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视域下三线建设资源融入“四史”类课程研究

2023-02-19 07:02曹芯曹卉罗智凯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3期
关键词:四史高职教育

曹芯 曹卉 罗智凯

摘 要:三线建设資源是指上世纪60-80年代形成的红色资源,可作为“四史”类课程的重要教育内容。本文在高职教育视角下,探究如何将三线建设资源融入“四史”课程中,并结合前期调研和教学实践,总结出两种方法途径:第一,通过梳理三线建设史和学习三线精神的理论方式,使学生从理论上理解三线建设及其精神;第二,通过田野考察、口述史访谈等实践方式,使学生从实践中感悟,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与担当。从而提升“四史”课程的教学效果,以期为丰富“四史”课程内容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三线建设资源;三线精神;“四史”;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3.073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在高职扩招的背景下,“四史”课程已成为各职业院校的必修课,以史为鉴,资政育人,“四史”课程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三线建设资源蕴含着中国人民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革命精神,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教育视域下,如何将三线建设资源融入“四史”类课程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将三线建设资源融入“四史”课程中的可行性、方法途径、价值与意义。

1 高职教育视域下的三线建设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是中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扩招和职业教育法改革的背景下,职业院校面临全新的挑战,同时也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将对我国教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读史可以明智,学史可以鉴今,“四史”类课程可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怀。

三线建设是指自 1964 年起,由中共中央主导,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以基础工业、交通设施和国防科技工业为基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活动。三线又有大三线与小三线之分。大三线主要由中央直属管辖,分布于中国的大西南、大西北等战略后方,作为国防建设的战备基地。而小三线相对于大三线而言,主要归地方管辖,其位于全国一、二线(沿海沿边)28个省区的腹地。三线建设为新世纪的重大国家战略——西部大开发奠定了深厚的工业基础,为我国留下的物质遗产和精神财富,至今仍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行“一带一路”的基础,可以说三线建设就是西部大开发的“前奏曲”。

本文所指的三线建设资源便是指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形成的相关内容,包括非物质层面与物质层面。一般是指高校所在区域所拥有的典型三线建设资源,该区域的范围可以是高校所在地级市或省级行政区域,具体应视高校对三线建设资源的实际开发和利用而言,原则上不跨省。

1.1 非物质层面的三线建设资源

非物质层面主要是指从三线建设活动中提炼而成的三线建设史与三线精神。20世纪60年代,无数优秀青年带着满腔热血与激情,从大城市中来到祖国的大西南大西北地区,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谱写了一曲中国当代史中的壮丽乐章——三线建设史。这群在深山之中默默奉献的三线人,在无数困境与难题中,滋生出三线精神。2021年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明确指出三线精神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

三线精神源于传统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从历史浪潮中破茧重生的三线建设企事业单位,它们在三线精神的基础上,总结凝练出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新三线精神。例如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成长于三线建设,发展于改革开放,壮大于新时代,从而形成了自身独有的东汽精神。

1.2 物质层面的三线建设资源

物质层面主要是指三线工业遗址、三线纪念馆、三线博物馆、历史档案资料、书籍资料等。与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工业企业相比,三线工业遗产是中国距今最近的工业遗产。且多处于深山、分散、隐蔽之处,三线遗址大多保存较为完好。作为物质层面中重要的三线建设资源——三线工业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社会、科学、教育等方面的价值。尤其是在社会教育方面,三线工业遗址有着与其他红色资源无可比拟的优势,完整的留存可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2 三线建设资源融入“四史”课程

“四史”教育是以党、新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历史为主要对象、内容的教育,属于高位阶的党内教育活动。而“四史”课程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为主要承载对象,是属于专门史。三线建设这一史实隶属于“四史”的一部分,是相较于“四史”长时段历史的组成部分,相对“四史”的短时段的存在。三线建设是“四史”的一种史实资源的承载点,后者是前者的价值归依和政治需求,因此三线建设资源有融入“四史”课程中的可行性与方法途径。

