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马工程”育人实践效能与路径研究

2023-02-19 07:02陈小双张燕玲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3期
关键词:青马工程高校

陈小双 张燕玲

摘 要:高校“青马工程”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下指导学生骨干等青年群体的提升政治理论水平、政策理论水平、组织管理能力、精神涵养等,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目前,高校“青马工程”育人已获得一定成效,本文通过对高校“青马工程”现存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建立“一二三四”特色培训体系,新采取“菜单式5+3+2”的课程自选培养模式,探索多层次、体系化、特色化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育人实践效能与路径。

关键词:高校;青马工程;育人实践效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3.089

2007年5月,高校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及相关部委的支持和指导下,举办了“青马工程”培训,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高校青年群体中培育一批有坚定立项信念、综合能力突出、思想作风过硬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使之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以打造新时代接班人队伍为重要目标。“青马工程”是根据我国具体的国情以及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而提出的人才培育方案,拥有强烈的中国特色。相对来说,目前外国对此的研究并不多。然而,它仍然给一些西方国家青年培训的实践方法和理论研究带去了一些启示。比如说德国高校十分重视校青年的思想教育,尤其注重培养青年的诚信;法国的教育部认为“培养青年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是高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时代下高校作为当代青年最关键的培养主阵地,承载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目前,高校在“青马工程”培养完整体系、选拔学员机制、培训管理制度、培养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摸索与探究,逐步形成专业化的培养模式。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青马工程”培训建设,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和命运。

1 探索高校“青马工程”培训现状与困境

1.1 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

从各大高校“青马工程”举办的培训情况来看,“青马工程”培养体系还需进一步修整、完善。首先是“青马工程”培训前关于学员的选拔体系需进一步优化。“青马工程”规划指出,该项目的主要培养对象是优秀学生或学生干部,但在学生群体当中“优秀”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相对来说学生干部比一般的优秀学生更具有竞争力。大多数高校的“青马学员”仅限于学生骨干,其他普通的優秀学生对于“青马工程”的认知相对薄弱并且没有接触的机会,甚至可能忽略了一些对马克思主义存在极大兴趣、对此拥有强烈求知欲望的同学,在选拔时期的培训对象辐射面较狭隘。

其次是一些高校“青马工程”培训中的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培训结束时候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内容指标有待完善,缺乏反思和总结。有部分高校对于学员参与“青马工程”培训没有明确严谨的管理制度,存在一些闭关造车、照葫芦画瓢等“形式主义”做法,对于学员的考核评价也尚未形成完善、科学的体系,在培训中发现一些不合格的学生,并未建立惩罚和退出机制。因此“青马工程”学员的培养管理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科学健全。

1.2 培训内容存在单一性

在传统高校“青马工程”培训课程中,课程内容多偏向理论性的学习,对于学员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能力等针对性培训较少。当前,培训形式多依赖于传统的课堂授课、讲座传授等,只是单纯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并未有效地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再者,与各高校平时开展的通识课程中的内容有较多的重复,甚至有不少课程内容在初高中时期已经学过,参加培训学员对类似的内容产生吸引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

除此之外,“青马工程”在实践课程实效不高。部分高校“青马工程”社会实践的形式多为志愿者活动、专业实习等为主。但这些实践活动大多流于形式,学生实践训练机会少,时间短,导致效果不如预期,容易“纸上谈兵”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脱节,缺少一些参与度高、具有启发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利于学生青年团体学思践悟能力的综合提升。

1.3 培训保障缺乏充分性

“青马工程”作为一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人才培养工程,是需要多方联动,而不是高校独自承担的艰巨任务。高校对“青马工程”培训举办政策的支持上存在不足、力度不够,缺乏顶层设计思路和科学系统的政策导向,导致部分高校开展“青马工程”在课程安排、社会实践上缺乏有力的支撑,工作平台不够健全,人才优势和地方社会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各高校可以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的互动,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积极营造一个健康、高尚的文化环境,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和精神动力。

