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非通用外语纳入课程体系的研究

2023-02-20 08:23中国矿业大学
天津教育 2023年31期
关键词:语种外语教学倡议

■中国矿业大学 朱 哲

“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中外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树立了国与国之间合作的典范,深受沿线国家(地区)的欢迎。“国内一些语言学家已经敏锐而自觉地将语言能力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加以思考”,认为“合适的语言支持”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帮助企业“走出去”等方面功不可没。无论政策沟通还是经济合作抑或人文交流,“语言红利”以及由此获取的“经济红利和文化红利”所产生的涟漪效应立体式地渗透在“五通”的各个层面。外语成为国家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高校理应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使非外语专业学生在语言学习选择上更加多样化,从而培养出适应国家发展战略所需要的人才。本文拟以非通用外语为切入点,指出当前大学外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分析在大学外语课程体系中开设非通用语课程的可行性。

一、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现状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笔者基于CNKI 对近十年来(2012至2022年)发表的有关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研究核心期刊论文(共1154 篇)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以“一带一路”和“大学英语”为研究主题的论文呈现多样化趋势,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证分析,这说明学界对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关注度仍然高涨。向明有指出,“公共外语教育要建‘大外语’”,力争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具情怀、负责任、敢担当、善创新的科学家、农学家、医师、工程师。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相关的研究著述仍不断涌现,持续扩展着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领地。

(二)非通用外语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有关非通用外语的讨论主要限于外语专业。金欣认为“我国的英语教育‘应试’程度较强,培养出来的学生应用能力有限”。王辉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开设语种的选择上,高校多因地制宜,结合了自身区位特点。张慧玉指出“与语言类高校密切合作,以兼职、实习、联合培养等方式共同培养高端语言服务人才”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邢欣等建议“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以中亚国家案例教学为主”。徐飞认为,“外语高等教育要加强‘高、精、尖’外语人才的培养”,应加强此类人才在某一领域的专业素质提升。

基于上述两方面的研究现状梳理,可以看出新时代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研究越来越关注国家战略需求、新学科发展和课程教学的学术转向等维度。同时,针对“一带一路”倡议下非通用外语人才培养的研究也呈显著增加趋势。然而,外语专业在培养国家所急需的“专业+外语”这一复合型人才时又显得捉襟见肘。因此,我们有必要就这一话题开展更多讨论。

二、大学外语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

进入新时代,国家在政策层面不断加强对除英语之外的非通用语教育的支持力度。2015 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是实施对外开放,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迫切需求”。尽管有政策支持,但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所面临的挑战却不容忽视。

首先,在新形势下,大学外语教学如何更好更快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如何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如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界尚未形成有效共识。其次,大学外语的内涵建设亟需进一步更新和拓展。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推进,大学外语应当仁不让地肩负起提供语言服务的重任。然而,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就外语教学改革而言,笔者并未观察到高校与国家倡议有明显的对接。再次,就教学内容而言,目前的大学外语教学与新时代国家战略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最后,大学外语语种单一、选择缺乏的基本局面仍未有效改善。“一带一路”倡议系统集成度高,“既是今后中国对外开放的总纲领,也理应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钥匙”。因此,大学外语语种扩展应被纳入新时代大学教学的改革议程中。

面对以上挑战,笔者认为,大学外语的教学目标理应为“一带一路”这个总纲领和总钥匙服务,在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制度安排上应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在需求接轨,在学校的事业规划中应自觉对标国家这一重大战略部署。

三、非通用语纳入大学外语课程体系的可行性探索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家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社会各界及许多专家学者对大学外语教学进行改革的呼声也与日俱增。笔者拟就非通用语纳入大学外语课程体系的可行性提出如下建议:

(一)转变观念,迎接挑战

国家已经对未来一段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针对相应的国家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重要举措。外语服务作为社会文化基础的一部分是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保障。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应当转变观念,深刻领会该倡议之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教育实践中自觉践行倡议。

(二)系统调整课程体系对接国家政策

高校应重新思考大学外语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问题,以便在课程体系的规划和统筹过程中充分体现其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础作用。高校要打破“以英语为中心”的外语课程体系,构建多语种课程教学模式。一是把某些非通用语作为选修课纳入课程体系供学生选择。这样既不会导致因需要大量引进师资而使政策举措难以落地,又不会对现行外语教学秩序造成较大冲击。二是可尝试开设几门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非通用语进行试点,师资可以通过临聘的方式予以解决。三是高校与“走出去”的“一带一路”沿线企业加强合作交流,了解企业对于人才规格的要求,鼓励学生选修未来择业所需的相关语言课程。通过以上举措,“以英语为中心”的外语课程体系将会受到一定外部压力,但如果非通用外语有足够的推力从边缘逐渐向中心靠拢,那么这将完全契合新时代新形势下国家和社会对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期望。

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为外语非通用语教学的开展铺路搭桥。因为高校面临的现实情况千差万别,存在着很多制约非通用语种开设的因素,如相关语言师资匮乏、对就业市场前景感知迟滞、校企合作不畅、对语言功能的认知不足等。鉴于此,信息化教学资源可以为非通用语的开设提供一定的助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这些所谓小众外语在大学开设时所面临的困难。公共教学服务平台应该做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应该统筹各方力量积极建设一批非通用外语课程,供有需求的高校使用。外语类院校理应扛起这一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为兄弟院校助一臂之力,这客观上也是一种“对口支援”,体现出外语类高校作为语言课程提供者的社会服务功能。

(三)建立企业信息跟踪机制,引导学生选修非通用外语课程

影响就业市场的因素流变性强,不易捕捉,故学生在选修非通用外语课程时应倍加谨慎,需要学校借助相关数据分析加以引导。首先,学校可以利用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发布的信息,在筛选和分析的基础上向学生精准推送,对其外语语种选择进行指导。其次,学校应积极拓展与企业,尤其是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的企业的合作渠道,为它们定向培养所需的“既懂当地语言,又精通专门技术”的人才。再次,为了加强上述建议的实操性,学校应指定某个部门统筹规划,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研究制定相关促学促教推进就业的政策,推动建立学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长效机制。

“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依赖于涉及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众多项目的生根发芽,若空有倡议或口号而没有造福沿线国家(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人文沟通、教育交流等具体项目,则难以实现我们所期待的结果。基于该倡议对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探讨是有益的,这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是挑战,又是机遇。作为对接国家战略最敏感的一个感知单元,高校应责无旁贷地顺应潮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改革和优化自身的办学宗旨、教育教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就“复合型”人才培养与“一带一路”倡议而言,外语语种的选择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猜你喜欢
语种外语教学倡议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波斯语课》:两个人的小语种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的外语语种规划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