2.1 三线建设资源融入“四史”课程的可行性

2.1.1  三线建设资源可以丰富“四史”课程内容

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进行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之后,在共和国历史上,一场规模大、动员广、行动快、影响深远的生产力布局大调整正式拉开了序幕。在全国范围内,大三线建设资源主要分布于大西南大西北地区,而小三线除了西藏、新疆台湾以外,在每一个省都进行了相关的军事经济活动。这是一场全国性范围的经济工业布局的调整,因此其具有广泛性、地域性、历史性的特点,这可以大范围的为“四史”教育提供实地教育内容。例如自贡市三线建设资源,可以为自贡市当地高校提供“四史”教育场地、资源等。盐业历史悠久的自贡,作为当时四川重要的工业城市,担负起了川南片区三线建设的重任。从 1965 年开始,从沿海各地先后内迁自贡市的三线建设企业有22家。三线建设内迁自贡,使得自贡发生巨变,即使到今日,其遗留的工业厂房、三线工作者、三线创业精神任然滋润着自贡市。不仅是自贡市,其他进行三线建设的城市或者乡镇地区,同样拥有着与众不同的三线建设资源,都可以成为当地高校进行“四史”课程的重要教育内容。

2.1.2 三线建设资源可以為“四史”课程提供实践环境

环境氛围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可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进行“四史”课程的过程中,采用榜样教学法、实践教学法都是不错的教学方式。可以邀请三线建设者进校为学生进行讲座,带学生与三线建设者进行访谈,面对面交流更能切实体悟情感精神的传递。除此之外,带学生参访三线建设博物馆、纪念馆以及三线建设遗址,可以成为“四史”课程的实践方式。参观三线建设遗址,会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在遗址讲授“四史”课程更能使学生受到深刻教育。

2.2 三线建设资源融入“四史”课程的方法途径

三线建设资源分为非物质层面与物质层面,将其融入“四史”课程中可将其分为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进行,以此达到理论实践相结合,理实一体化的作用。

2.2.1 非物质层面三线资源融入“四史”课程

非物质层面的三线资源,主要通过课堂理论学习的方式达到将三线建设资源融入“四史”课程的效果。

课堂梳理三线建设历史,将三线精神融入“四史”课程。在“中国共产党简史”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曲折发展”和第七章“伟大历史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中融入三线精神,在“改革开放简史”的第一章“改革开放拉开大幕”“第二章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第三章“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中融入三线精神,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探索中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谱系与三线精神相连接起来,从而使学生能从历史背景、时代背景中更好的去理解三线精神。在“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的第五章“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社会主义新纪元”中融入三线精神,从社会主义史这一角度理解三线建设的合理性。在“新中国史”中可详细讲述三线建设的历史,带领学生领略三线建设者的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的热情。四门课程互相调整补充,从而更好的达到课程目的。

2.2.2 物质层面的三线建设资源融入“四史”课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中理解认识三线建设。在课堂上讲解梳理三线建设相关史实后,还需要进行物质层面的实践。因此,物质层面的三线建设资源,主要通过学生实践的方式达到将三线建设资源融入“四史”课程的目的。

第一,通过口述史访谈、讲座的实践方式,将三线建设资源融入“四史”课程。

三线建设者就是一部活史书,采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更能打动人心,感受教育。口述史是近年来史学界新兴的史学研究方法,但它不仅仅是一种史学研究法,同样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当同学亲身使用这一方法时,更能体悟其中的历史内涵与革命精神。尤其在三线建设期间,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几百万工人……担负起修铁路、钻矿井、开煤矿、架电线、建高炉、办工厂等繁重的建设任务。邀请三线建设者至课堂与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与学生分享自身的亲身经历,同处一个空间之下,更能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达到精神共鸣。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三线精神中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更需要让习得一技之长的高职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精神。