2 建立高校“青马工程”特色育人思路,实现专业培养长效路径

2.1 强化组织谋划健全选拔体系,令“青马工程”实起来强起来

实施“青马工程”是为了能够实现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接班人,所以在“青马工程”学员选拔方面,必须严格起来,始终保持纯洁性,保证参与培训的同学的积极度、先进度。积极探索人才选拔机制,建立“个人自荐、院系推优、考试选拔、组织考察”的选拔程序,让真正政治合格、作风优良、热爱马克思主义的学生参与到培养中来,规范选拔标准和程序,严格把关。始终以培育青年政治骨干为标的,秉持好中选优的原则。设立“青马工程学员标准”,让“青马工程”的育人成效落到实处,从而培养出一批有理想信念、本领过硬的马克思主义新青年,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

2.2 科学设计在线评估考核体系,使“青马工程”动起来活起来

摆脱传统的形式化监督学习,以学习效果的检验为导向,细化考核评价。坚持“严进严出”的底线要求,但要在考核过程中要摒弃“唯成绩论”,将考核方式灵活化,科学化。在培训前对报名学员不仅学员情况以及平时在生活学习的现实表现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和评估。建立学员的“个人成长库”,拥有相应的“学习档案”,对学员日常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进行真实记录,实现“全程可追溯”,构建动态的管理制度,实行“一人一档”,及时在调档案上记录学员培训情况,每次作业的情况,从而达到累积经验、助力发展的目的。不仅如此,培训后期也要跟踪学员后续发展,确保“青马工程”的培训获得实效。真学实做,推进学习常态化,只有真的学才能真的懂,真的懂才能真的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通过细化学员考评细则,全面考核学员在培训期间的学习作风、学习成果和进步程度,将深化育人工作落在实处。

根据考核评价情况,对成绩合格学员颁发学院“青马工程”结业证书,优秀学员纳入各级各类培养锻炼重点对象。将其与党组织招收学生党员、团组织推优、校级青马班选拔、包括就业推荐等许多重要节点相关联,并提供青马培训期间考核评价意见作为参考。

定期召集学员进行经验交流和学习分享。通过“青马思享汇”分享学员感悟、展示学员风采,加强典型树种的选择、宣传引导,晒一晒优秀学生的成绩单。同时对于考核不合格、未到达培养要求的学员进行适度处罚和淘汰或是“回炉重造”,直至其考核合格。通过建立全方位、科学的考核体系实现多维度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2.3 聚合优质师资开拓课程形式,让“青马工程”学起来亮起来

以“三全育人”为基础目标,塑造“一二三四”特色培训体系。

在形成系统化过程的基础上搭配优质师资,立足校内、放眼校外的原则,通过各专业的资深教师、各行业专家、青年教师骨干,以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职业思维方式,从不同视角与青马学员共同分享对信仰的坚守以及思想成长的故事,引导学生切身体会,形成“青马讲师”和“青马学员”常研讨、时交流的学习氛围。

2.4 推动朋辈青年学榜样做模范,促“青马工程”带起来传起来

建立定期回访机制、建立知识共享机制(“青马思享汇”),将主讲的话筒递到学员手中,开展宣讲活动,在同龄人的故事分享中,引发青马学员对标先进典型,进行积极学习与借鉴,将青春奋斗精神逐步内化为精神力量,自觉延续青马精神,实现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同时借助新时代网络优势,利用高校学院微信官方公众号、视频号等网络媒体渠道建立“青马工程”培训分享专栏,发布“青马学员”学习感悟、心得体会等对所学内容进行反馈和总结,突破时空的局限,不断创新组织形式,着力培养品学兼优、业务精湛的青年政治骨干。

