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在《唯批》中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2023-02-19 07:02史亚明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3期
关键词:真理观

史亚明

摘 要:自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就开始不断向前推进。但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唯心主义者由于各种原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攻击,试图从认识论源头出发来分化和瓦解马克思主义。列宁面对这些诘难,尤其是本国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在系统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坚决捍卫了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物质观;真理观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3.065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要揭示的是认识的本质和规律。早在苏联时期,就已经把认识论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与唯物论、辩证法放在一起。而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相关展现,历史唯物主义则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另一重要理论成果。但实际上,在当时的学者看来,认识论不仅是从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它还是连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重要桥梁,是从纯粹的客观世界到包含人类主观世界即“精神世界”的主客观世界的中间环节。我国在此研究基础上,尤其是在毛泽东的哲学研究下,进一步将认识论深化发展为一种认识上的过程论。简单来说,就是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并且由此强调了认识过程中必要的两次辩证飞跃。可以说,正是在这样不间断的研究推动下,最终也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从自然到主观思维到社会历史的发展逻辑顺序”,才有了相对清晰的“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的递进与板块组合”。

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成熟体系不是一经创立就具备的,而是通过了一段相当长时期的演进。并且自马克斯主义哲学创立后,学者们就没有停止过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探究,从恩格斯、普列汉诺夫、到列宁等人持续对阐释还不够充分的认识论重新思考研究,这些成果也再次丰富和深化了认识论的具体内容。

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对认识论的思索。那些先哲们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现象,力求寻得变化中的世界本源的答案,并从中找到不变的规律。近代欧洲哲学家则从人类个体的角度来思考,从主观出发,抽象化这种认识过程。许多人片面的追求感性經验,在他们看来,所有的认识均有感而生,“凡能被理性把握的,必先被感觉把握”。当然,也有一些人完全依赖理性做出判断,认为只有排除感性的干扰,剩下的理性知识才是真正的真理。因此在那一时期,更多的显现为一种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二元对立。

德国古典哲学时代,康德以“先天综合”理解认识论,进而开启了认识论革命,“一切直接的自在的对象都被主观概念所中介”这一思想成为时代的主流观念。黑格尔则将对真理的终结性认识转向对理性环节的把握。他打破了原有康德的认识主体概念,创造性的推出“主客体的同一性”表述。但黑格尔的认识论依然是一个纯粹理性逻辑的运动过程,仅是观念上的运动而非现实中的运动,并且他还将观念上的运动取代了现实中的运动,因此,他的主体实际上还是抽象的主体,其结果仍旧是与现实世界相互脱节。

直到马克思,他在认同了黑格尔对康德批判的同时,却又没有完全接收黑格尔的相关认识论观点,最终从具体的现实社会历史活动出发,研究开创了不同于以往的认识论,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而使认识论成为科学。但由于他自身研究的内容极其庞杂,核心的理论著述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故没有再深入阐释认识论,也没用大量的篇幅来展示其思想。最终,这一任务落在恩格斯和列宁手中,并由列宁对其进行了更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和发展,这也大致形成了我们当前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2 列宁哲学思想的发展

那么列宁对认识论的发展也是经过了几段时期的探索,这和他哲学思想的形成密不可分。众所周知,他在青年时期,特别在接触到《资本论》之后,就将自身研究的方向转到了历史唯物主义之上,这也是列宁哲学思想的最初阶段;第二阶段,则是列宁主义形成后到一次世界大战前,在这段时期布尔什维克及其思想体系产生,并且伴随着《唯批》一书,列宁正式从认识论着手开始研究,积极阐释其基本原理;最后则是以他的《哲学笔记》形成标志的后哲学思想阶段,这时他对认识论已经有更为系统的梳理。可以说,《哲学笔记》是前两个阶段研究主题的综合与升华,同时又对认识论主要观点和具体内容有了进一步的拓展。那么列宁有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其实就主要体现在这两本哲学著作中。两本书共同系统的完善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文章主要根据前一本哲学著作,具体论述其对认识论的发展。

3 列宁提出在认识论上同样存在两条路线的对立

思维和存在这两者是何等关系,毫无疑问是哲学研究所面对的首要的和最基本的问题。恩格斯重新审视以往的哲学发展史,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第一次论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两者中哪一个是世界本原的不同解答,将哲学家划分成两个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那么可以说,以上的分析就是关于认识本质的一种解答。但是由此出发,也引申出了另外两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人的思维能否正确的反映存在?而恩格斯只解答了第一个,却没有对第二个方面做出具体解答和说明。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是由列宁完成的。

十九世纪初,俄国开始首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因各种复杂的国内外原因而最终失败。至此沙皇政府开始实施白色恐怖,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公开走上反动的道路。资产阶级立宪民主党人借此机会也开始利用马赫主义来“修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基,与此同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自身也发生了混乱和分化。在党内由波格丹诺夫所领导的召回派联合演变产生的取消派,于1908年共同宣传和鼓吹马赫主义,想要通过这种新的主义来“修正”马克思主义。称其自身为最进步的哲学。实际上,最终的目的还是要以这种方式来取代马克思主义。其实,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的马赫主义,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经验批判主义,是实证主义的流变,而构成世界的唯一来源是实证的纯粹经验。他们似乎超越了物质和精神的“中立”“客观”研究,把经验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在“科学”的分析人自身主观感觉的基础上“归纳”世界构成,实质上具有很强的误导性。这种泛滥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马赫主义,同俄国当时特殊的国情相结合,就此成为修正主义者们手中的批判利器。

