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小学古诗词趣味教学方法探究
——以古诗词课堂教学实践为例

2023-02-20 08:23天津市南开区五马路小学张雅娜
天津教育 2023年31期
关键词:诗情画意趣味古诗词

■天津市南开区五马路小学 张雅娜

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古典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中指出,培养趣味最优质的媒介就是诗歌。部编版教材中,古诗词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改变最多的内容,小学12 册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共128篇,占所有选文篇目的30%,比原来增加了将近1倍。可见,古诗词教学在小学阶段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笔者在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古诗词逐渐摸索形成了“趣中学诗、读中生情、画中解意”的趣味教学法,并在实践中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趣中学诗

心理学认为,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运用联想的方法,是强化记忆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互相接近的事物、相反的事物、相似的事物之间容易产生联想。但是,古诗词由于创作时代久远,迥异于当下小学生惯常的生活场景和生活经验,很难让学生利用事物间的联系去完成“识记”“保持”“再认”等环节,容易使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产生“距离感”和“疏离感”,导致学生对古诗词领悟效果不佳、长期依赖“死记硬背”。笔者在大量实践教学中发现,以小学生独特的心智特点出发,抓住“童趣”打破古诗词叙事场景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隔阂,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想象、联想和类比,将自身生活体验与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意境相对照,从而强化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是突破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学习瓶颈的重要途径。

以课堂教授清代诗人高鼎所作《村居》为例,该诗是一首充满童趣的七言绝句。其中,第一、二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写出了作诗的时间以及作者眼中所见的自然景物,为读者生动描绘了一幅春日图景,展现了江南乡村早春特有的明媚景色。第三、四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发掘“童趣”、建立古诗词与现实生活之间联系的角度出发,在教授第一、二句时,要求学生先回忆春游和以往旅行时看到的景色,或是从网络上找一张自己最喜欢的风景照片,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景色。然后,对照高鼎在《村居》中短短14个字的描写,从而体会古人在文字运用上的洗练和简明。在教授第三、四句时,为学生播放放飞风筝的视频,引导学生畅谈交流各自放学后的放松娱乐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古诗中儿童“散学早”的欢愉心情和一个“忙”字的传神之处。通过“趣中学诗”,学生仿佛与一百多年前的儿童产生了共鸣,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更让学生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提升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二、读中生情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决定了“读”这一学习方式在古诗词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当下小学古诗词教学应当摒弃“摇头晃脑”形式化的低效朗读,要在探究和实践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高质量读诗”上下功夫,并将其贯穿古诗词学习的全过程。

《长歌行》是劝人惜时奋进的诗篇,全诗通过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意象,以景寄情,由情入理,特别是经典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对于小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笔者以《长歌行》课堂教学为例,通过四种“读”,使学生不断明晰古诗词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意蕴。一是细读,感知诗韵。首先安排学生将诗文读两遍。第一遍要读准字音;第二遍是在第一遍的基础上读出节奏,感知古诗词的韵味。二是品读,感悟诗情。通过对文本的初感知,读出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从精炼的语言中读出深刻的诗意、诗情、诗理,找到诗的中心,提炼诗的主题。三是精读,想象意境。通过学生自读、自学、自悟、交流,感受诗的意境,力求实现学生与文本、诗人三者情感的统一,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化得到升华。四是扩读,古诗扩展。给予学生时间、空间,让他们把课外搜集到的其他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和诗句展示出来,这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古代诗歌的魅力,而且能从多维角度领悟光阴一去不返,坚定要珍惜青年时代、趁少壮年华有所作为的理想信念。

三、画中解意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中国自古有“诗画一体”“诗画同源”的说法。苏轼题赞王维《蓝田烟雨图》中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古诗词和绘画在艺术审美和创作规律上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小学生在思维发展上还处于从具体到抽象的重要阶段。笔者认为,通过绘画、音乐等方式辅助古诗词教学,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词作。这首词描绘了一个五口之家温馨的生活画面,充满生活之趣。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农家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展现出作者对平淡、宁静生活的热爱,读来具有很强的画面感。针对这首宋词的特点,笔者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把诗中描写的内容用简笔画画出来。比如,很多学生对照“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乡村图景。再比如,对于“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学生们能够简单地画出3个人物及他们的动作和神态。图画为学生提供了直观表象,学生能够很快感受到诗歌所营造的氛围,甚至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类似于以绘画方式复制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将叙事性强、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古诗词表演出来,在实践中也收到较好成效。比如,几个学生表演,其他同学则可以边观看边记忆。此外,“歌唱法”也成为教学实践中深受学生喜爱的趣味教学方式。正如流行歌曲《明月几时有》,正是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歌词演唱一样,宋词本身即具有“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的特点,不少学生把课本中的宋词编入喜欢的流行歌曲,在熟悉的旋律中即完成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综上,笔者认为,无论采取何种趣味教学方法,其根本目的都在于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古诗词的课堂学习中真正实现有所收获、学会迁移,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并在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同时,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诗情画意趣味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午睡的趣味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审美共性初探
华盛顿?欧文短篇小说中的艺术赏析
论中国纱罗织物的诗情画意
《诗情画意》教学实录
古诗词中的新年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