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单元结构化教学

2023-02-20 08:23江苏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中学
天津教育 2023年31期
关键词:结构化素养教学模式

■江苏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中学 李 伟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指出要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综合发展需求,未能帮助学生系统构建知识网络,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单元结构化教学模式是以单元整体为核心,通过整合单元内容、重置教学目标以及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提升教学实效的目标。基于此,本文对单元结构化教学进行了简要阐述,分析初中数学单元结构化教学模式实施的价值,探讨基于单元结构化教学模式的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实践策略。

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采用的是传统课时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知识割裂的情况,学生很难对数学知识进行系统性学习,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影响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以及解题能力的提升。单元结构化教学模式实现了对单元内容的重新整合,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构建单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提升单元整体教学效果。但是在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单元结构化教学的实施还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教师不断地研究单元结构化教学有效实施的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一、单元结构化教学概述

单元结构化教学主要立足于学科规律,对单元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将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作为单元教学目标,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目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结合教学方法、数学思想以及教学规律,对单元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教材中的单元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教学方案,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利用知识之间的转化规律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完成单元学习目标。单元结构化教学不只是对单元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为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方便学生理解和运用,同时借助这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单元结构化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整体性。单元结构化教学是以单元内容为整体,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具有较强的整体性特点,打破了教材原有的知识分布顺序,依照学科教学规律以及学生学情,对单元知识进行重组,既能够强化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能够避免知识的重复讲解,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多维性。单元结构化教学中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多维的,通过不同知识点之间的不同连接,形成不同的解题方案,体现出较强的多维性特征。这种特征在培养学生多元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便于学生逐渐形成更全面的解题思维,保障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三,发展性。单元结构化教学中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会对旧知识进行不断强化与巩固,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也会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不断添加新知识,使知识体系不断完善,学科技能不断提升。由此可见,单元结构化教学还具有较强的发展性特征。

二、初中数学单元结构化教学的价值

初中数学知识繁杂且概念抽象、记忆困难。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无法有效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只是进行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很容易出现混淆的问题。利用整体教学优势实施单元结构化教学,能够解决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记忆困难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学科规律,提升学习的有效性。单元结构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比较被动,思维和方法都存在不足,对教师的依赖较强,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实效。而在单元结构化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主动,能够自主进行单元知识之间关联性的思考,主动整合单元零散的知识,串联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与此同时,相较于以往的机械性学习,在单元结构化教学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进一步优化,在进行知识结构构建以及知识技能运用的过程中,学生会进行系统分析、思考、归纳、总结,有效提升自身的思维素养,形成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

第二,有利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单元结构化教学模式重点强调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整合与单元知识结构的构建,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中,对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深度探究,在此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的思维广度得到拓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对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实效以及促进学生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新课程标准要求将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作为核心目标,传统教学模式以知识灌输为主,难以综合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而单元结构化教学为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创造的空间,促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探究能力,让学生的综合学习技能以及学科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三、初中数学单元结构化教学实施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

传统的初中数学是以课时为单位进行零散的知识教学,而在单元结构化教学中,需要立足整个单元,整体把握单元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形成单元整体教学意识,把握单元教学内容,合理备课,提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并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学习准备,为提升单元结构化教学效果提供保障。

例如,在“有理数”这一单元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就要从整体上把握单元内容,深入分析比0 小的数、数轴、绝对值、相反数,以及有理数的各种运算等知识之间的联系。完成单元整体知识的梳理后,还要结合学生学科素养发展需求,以提升学生单元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目标,设计自主学习环节与合作学习环节,使学生有充足的知识探究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能力。教师要根据有理数相关知识概念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方案,从而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完成单元知识结构的构建。课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五遍阅读法”自主学习形式,对单元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尝试自主构建概念模型,或者为学生布置有关概念模型方面的试题,促使学生课前进行单元知识梳理,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为课堂展开单元结构化教学做好准备。