3 创新培育新模式,保障推进为党育人效能

3.1 自选菜单学习新形式,实现特色课程新要求

大学时期是人生的“拔节拨穗期”。这是一个人在思想、行动和能力上取得突破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大学时代形成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关系到学生未来一生的成长。“青马工程”的开展可以引导新时期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立场。结合各高校“青马工程”现状与困境,部分高校对于课程体系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创新采取“菜单式5+3+2”的课程自选培养模式,实行指定必修课、自选课和社会志愿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相开展以下培训:

(1)“学而时习”政治理论必修课学习。深学细悟马克思列宁主义、准确把握毛泽东思想、学懂弄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训内容围绕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世情国情党情等专题,全面加强学员的党性修养,加强“四史”学习,使学员时刻铭记党的宗旨,纯洁思想灵魂,传承红色基因,在实际中践行优良传统。帮助学员加深对党的科学理论的理解,“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研究有深度,掌握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朝乾夕惕”提升素质理论课学习。开展综合能力训练、素质拓展,开设语言沟通、心理健康、人文修养等课程,拓展学员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组织学员学习后能想能悟能讲,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对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力进行培养。素质理论课学习中提升综合能力,在学习中善于总结,组织“青马工程”优秀学员深入学生群里一线讲政策、讲历史、讲榜样、讲新风,举办“青言青语话青声”宣讲会。分享学习心得体会,传承青马精神。

(3)主题志愿服务与实践。 组织学员参与志愿活动,通过在校园、社会实践基地等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发挥青马学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培养奉献创造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提供学员到复杂艰苦环境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得到有效提升。依托地方红色教育资源优势,组织学员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党性教育示范基地等,重温党的光辉历史,追忆革命光荣历程。通过调研实践感受学院的发展历程和拼搏进取成就,牢记初心使命,传承青马精神。

着眼于各高校学院“青马工程”的育人高地,为青年学生骨干政治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搭建平台,打造青年学习园地的示范典型、拓宽党建带团建的生动载体,真正严格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育人目标。通过阶段性的培训,培育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促使更广大的青年群众和学生团结在党的周围,培养出不断奋斗的青春力量。

3.2 创新思政育人形式,拓宽育人组织新范式

真正系统全面、生动有趣、严格高效的思政教学对于夯实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基础有促进作用,但想要突破传统思政教学中的困难还需要努力,“青马工程”对于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起到了促进与辅助作用,在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上,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对传统学习模式进行了突破。

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引导和带领青年学子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企业实习、民间体验、公益服务,能够进一步提升青年学子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提高他们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培育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组织学生进入企业、社区、乡村进行实践培养和锻炼,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同时为基础一线打开新局面、注入新力量。能够推动“青马工程”的高效施行,成为青年群体思想政治学习的有效载体,探索富有特色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道路和培养模式,积极创新,勇做先锋,走有科学特色的培养之路。

3.3 传承优良育人传统,引领时代青年新风尚

在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和青少年的培育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在此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园地,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精神,对于培育新时代,新青年起到推动与助力作用。开展“青马工程”,不仅仅是引导广大优秀青年能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更是为了能够让更多的青年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无论什么样的精神都应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正所谓力行而后知之真,光有理论的“青马工程”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青马精神与自我实践进行充分结合才能使自我对所学知识有深入理解与感悟,才能将“青马工程”的意义发挥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樊阳.习近平青年观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研究[D].长安大学,2021.

[2]殷莞迪.吉林省高校“青马工程”建设路径研究[D].吉林:长春工业大学,2021.

[3]戴海波,林蔚瑶.新时代下高校创新实施“青马工程”的路径探究——以福建省高校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22,(05):4445+51.

[4]李睿,柴美越.新时代高校“青马工程”质量提升创新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21,23(01):116120.

[5]柴丽芳.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J].职业,2020,(16):8889.

猜你喜欢
青马工程高校
高校“青马工程”调研报告
高校青马工程培养青马学员的宗旨及途径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信仰教育视角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问题与对策
“青马工程”在高校团组织思想引领工作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