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参与驻地社区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以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3-02-19 05:17张承业
普洱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社区培训高职

张承业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2019 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 号)提到:“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十大战略任务涉及:“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 号)中指出:“积极主动开展职工继续教育,拓展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3]。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岛市李沧区世园街道上流佳苑社区时强调,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4]。近年来,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以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为契机,面向驻地城乡社区开放教育资源及服务,致力于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区。

一、社区教育内涵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要义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涵盖了基层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团体等基层组织。居民构成复杂,包括婴幼儿、青少年、企业职工、农民工、失业人员、残疾人、老年人等各类社区居民。教育内容囊括公民素养、生活技能、就业创业、养生保健、权益保护、人文艺术、亲子教育、科普宣传、法制宣传等诸多方面。社区教育作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全民性、终身性的特点。

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具有地域性、大众性、社会性的特点,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具有先天优势。经济社会进步和现代科技发展催生新的职业、新的工种和新的岗位,一个人在同一岗位工作一辈子已经成为历史,即使是同一职业(岗位),因新材料、新方法、新工艺等因素的出现,对其职业技术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一个人一次性学习,已远远满足不了快速变化的社会对职业技能的需求。这些变化,要求高职院校面向大众开展终身教育,将教育和培训贯穿社区居民全生命周期,从而满足不同时期、不同生涯阶段居民的学习需求。

二、社区教育顺应“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发展新理念

(一)社区教育助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社区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途径,为高职院校发展带来新功能、新机遇、新模式。参与社区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在社区建设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一个切入口,拓展了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向和内容。社区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中,助力高职院校在教师、教材、教法等方面深入推进“三教”改革。首先,高职院校为社区各类组织和居民提供教育和培训,能够丰富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有效拓宽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其次,参与社区教育项目为教师提供调研和了解社会的机会,促进教师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加强社区治理科学研究,提升教师参与终身教育和社会服务的经验。最后,参与社区教育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学生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提高社会认知,丰富社会经验,做到知行合一、学用结合,帮助学生就业创业,实现个人价值。

(二)职业教育促进社区教育长远发展

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尚处在由被动式、分散式、多样式向专门化、科学化、规范化转变的初级阶段。社区教育需要专门的人才提高管理水平,需要专业的师资提高教育水平,需要充裕的资源提高教学条件。职业教育具有科学研究、产教融合和职继协同优势,可以为社区教育聚集更多教育资源,推动社区教育方式、教学方法变革,创新研究社区管理路径,解决社区发展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推动社区教育专业化和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与社区企业开展横向合作,可以为社区居民、老年人、企业职工等不同群体提供技术技能培训,让人民群众享受家门口的终身教育,将社区打造成居民终身学习的“充电站”、老年人智慧生活的“加油站”和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蓄水池”。

三、参与驻地社区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成熟的运行机制保障社区教育有序开展

经过多年实践,学校探索出一条“任务目标导向+双师双能驱动+制度建设保障+品牌活动承载”的运行机制。

1.强化任务目标导向

学校紧扣“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双高计划”建设任务,做好社区教育工作部署。坚持质量和成果导向,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学校修定《部门绩效考核办法》,将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培训人次、培训时长、培训课程包和在线课程数量等纳入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任务目标驱动社区教育工作有序推进,各部门定期深入社区调研居民、老年人及企业职工的学习需求,针对不同年龄、身份、职业的学习者制定分层分类培训方案。有了明确的任务、清晰的目标、可行的方案,学校不断拓宽参与社区教育的类型、形态和途径。

2.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具备双师素质、适应“双岗”需要的“双师双能”教师团队是提升学校社区教育水平的关键。以基层社区为纽带,加强学校与社区中企业和团体的合作,双方共建社区教育名师工作室,为教师提供参与社区教育和社区工作的机会,鼓励教师用自身技术技能服务社区,培养能驾驭学校和社区“两个讲台”的“双师型”教师,提升社区居民人文素养、生活常识、就业创业技能。让教师既能上得了讲台,又能进得了社区,还能做得了服务。

3.完善激励教师参与社区教育的制度建设

学校主动适应国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破五唯”要求,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和考核等评价标准,全面落实职业院校育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拟订《社会服务项目管理办法》,明确社区教育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实施、明确责任、成本分担、收入分成,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原则。改革教师评价体系等顶层设计,突出业绩导向,注重教师社会服务、支撑人才培养等社会贡献能力的评价,将教师参与社区教育工作量与绩效分配、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评奖评优挂钩;激励教师密切关注社区教育,积极研究社区教育的前沿动态,提升教师应用研究与实践能力,积极推动社区教育工作发展。