所以列宁当时面临着严峻的政治斗争问题和理论批判重任。在19世纪初完成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并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即对反映论的相关内容做出了理论上的发展。由此,他进一步提出了两条基本路线的区别,划分出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唯心主义认识路线。马赫主义哲学号称从经验出发,并使用了许多“新”术语。列宁指出这些实际上不过是休谟主义、康德主义等的混杂而已。其理论内核貌似超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处于两者之外,但他表示:“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判断哲学家,不应当根据他们本人所挂的招牌……,而应当根据他们实际上怎样解决基本的理论问题、他们同什么人携手并进、他们过去和现在用什么教导自己的学生和追随者。”这样就尖锐的指出了马赫主义所蕴含的唯心主义及其背后的真实目的。马赫在表达认识论前提时直言不讳的说: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揭示感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又说:“感觉不是‘物的符号’,而‘物’倒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感觉复合的思想符号。”这就说明了,在他看来,感觉是形成“物”这一概念的必要条件,有感觉才有物。那么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就一目了然,这其实也就说明他的认识论的基本前提仍旧是唯心主义。列宁这一从反映论角度地来分析论述,就直接粉碎了以马赫为代表的经验批判主义,同时也极大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4 列宁对物质这一概念做出了迄今为止最为科学的阐述

关于什么是世界本原,一直以来都是以往哲学家们不断追索的问题,无论东方哲学家亦或西方哲学家,无论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都回避不开对这个问题的解释。西方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泰勒斯,从“水”出发来分析世界,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成功地让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到"本体论"的研究上。而同一学派的后继者赫拉克利特则指出,不断变化的活火才是世界的本源。东方的中国五行学说认为世界都是由五种不同的基本元素所构成,即金木水火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西方欧洲又出现了德谟克利特等人的原子论。而东方的中国则有了与之相似的气一元论。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比以往的学说有所进步,但仍然摆脱不了对本原的具体的物质形态认定。虽然他们肯定世界不是由神所创立的,可还是无法突破朴素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不能科学的解释本原这一问题。

直至到了近代,逐渐产生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他们通过对那一时期自然科学成果的研究,把世界的本原归为不能再被分割和转化的原子。当然这的确有着那时的局限性,但相对于以往已经是极大的进步了。后来,實质上为唯心主义哲学的马赫也开始针对物质这一问题进行了自己的阐述。他利用一些学者对物质定义的混淆以及当时科学的最新成果,对物质固有的客观实在性进行否定,认为“物质消失了”,想借此也否定唯物主义。这实际上是试图在对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进行混淆,将物质内部结构研究同认识论中物质概念不加区别。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同样不加区别。其实,这种对物质概念的理论认识误差,在每个时代的许多唯物主义哲学家都会有,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唯物主义。同样科学研究的无限发展,也不能否定唯物主义。

列宁在与马赫主义的斗争中,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指引下,通过自己对认识论的深刻总结,对物质这一概念做出了科学的阐释:“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一表述不仅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同时也克服了错误的形而上学物质观,这样就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从而批判了马赫的唯心主义物质观点。目前,这是对物质概念所做出的最为科学的解释。但是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相信随着以后的唯物主义者更为深入的探索,这一理论将发展的更为完善。

5 列宁对真理问题的丰富和发展

真理,是永恒不变的唯真正理。过去无论是唯心主义者或唯物主义者,面对这一问题都有着自己的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后,人们对真理观就有了更为科学的认识。随后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夫,通过片面批评唯物主义真理观,简单否定了原本正确的真理学说。列宁则尖锐地指出波格丹诺夫的问题,表示其对真理问题的认识是不清楚的、是模糊的。就此,列宁提出了两个问题:(1)有没有客观真理的问题。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2)如果有客观真理,那么表现客观真理的人的表象能否立即地、完全地、无条件地、绝对地表现它,或者只能近似地、相对地表现它?这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问题。显然,波格丹诺夫就此问题片面孤立的解答显露出其唯心本质,他认为真理是对感觉或观念的认识,这也就否定了真理内容的客观性。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必然不会只承认相对真理却否认客观真理。同样,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也应当能完全认识客体。

那么人们认识真理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而这涉及到对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等问题的重要解答,波格丹诺夫的认识非常片面,他以为确认有相对真理后就不能再承认存在绝对真理,两者不可相存。列宁则在认识论基础上,经过科学研究,指出这两者不过是真理发展中存在的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的区分,既确定又不确定。辩证的来讲,首先,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否则就不是真理,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其次,从人类的无限延续和人类思维的本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由于受到时代的固有局限性,作为主体的人所认识到的真理都是相对真理。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既对立又统一,每一个相对真理中都含有绝对真理的因素,两者可以相互转化,无数相对真理共同构成了绝对真理。就此,列宁通过分析其间的关系,不仅深刻地批判了马赫主义的错误,而且还极大推动了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纵观《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全文,我们能够发现,列宁不仅继承了马克思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内核及其主要观点,并且在此基础上还总结和贯彻了恩格斯处理有关哲学基本问题的精神实质,这就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进一步拓宽了人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界限。并且通过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论证了马赫主义的错误和根源,减轻了其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危害。最终,在实践中维护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参考文献

[1]刘怀玉,章慕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历史回顾到当代追问[J].学习与探索,2014,(6).

[2]王淑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历程及时代意义[J].客联,2022,(1).

[3]张盾.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合法性[J].哲学研究,2021,(3).

[4]张清雅,易夏玲.理性的力量——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6,(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0.

[6]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21,36,128.

[7]杨思基.马赫的“感觉要素一元论”与广松涉“意义的所识”[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8]林兆荣.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选读教程[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92).

猜你喜欢
真理观
真理的四个层次和四重境界
《共产党宣言》序言的马克思主义观启示
论恩格斯与列宁真理观异同
《反杜林论》中的真理观
真理观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三化”简析
论海德格尔真理观与王国维诗学性向的互通性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波普尔的真理观评判
浅析罗蒂的新实用主义真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