第二,通过田野考察、调研遗址的实践方式,将三线建设资源融入“四史”课程。

带领学生前往三线工业遗址进行田野调研,三线工业遗址是时代的记忆与三线人的辛苦结晶。由于三线遗址保存良好,且建筑相较其余工业遗产而言相对广泛,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可就近进行田野考察。参观三线建设博物馆、纪念馆,带领学生领略三线年代的辉煌历程,感悟三线精神,体会当今时代的来之不易。

第三,学生组织参与“三下乡”“挑战杯”等活动。

学生自动自发参与活动,发扬学生主观能动性,可以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当时三线建设相关史实与精神内涵。他们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从大城市,不远千山万水,前往祖国的大西北大西南地区建设美丽新中国,发扬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从高职学生角度而言,能更好的培养不怕吃亏、不怕吃苦的职业精神,争当行业翘头的首冲精神。

综上所述,三线建设资源融入“四史”课程可以丰富其教学内容,可以为其提供实践教学环境。在三线建设资源融入“四史”课程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梳理三线建设史,使学生从理论上理解三线建设及其精神,感悟三线精神,培养职业学院学生职业责任与担当;一方面通过田野考察、口述史访谈、讲座、调研遗址等实践方式,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

3 三线建设资源融入“四史”课程的意义与价值

3.1 精神价值

“三线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力量的重要体现。高职教育视域下,主动将三线建设资源融入“四史”类课程,能够深化高职学生对于“三线精神”的认识,能致力于培养既有精湛技术、高超的技能,又有民族大义、爱国情怀的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将“三线精神”中的“艰苦创业”转化成新时代的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民族大业,将“无私奉献”转化为新时代的“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将“团结协作”转化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践行标准;将“勇于创新”转化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氛围。

3.2 教学价值

为高校利用三线资源开发本土课程提供借鉴。将“三线精神”融入“四史”教育课程中,使“四史”教育更具有针对性、特色化、本土味。深挖三线建设资源,有机融入“四史”课程,一方面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强化职业认同,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厚植爱国情怀、增强担当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三线建设资源融入“四史”类课程,既是响应党和国家党史学习教育的号召,也是丰富当前高职教育近现代史教育资源,培养高职大学生历史思维,做到以史为镜、以史明理。

3.3 实践意义

第一,职业教育价值。

高职教育视域下,三线建设资源融入“四史”类课程,有利于落实高职大学生培养方案,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生通过“四史”类课程这个载体真正感悟和践行三线精神,能够强化对其职业精神的培养,培育职业自豪感,强化职业认同感。

第二,教改价值。

高职教育视域下,从德智劳三维角度出发,三线建设资源融入“四史”类课程,充分挖掘三线精神、三线故事、三线遗址,践行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教学理念。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着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攻坚克难能力。立足于本土三线建设资源,充分挖掘当地三线建设资源,可以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竞赛,“挑战杯”“三下乡”等活动,使得三线资源更好的融入“四史”类课程的教改路径和学生的第二课堂。

4 结语

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为世人留下宝贵的遗产,其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可以为“四史”课程教育添砖加瓦,可以为“四史”课程提供足够的实践教学环境。在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之下,深挖三线建设资源,融入“四史”类课程是增强大学生职业认同感、使命感,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在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中,需要充分整合三线资源,深入研究三线精神,切实传承、大力弘扬三线精神,让“三线精神”在崭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效融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

参考文献

[1]徐有威,杨帅.为了祖国的青山绿水:20世纪70~80年代小三线企业的环境危机与应对[J].贵州社会科学,2016,(10):3645.

[2]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

[3]罗心欲.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四史”教育研究——以广东梅州为例[J].延边党校学报,2021,(5).

[4]中共自贡市委党史研究室.三线建设在四川(自贡卷)(内部资料)[M].2016.

[5]朱云生.致敬共和国:三线精神永放光芒[N].攀枝花日报,20190903.

猜你喜欢
四史高职教育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高举队旗学“四史” 红色基因我传承——“四史”教育教你一招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