4.打造具有标志性的社区教育品牌

第一,党建共建促进社区治理善治品牌。社区党建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城市贯彻落实的基础,担负着联系群众、团结群众、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职责。学校充分发挥自身思想政治理论优势,与李沧区各街道社区的党组织和楼道党小组等结对共建、信息共联、行动共进、成果共享,定期深入社区讲授党课,宣传社区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提高社区居民和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增进社区干群关系及社区管理透明度,形成统筹协调、融合发展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第二,技能培训促进居民素养提升品牌。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本质就是促进居民素质的提高。学校聚焦专业特色,面向企业职工、失业人员、青少年、家长、老年人、残疾人等各类社区居民开发人文素质类、法制普及类、科普健康类、投资理财类、职业技能类、学历提升类等社区教育系列课程,提供“职业培训+学历提升+技能评价”一站式培训评价服务,促进社区居民就业创业。教学内容因材施教,致力于提高社区居民生活品质。

(二)多措并举助力社区教育提质增效

1.明确开门办学的理念

学校积极履行继续教育职责,开放报告厅、体育馆、博物馆和特色实训场所,开发中医食养、饮茶保健、科普旅游、急救知识、健身运动、金融理财、智能手机等十大板块“菜单式”社区教育培训课程包,重点打造100 门精品课。加强师资培训,壮大教学团队,遴选一批社区教育名师,打造“面包烘焙”“饮品调制”等8 个名师工作室,发挥“领头雁”传帮带作用。建设“互联网+社区教育”网络大学云平台,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社区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2.注重平台效应的发挥

坚持平台思维,学校成功入选青岛市就业技能培训承接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工业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承接单位、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培训机构、李沧区社区教育学院分院、李沧区老年大学教学基地等。与青岛市人社局、教育局、退役军人事务局、民政局等部门合作,对内深度挖潜,对外链接资源,为社区教育开展搭建了广阔平台。

3.创造全员参与的环境

学校设计了社区教育网格化管理的组织架构,成立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分管领导任组长,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任副组长,各二级院部院长任组员。继续教育学院加挂社区教育学院牌子,把社区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部署,制定年度计划和月度台账,编制专项预算,具体牵头落实。在校内师生中选拔“种子教师”和“种子志愿者”,承担全区社区教育骨干教师和志愿者培训工作,给予教师社会服务加分、学生第二课堂实践加分。形成纵向有人抓、横向有人管、层层推进、全员参与的育人环境。

4.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系

打造“政府主导、高校参与、企业赞助、社区支持”的协同服务体系。李沧区教体局、民政局、老干局、老龄委等主管部门牵头制定社区教育相关政策,并给予经费支持;学校成立调研团队,摸排李沧区居民参加社区教育的意愿,对项目类型、学习方式和培训地点的需求,开放教育资源,组织教师授课,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差异化需求;青岛银行、海尔集团、正大食品等合作企业提供宣传经费;各街道社区做好宣传动员、报名组织、活动开展、志愿者征集,合力推进社区教育在辖区落地。

四、取得的主要成效

学校在青岛市李沧区127 个社区开展绘画、烘焙、茶艺、花艺、健康、旅游、法律等社区教育,覆盖老中青幼不同群体。以点带面,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建设经验,向全社会展示职教成果。继续教育学院面向下岗职工、现役军人、进城农民工等典型人群开展就业技能提升培训,每年举办公益培训30 余场;信息工程技术学院开展“学法典,爱生活”民法典普法宣传进社区,参与居民1 230 人次;艺术学院开展“宜心李沧、德润家园”家庭教育公益活动,开办233 场人文素养活动,服务人群超过3.5 万人次;烹饪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常年开设面点烘焙、咖啡调酒、花艺茶艺等技能培训,年培训2 000 余人;信息工程技术学院开展“智慧助老”信息技术培训,累计帮助超过3 000 名老年人学会使用智能手机的出行、就医、娱乐等功能。学校社区教育项目《职业教育赋能社区居民美好生活》入选教育部首批社区教育“能者为师”实践创新项目;学校社区教育工作案例《携手高校合作助老》入选教育部首批“智慧助老”优质工作案例;教育培训项目《“智慧就医”助老年人挂号买药更方便》入选教育部首批“智慧助老”优质教育培训项目,并在全国老年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展示推介[5]。

五、结语

高职院校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高职院校发挥资源优势服务驻地百姓,能有效扩大社区教育供给和覆盖面,展示自身办学特色、办学成果,是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助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职责所在。

猜你喜欢
社区培训高职
社区大作战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