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路径研究

2023-02-19 07:02王海燕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3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职学生

王海燕

摘 要:高职院校要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技术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肩负着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社会责任。但当前部分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过多注重个人利益的错误思想,缺乏社会责任感引发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首先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意义,结合实际明确了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学校、家庭和学生三个层面的具体措施培育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责任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3.075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2022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关心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意识。但受到新时代多元化发展的影响,部分高职学生存在着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等错误思想倾向,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一研究内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1 新时代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意义

新时代高职学生生逢盛世,重任在肩,培育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2021年7月1日,习总书记在庆祝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新时代大学生不仅迎来了实现抱负、施展才华的宝贵机遇,也要承担起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高职学生立足新时代,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富有创新创造精神,理想远大、信念坚定,自觉树立国家意识、社会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大学生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转化为努力学习练就本领的强大行动力,在社会实践中承担责任、奉献社会,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胸怀“国之大者”。

1.2 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新职业教育法展示了职业教育的新时代要求和高质量发展愿景,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全面提升素质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目标要求。高职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必须加强个人修养,提升个人道德品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提高技能水平,提升社会责任感,争做新时代工匠。高职学生必须抓住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良好时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社会道德,提升综合素质,坚持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高职毕业生招聘就业时,企业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加重视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这也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 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社会责任感培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新时代的发展,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现代化强国人才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最终实现学生整体性发展、全面性发展。高职学生作为社会中的完整的人,培养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人翁意识,在自身社会化的过程中首先学会如何做人做事,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有集体主义观念,勇于吃苦耐劳、牺牲奉献,增强社会责任感。高职学生由于专业上的特征和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其工作与企业一线建设相联系,必须将社会责任意识贯穿在整个教育、生活和工作中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成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技术技能人才。

2 新时代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绝大部分高职学生“都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总体上是乐观积极的,有远大的理想,刻苦学习,热爱集体,关心同学”,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崇德向善,严格遵纪守法,坚定“四个自信”,但也存在部分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只考虑个人得失,存在严重的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与国家的教育培养目标还存在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2.1 社会责任认知肤浅

高职学生对社会责任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判断,清楚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但受到新时代社会环境以及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影响,又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非常肤浅。高职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有限,对社会的接触和认识较少,对社会问题缺乏客观、理性的评判,对回报社会的意识比较淡漠,没有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没有承担个人的社会责任义务。他们理解社会责任感主要是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不在社会责任范围,缺乏对他人和社会关心关注的积极性主动性,忽视了作为社会成员应负的社会责任。由于高职学生所处的特殊心理发展阶段,高职学生自我意識逐渐提高,心理素质没有完全成熟,对自我过于盲目自信,更加关注自我利益,喜欢做事以自我为中心,并带有一定的功利倾向,参加活动以是否加分提高自己综合素质成绩为目的,是否有利于评优树先有利于自己的就业,而不是以提升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为评判标准。

2.2 社会责任情感淡漠

责任情感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情感,是学生健全人格和个性品质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责任情感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个人对社会、家庭、他人、自己产生的态度。淡漠的社会责任情感只会以冷漠消极的态度想问题做事,理想和奋斗容易停留在个人层面,只关心个人理想的实现,对社会层面的理想和信仰思考较少,表现出一定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自我学习的规划和管理,沉迷网络,不能正确处理学习和娱乐的关系,对违反校规校纪表现出漠视的态度,对社会采取不关心、不参与的消极态度。不良的品格使学生欠缺自理自律能力,缺乏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能力,甚至会产生心理孤独感,诱发心理生理疾病。部分同学的流行语“佛系”“躺平”等热词也反映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情感现状。

2.3 社会责任行为匮乏

社会责任行为是社会成员在正确认识责任的基础上,在强烈的责任情感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将自我内在的责任认知转化为行动,从而实现从责任认知到责任行为的转化。高职学生长期接受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一定的责任意识,但是这种责任意识在现实生活中仅表现为学生头脑、口头等感性认知层面,而怎样去实践,如何实践的问题,高职学生行动匮乏。目前高职学生参加的实践活动局限于学校校园里,参加学校社团活动、校内志愿服务活动,学生愿意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活动锻炼提升自己,只限从个人角度去思考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达到加分目的,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成绩。新时代高职学生基本都是“00”后,成长的环境和条件比较优越,在家庭里时刻受到父母的关照和溺爱,养尊处优,家庭责任几乎丧失,进入高职院校后,学习氛围宽松,容易意志消沉,缺乏危机感,学习不思进取,沉迷网络,纪律法治意识淡化,担当社会责任的自觉性主动性严重不足。