(二)重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是保障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实施的基础,在单元结构化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学情以及单元教学内容,对教学目标进行重置,确保教学目标合理化。在教学目标设置上,要求教师立足实际,不能盲目地照搬照套,而是要在教学前期对学生进行全面摸底,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进而科学设置教学目标,才能确保单元结构化教学顺利实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这一单元教学过程中,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本单元需要分为三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带领学生从问题到方程,初步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第二课时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提升学生的数学技能;第三课时则训练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这样的教学思路虽然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单元知识,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价值,但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未能实现对抽象知识的深入学习,没有构建更完善的知识结构,在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时便会暴露出学生的不足。因此,教师可以在本单元实施单元结构化教学,对单元知识板块进行整合与重构,比如将“问题到方程”以及“用方程解决问题”进行整合,形成单元一体化的知识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单元知识板块整合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进行板块融合,而是要进行知识的有效关联,在整合后的知识板块中突出重点。比如,在“一元一次方程”这一单元结构化教学中,教师完成知识板块的整合后,又对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如“用一元一次方程的方式对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表述”“准确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方法,能够对方程中每一个数量所代表的含义有深刻认知”这两个知识点都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这两个重点知识内容分布在单元的不同课时,而在单元结构化教学中,将二者进行有效整合,在同一课时中完成,促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深度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发展提供帮助。

教师在对单元知识板块进行整合与重构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教学目标的重置,能够为学生提供更明确的学习方向,为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提供保障。比如,在“一元一次方程”这一单元的结构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认知其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的关系”这一教学目标重置为“准确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掌握具体的解答方法”,这样能够让学生更清晰学习方向,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三)设计活动支架

教学活动是单元结构化教学实施的关键,通过教学活动的驱动,促使学生完成单元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教师在单元结构化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立足单元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合理设计单元教学活动,能够基于教学目标,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活动支架,从而实现对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引导,构建以问题链为核心的支架,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活动支架的逻辑顺序正是单元知识结构构建的逻辑顺序,使学生在教学活动参与过程中不断强化学习能力、完善数学思维,完成知识结构的构建。

例如,在有关基础代数方程这部分内容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整合教材内容,将有关基础代数方程的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涉及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等,要求学生对不同方程的概念和解法有准确理解,同时认识到“验根”在解方程中的重要性,并掌握具体的“验根”方法。此外,要求学生掌握化归思想。在具体的单元结构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化归思想作为核心,进行微单元的合理设计,从而使学生在单元结构化学习中能够对化归思想进行灵活运用,实现分式方程整式化、高次方程低次化、复杂方程简单化,进而有效解决相关问题。在单元结构化教学中合理构建活动支架,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以及提升学生解题能力有重要帮助。

(四)优化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合理的课后作业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后进行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强化,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教师要对课后作业设计加以优化,深入了解单元结构化教学模式下对课后作业设计提出的新要求,从而转变传统课后作业设计思路,不只是对学生进行单元知识的巩固,更要借助课后作业强化学生对知识之间关联性的掌握,并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知识探究方法,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反比例函数”这一单元结构化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特征有准确了解,并能够运用描点连线法完成反比例函数的绘制,与此同时,基于对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的准确理解解决相关数学问题。设计作业时,教师可以将正反比例函数进行对比,设计以下题目。

1.已知函数y=(k-2)x∣k-1∣为正比例函数,计算k的值,并判断函数图像经过坐标轴中的哪一象限。

2.已知函数y=(2m+3)xm2-17为反比例函数,且图像经过坐标轴中的一、三象限,则m的值是多少?

课后作业的优化设计,既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对基础数学知识的巩固,又能强化学生对不同知识之间联系的理解,为学生准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单元结构化教学强调教学的系统性、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方法的多样性,将其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以及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有重要价值。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加大对单元结构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力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做好对单元教材的整体把握,整合单元知识、重置单元教学目标,结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同时,借助作业设计的优化以及教学评价的优化,提升单元结构化教学实施效果。

猜你喜欢
结构化素养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促进知识结构化的主题式复习初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基于图模型的通用半结构化数据检索