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江苏足迹”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析
——以南京市江宁大学城高校为例

2023-02-20 01:30王晓楠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足迹思政课江苏

王晓楠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赴江苏考察调研,擘画了“‘强富美高’新江苏”宏伟蓝图,赋予江苏“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1]。江苏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和支持下,各方面发展取得了非凡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2]总书记四次赴江苏考察调研的新时代“江苏足迹”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亦为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重要素材,对提升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时代“江苏足迹”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一)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必然要求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对于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江苏足迹”融入思政课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使其从中汲取经验智慧,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投身复兴伟业,担当强国责任。

(二)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丰富的实践中概括总结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开展调研走访,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旨在切实指出发展问题。江苏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点、调研点和研究点。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的足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重要实践。将“江苏足迹”融入思政课可以更好地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的目标。

(三)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的现实需要

思政课所使用的教材为全国统一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鲜活生动,是思政课教师的重要课题。新时代“江苏足迹”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案例。融入新时代“江苏足迹”的思政课教学,利用学生身边可知可感的实践讲解深厚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新时代以来江苏取得的巨大成就,利于增强理论的可信度与说服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高课程的实效性、亲和力与吸引力。

(四)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五育并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江苏足迹”融入思政课教学既要讲清楚“是什么”,也要注重“如何讲”,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社情,经磨砺受教育,见风雨长才干,提升道德修养、提高知识水平、增强身体素质与审美能力、涵养劳动精神,激发学生练就过硬本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提升综合能力,勇担时代重任。

二、新时代“江苏足迹”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状况

笔者以南京市江宁大学城13所高校(含9所普通高等学校和4所高职院校)的师生为调研对象,发放网络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11份;对30位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线上或线下访谈,主要围绕教师的知识储备及主动意识、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课程内容整体设计、融入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调研。

(一)教师相关理论学习系统性不足,融入意识有待增强

受访教师主要通过电视、微信、学习强国等平台自学“江苏足迹”的内容,其中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江苏足迹”资料并将其设计为教学案例融入课堂教学的仅占12.9%。理论学习不足导致融入的主动性欠缺,同时教师对相关内容的理论研究不足,融入内容多为讲话原文或新闻内容,教学深度欠缺,理论剖析不透彻,故而难以引导学生从中把握内在逻辑,必然影响教学实效。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整体设计有待改进

教学是传播理论的重要方式。82.7%的受访教师在讲述“江苏足迹”时使用的是案例讲述法,而翻转课堂、情境教学法、讲话领读、探究式教学法等其他方式使用率不到10%。学生多为被动接受,较难提高学习积极性。根据调研结果,情境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广受期待,93.6%的学生期待能够沿着“江苏足迹”走一走,亲身感受变化。同时,在教学内容设计上,63%的学生反馈“江苏足迹”教学内容在不同课程、同一课程不同章节存在重复,缺少有机融合,影响教学吸引力。

(三)系统化、精准化评价内容欠缺,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受访教师反馈思政课教学评价主要侧重整体教学效果,涉及“江苏足迹”融入思政课情况评价较少。当前高校思政课多为集体备课,教师互评中对教学内容评价关注不足,导致教师缺乏将最新时政知识融入教学的动力。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思政课评价为线上评教和期末评教的占91%,而每节课均进行评价的仅占6.4%,与思政课教师进行线下沟通交流的为5.5%。教学评价体系不完整不利于教师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反思,进而影响课程教学质量。

三、新时代“江苏足迹”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江苏足迹”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丰厚的理论素材和实践资源,将其融入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措并举,落细落实,实现有效融合,助力思政课质量提升。

(一)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加大融入力度

教师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着融入效果。一方面,教师要增强融入的主动性,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江苏足迹”,并将其贯穿于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课外实践各环节。另一方面,教师要有融入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3]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有“术”的积累。“术”是方法和途径。加深对学生的了解,根据学情特点,结合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方法,尤其是要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情境式教学等有效方式,增强课程吸引力。其次,思政课教师要有“学”的储备。“学”是基础和前提。教师需要带头学习、深入研究,梳理总结“江苏足迹”的相关内容,深刻领悟其背后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最后,思政课教师要有讲明“道”的功底。“道”是核心和本质。教师要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深入浅出,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讲清楚“道”的内涵,积极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奋进力量。

(二)抓好思政小课堂,增强融入深度

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将“江苏足迹”全方位融入思政课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主要挖掘“江苏足迹”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化学生对唯物辩证法、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及其发展规律等的认识,帮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主要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发展,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解与认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主要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章节相结合,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感悟其在指导实践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重点结合“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章节,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作出的重要指示,对青年提出的殷切期盼,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做奋进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则可以将“江苏足迹”贯穿其中,做好专题设计。

(三)善用社会大课堂,拓宽融入广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4]思政课不应坐而论道,实践性是其重要特征。“江苏足迹”既是生动的理论教学素材,又是丰富的实践资源。要充分利用暑期“三下乡”、日常校外实践、思政课实践教学等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参观、现场教学、专题讲解、场景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江苏足迹”的考察内容、重要讲话及相关地区、行业的发展成效,更直观地感受江苏在总书记关心支持下的快速发展,在实践中感受身边变化、感悟发展成就、感知真理力量。

(四)搭建网络新课堂,增添融入热度

网络已然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平台和教师的教学载体。一方面,可以共建共享在线开放式“江苏足迹”思政教学资源库,将“江苏足迹”的丰富内容、精彩故事、重要讲话转化成教学资源(教案、教学课件及VR视频资源等),同时持续关注当地在习总书记关心支持之下发展取得的成就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情况,制作特色案例汇编,促使资源库不断更新完善。另一方面,学生是思政课的主体,不仅应该学习知识,更应成为知识的主动传播者。当今的大学生有较强的表达意愿、分享欲望。高校应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成为“江苏足迹”的主动讲授者。通过布置课内实践作业,指导学生结合“江苏足迹”理论学习内容和自身所见所闻,制作“微宣讲”短视频、原创歌曲、文艺作品等,发布在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用“青言青语”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既能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其真学真懂真信,又能发挥青年引领作用,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勇于担当时代责任。

(五)完善评价体系,优化融入效度

评价是检验融入效果的重要方式。一要建立立体化评价体系,针对融入的内容、方法、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评价体系构建要坚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围绕教学大纲要求、教学目标任务、教学活动效果对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新课堂“江苏足迹”融入效果进行多元评价。 二要落实多样化评价方式。一方面,通过在线教学资源学生点击率及使用率、作业完成情况等量化指标直观呈现“江苏足迹”融入课堂的情况;另一方面,评教与评学并重,在线下利用座谈会、学生代表谈话、教研室教师听课评课制度,收集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反馈,完善评价机制。三要用好评价反馈。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凝聚思政课改革创新强大动力,将评价结果及时用于新一轮课程设计和教学资源制作,围绕教学目标,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切实解决问题,提升“江苏足迹”融入思政课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足迹思政课江苏
数读江苏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成长足迹
足迹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