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

2023-02-19 07:02赵云飞张怡璇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3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生

赵云飞 张怡璇

摘 要:在全球新冠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下,国际环境日趋严峻,我国国家安全形势也更加复杂多变,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国家安全教育尤为迫切。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相关内容有机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不仅符合当前安全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需求,并且有助于推动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文章以国家安全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为着手点,进一步探究国家安全教育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有效引入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3.059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作为国家发展后备力量的大学生,其思想观念不仅关乎自身前进方向,更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发展进程。高校是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主体,课程思政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阵地。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融入国家安全教育,对于大学生系统国家安全观的形成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 国家安全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剧烈,我国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外来风险挑战,国家安全问题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深刻。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其中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1.1 维护新时代国家安全建设的客观要求

1.1.1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紧迫性

当今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我国在传统安全领域威胁依然严峻的情况下,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不利影响因素相互交织、盘根错节,各种渗透和威胁也日益增强。大学生是国家安全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在国家安全问题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只有全方位做好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着力筑牢大学生的思想根基,才能符合新时期国家安全建设的要求,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的国家安全事业的建设者,能够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担起维护国家安全的重任。

1.1.2 推动国家安全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只有系统全面地做好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工作,才能更好地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高校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时代青年,而具有较强国家安全意识及能力是其堪此重任的必要前提。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融入国家安全教育,将相关观念引导穿插于知识传授中,使大学生自觉提高其国家安全意识,能够快速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发展的坚实力量。

1.2 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1.2.1 协同施教,增强教育效果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在大学生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并强化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致力于将其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国家安全教育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国家安全认识,并不断深化其理论认知,进而转化为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的实际行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得以平稳推进的重要前提是国家处于安全状态,大学生既是国家安全的坚实维护者,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二者在价值取向、育人底色、根本目的上具有一致性,服务于思想到行为转化的教学目标,统一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国家安全教育与课程思政充分结合、同向同行,不仅是增强国家安全教育效果的关键,也是提升课程思政建设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1.2.2 相辅相成,拓宽深度广度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思政课曾指出,“只有不断备课、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课程思政同样也要不断增添新的教学内容。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以当前国情为背景,紧跟时事步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是推动其建设不断创新的重要举措。专业课程讲解过程中遇到的国内外热点问题,运用国家安全的专业知识从学理上进行分析,有助于增强专业理论课的政治导向功能,拓展课程思政的深度。同时,国家安全内涵及外延覆盖面广泛,在知识体系上几乎涉及了大学的各类专业课程,推进国家安全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机结合,使国家安全相关知识与各专业课程交叉融合,二者相辅相成,可以大大拓宽课程思政建设的广度。

1.3 加速大学生思想体系完善的重要之举

1.3.1 完善国家安全的整体认识

目前,许多高校在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方面的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存在部分学生对国家安全相关知识了解不够深入、整体认识比较模糊的情况。尤其是对国家安全中的非传统安全相关内容一知半解,甚至其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国家安全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国土、军事等传统安全问题上。将内容丰富多样的国家安全教育僅仅集中于每学期几十节的思政理论课讲授中,只能是提纲挈领,不能做到多角度切入、深层次剖析,许多问题只能浅尝辄止。将国家安全教育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建设,铺开至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各方面,在专业课教学中不断深化其国家安全理论认知,能够切实增强国家安全教育实效性。

1.3.2 培养国家安全的相关观念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大学阶段更是大学生形成系统三观的关键时期。由于大学生自身思想价值体系还未完全定型,容易受到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以及不良信息的侵蚀,甚至陷入西方敌对势力的陷阱,无形中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国家颁布的一系列重要文件(见表1)一方面凸显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急性,另一方面也为国家安全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课程思政在大学生价值塑造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强化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提高其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进而可以全方位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安全挑战,成为国家安全事业的坚实维护者。

2 国家安全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建构

大学生是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希望,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对其进行国家安全教育意义重大。2020年教育部下发《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及相关专业课,要结合本学科本专业特点,明确国家安全教育相关内容和要求,纳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2.1 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大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汲取更多的国家安全相关知识,更旨于其能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即大学生可以将国家安全的相关认识内化为自身的国家安全观念,外化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具体实践,以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投身国家安全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以内化和外化双导向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国家安全应从宏观层面指导各专业课程的开展,微观层面渗入每堂课的内容中,做到坚持各专业课程内容主体性的同时贯穿国家安全相关教学内容。

