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主动学习方式探究

2023-02-20 08:23福建省晋江市深沪镇金屿小学侯志猛陈晓丹
天津教育 2023年31期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公式

■福建省晋江市深沪镇金屿小学 侯志猛 陈晓丹

数学学科,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思维能力及综合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育“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学习与探索,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主动学习方式的意义及优势

(一)优化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的课堂氛围并不理想,呈现出死气沉沉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精神以及思维的能动性都受到了极大程度的限制。而主动学习方式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一现状,给学生的思考、探索以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保障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加强师生互动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社会对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教育教学也应当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进行开拓与革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与吸收者,虽然学生的应试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是综合素养的发展会因此受阻。而主动学习方式则能够顺应时代与教育的要求,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显著发展。主动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探究者”,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分析、解决问题,并且用数学的语言进行表达。主动学习方式能够始终保持学生数学学习的热忱,为未来的数学学习之路打下基础。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主动学习方式的实践路径探究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精神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小学阶段,学生还处于数学学习的“探索期”,很难自主自觉地展开主动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思维发展的起点,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思维转变。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当遵循切适性、开放性与灵活性原则,让课堂提问成为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起点,为学生提供可攀爬的思维支架,在优化教学成果的同时,引导学生的综合素养、思维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向更深处漫溯。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为例。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学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以及梯形的面积。在学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在不告知你们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前提下,你们能否运用其他学过图形的面积公式将其推导出来呢?”通过这一问题情境的设计,引导学生将三角形通过拼接等方式变换成所学过的图形进行公式推导。很多学生很快便想到将三角形拼接成为平行四边形,并且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将梯形通过拼接或分解的方式变换成所熟悉的图形,这时学生的方法各异,但是都成功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了激发,探究思维得到了促进,实现了课堂教学从“老师讲公式,学生记公式”向“教师引导思考,学生探索总结公式”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把握知识与知识间的密切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二)结合生活实践,引发深入思考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抽象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数学教学充斥着学术性语言,不仅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困难,而且让学生倍感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遥远,难以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将数学课堂变为了教师个人的“一言堂”。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数学教学也应当将这一理念贯彻落实。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特点,在教学活动中结合生活实践案例,让学生基于具体的生活情境,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在运用生活案例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保障生活案例具有挖掘的价值,让学生树立“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思想认识,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并且能够结合生活情境进行自主学习。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百分数的应用》为例。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学到了利润与利率,许多学生由于对这部分内容缺乏了解而频频出错。这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践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与深入探索。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自己在过年时收到的压岁钱,并且选择一家银行就银行的利率进行观察、分析、计算与思考,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由于这个教学设计与学生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生的主动性会格外高,主动自觉地进行分析与学习,找到切实可行的存储方案。

(三)增设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探索

实践是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路径。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增设一些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并探索数学学习的魅力所在,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让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在学生眼前“活”起来,让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数学问题,通过分析与总结找出数学规律。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教学为例。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学到了“三角形内角和”。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立刻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草稿纸上随意画出大小、形状不一的三角形,并且测量其三个角的大小,找出内在规律。经过一番操作,学生很快便找到了规律——不管自己如何绘制这个三角形,其内角和都为180 度。在这个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保障,而教师只发挥了主导作用。同理,在这一单元中,学生也学习到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知识要点,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准备木框拼接的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两个图形,让学生通过拉拽感受这两个图形的变化,学生能够发现平行四边形很轻易地变形了,而三角形无论如何拉拽都纹丝不动,从而自主探索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点。

(四)引导作业自评,培养思维能力

作业评价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反馈学生学习成果、辅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与进度的重要依据。在传统的作业评价体系中,学生往往是作为被评价者而存在的,而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作业评价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评的方式,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

首先,在作业自评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直观、具体地发现自己的问题,找到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薄弱点及易错点。其次,在作业自评的过程中,学生的责任感能够得到增强,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发展。最后,作业自评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在考试及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作业自评能够将“教师鞭策,驱动学习”的模式转变成为“学生自我鞭策,自主学习”的状态。

猜你喜欢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公式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等差数列前2n-1及2n项和公式与应用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