛.引领高校教师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实践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02):142148.

[8]黄蓉生,崔健,唐斌.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8,(08):1218.

[9]凌小萍,张荣军,严艳芬.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0):4649.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思政课教学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读懂名师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