在国家安全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往往会根据自己专业涉猎范围、知识储备结构,对不同的国家安全相关知识呈现出不同的兴趣侧重。但在国家安全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并没有根据受众的不同,调整国家安全相关知识讲解的侧重点,进而导致国家安全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国家安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应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重点突出与其专业及学生知识储备交叉较多的相关内容,有的放矢展开相应教学工作。同时,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挖掘网络新媒体的教育资源,紧跟国内外时事热点,多维度阐释国家安全相关内容,使其更具鲜活性、针对性、实效性,不断充实课堂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2.2 优化教学设计,拓展教学平台

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教育,其不同于思政课程,更注意方式方法。在国家安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过程中,确保二者平稳协调融入的同时要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创新教学形式,灵活教学方法。首先,抓牢课堂主阵地。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主要渠道,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国家安全相关内容的特性,结合专业教学结构体系的特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和生动鲜活的教学案例巧妙地将国家安全知识和课程思政建设融合在一起。同时充分利用大学生常态化使用的“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手段,以及“慕课”等在线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以灵活的载体和多元化的形式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兴趣点,“双管齐下”进行教学。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理论与实践双结合的方式。课程思政是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育,需要通过实践来达到知行合一。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不断丰富大学生国家安全理论知识,深化国家安全理论认知,并立足实践教学,增强其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引导其做好“知-情-意-信-行”的有效转化。专业课程涵盖多个领域,能够为国家安全教育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场景,二者相互融合、互为支撑,使学生在实践中升华理论知识、提高思辨能力。课程思政将国家安全相关理论融入专业课程知识中,根据不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特点、目标、方式等将二者有机结合,寓国家安全知识传授于专业实践教学之中,形成一种开放、立体、协同的教学模式。

2.3 健全各项机制,做好制度保障

为保障国家安全教育顺利融入课程思政建设,高校需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制定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明确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遵循有机融入的原则,贯彻落实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育人。统筹规划不同学段与同一学段不同专业课程中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同时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国家安全教育部分相关的技术、资金、资源等投入,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数据库,系统开发与之相配套的国家安全数字化课程资源,以完善的政策来保障国家安全教育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有效融入。

只有及时的反馈才能使教学达到闭环,二者的有机融合与及时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密切相关。在学生评价方面,单一维度的结果性评价已与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相脱节,应重点突出素养导向,从“发展性、过程性、多元性”几个方面综合评价,在专业课程考察过程中侧重考察学生对最新国际国内形势、热点军事问题、军队建设和国防科技前沿等方面的认知与判断。在教师的绩效考核及激励方面,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创新方式方法,将专业课程教师在国家安全教育方面所展开的相应工作纳入其绩效考核,作为评选优秀教师及相关教学奖励的重要参考。与此同时,高校可以设立相关的荣誉奖项,及时表彰在国家安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并作为其岗位晋升以及优秀教师评定的依据之一,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4 加强师资建设,奠定团队基础

在国家安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求专业课教师能够发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培养大学生安全素养,厚植家国情怀。然而许多专业课教师对国家安全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度不够,同时缺乏对国家安全相关内容的深入研究,进而导致教师教学能力不足、育人认知不够的现象。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专业课教师能否将价值塑造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取决于教师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相结合的意识和能力。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意识的深度决定行动的力度,为保证国家安全教育能够顺利融入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具备将二者相结合的意识,能够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紧迫性,能够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将课程思政与国家安全教育相关知识有机融合。

同时,教师具备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更为关键,许多高校的专业课教师本身并未接受系统的国家安全知识培训,相关知识体系并不完善,对如何将国家安全相关知识有机融入本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整体性认识。高校应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专题培训,定期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国家安全相关的学术讲座,以及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外出学习,充实专业课教师国家安全相关知识储备。其次,聘请国家安全相关部门专家、军事学校的军官以及优秀退役士兵等定期进校开展国家安全相关专题讲座,全面提升专业课教师队伍将国家安全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相融合的能力。

3 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安全坚定的维护者,在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历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国家安全意识增强,则国有保障。在当今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内容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国家安全教育的时代要求,也是课程思政建设创新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将国家安全教育贯穿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各方面,使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承担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将其培养为维护国家安全的中坚力量,巩固新时代发展下国家安全的青年防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2.

[3]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材〔2020〕5号)[Z].2020-09-28.

[4]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等.现代思政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单丹丹,王丹.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建构理路[J].思政教育研究,2021,37(05):711.

[6]段伟.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J].中學政治教学参考,2020,(7):4751.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