3 新时代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路径

3.1 发挥学校的阵地作用

首先,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我国教育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着不用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是大学生“三观”塑造成型的关键时期和重要阶段,学校要重视和推进思政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改革教学考试方式,创新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考核中更加突出学习的过程性,重视提高日常道德修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贯彻到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启智润心,结合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冬奥会等社会热点加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重视调查研究,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努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其次,实现专业课程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有机结合。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存在的与社会责任培育有关的资源,可以使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相联系。丰富专业教学中的社会责任内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实现专业学习与服务社会的统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社会责任中。

最后,发挥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将“小我”融入“大我”。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体验社会角色转换,提高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实践活动中增强服务奉献的意识,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将社会责任融入职业发展中,以求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将自身的技能应用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活动中使大学生体会关爱他人的服务精神,自觉地以所学知识服务他人,增强服务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学校还要深入挖掘红色主题的思政教育元素,深入红色教育基地、社区、企业、乡村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勇担新时代社会担当和历史使命。

3.2 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

家庭是人生的起点,是人生教育的开端,是教育的源泉。家庭教育历来受到我国的重视,在培育社会责任感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承担着协同育人的使命。发挥家庭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基础性作用,就是要重言传、重身教,帮助大学生树立对国家、社会、他人的责任意识。

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培养孩子成长成才,第一位的是加强道德品质教育,从日常小事做起,多鼓励多肯定,从小培养优秀的道德素养。家长要尊重孩子,善于征求孩子对家庭各方面的意见,学会聆听、学会接纳,让孩子时刻融入家庭中,培养孩子独立乐观自信的性格品质;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培养孩子劳动精神,在劳动过程中,孩子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多理解父母体谅父母,产生对家庭的认同,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提升了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树立良好的家风。家风体现的是一个家庭的处事观念、精神面貌,重视家风建设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也愈发重视家风建设,通过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等评选引领新时代社会好风气。习近平同志指出,“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能够把子女教育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家庭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重要纽带,家庭教育中重视培养孩子优良家风的传承,关爱孝敬父母、勤俭节约、男女平等家庭美德,养成优秀的家庭生活学习习惯,增强了家庭责任感,积极履行家庭义务。

3.3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告诉大学生如何去履行社会责任,不如教会他们自我教育的方法,只有这样,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才能积极适应。大学生要深刻理解到自己是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主体,必须高度重视并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培育,自觉提升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提高自我认识能力。高职学生首先要了解社会责任感内涵,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社会责任的认知,明确自身应当承担的责任。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技能水平,自强自律;作为子女,关爱父母,孝老爱亲;作为公民,爱岗敬业,助人为乐,遵纪守法,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奉献自己的力量。同时社会责任感拥有自律性及规约性,必须要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认知,实现个人、集体、社会三者之间关系有机统一。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加强自我管理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关键环节。大学生自我管理就是结合实际,发挥自己的作用,对自身的思想、目标、行为等方面进行约束。首先是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要学会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及时改正自身错误的言行,养成自我反省的習惯,学会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其次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科学文化知识是提升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系统学习中掌握规律,培养理性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自我教育融入社会责任感培育。最后提高自主管理能力。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理论上应当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有意识地进行自我锻炼,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去做,学会自己独立思考,凡事不能盲从,建立自信心和责任感,将自我管理作为一种内在的约束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国人大网,20220420.

[2]拓俊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中国青年[N].光明日报,20210902(06).

[3]韦静,李峰.新时代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调研分析及对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3).

[4]武娜娜.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路径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4).

[5]习近平.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的谈话[N].中国妇运,2013,(11):45.

[6]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姜励群译.北京出版社,1984:100.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感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职学生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